《邱氏宗谱》十二卷,民国三年(1914)柘塘忠实堂木刻活字印本。南京王维康(字靖之)主纂。谱始修于乾隆十三年(1748),此为五修。
卷一,序、跋、濬公行略、凡例、家规、修谱琐言、祠堂记、山图引、宗祠图、暗山图。卷二,文传、寿序、重建祠堂记、孤魂堂记、值事名目、捐修名目、领谱名目、自跋。卷三至卷十二,年表。
有乾隆十三年翰林院侍读学士戴瀚作的序,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钦命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署甘肃布政使司布政使东侨郑制锦”所作《重修邱氏族谱序》,有“道光九年(1829)四川潼川府安岳县知县濮瑗”所作《重修邱氏族谱序》,有光绪二年(1876)范邦怀撰的谱序,有民国三年(1914)王维康、邱承琳、邱虎珊所作的谱序。
忠实堂邱氏以明代邱濬为始祖。邱濬(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邱濬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璧”。据称邱濬为官后,家居金陵,在溧水崇贤乡潵水村(今邱家村)置有墓田。其子邱宗三、邱宗六举家由金陵迁来定居。牌头村及柘塘集镇的邱姓皆为潵水村邱氏的同宗。目前柘塘境内的邱姓已近二百户,七百余人。
2018年10月21日,邱贤澄先生发微信给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邱濬是否在南京做官?第二,邱濬的子女情况。并说明,《邱氏宗谱》写明邱濬为濑北潵水邱氏始祖。但查《邱濬年谱》,没有琼山寓居金陵的记载。而且邱濬只有敦、京二子。接到他的微信后,我查了一些资料。据有关介绍,邱濬中进士后一直在北京为官。但邱濬也曾来过南京,他到南京来主持过南畿的乡试,并无在南京定居的记载,而且邱濬的旧居和他的墓现均保存在海南。据海南新闻网的《琼州家风轶事》一文称:邱濬的长子邱敦,入太学,深研《素问》,著有《医史》。次子邱京以父荫补中书舍人。邱敦子以祖荫补尚宝司丞,其孙也以祖荫补尚宝司丞。五世孙为例监生,六世孙为郡庠生,七世孙为举人,任县令。这些情况与溧水《邱氏宗谱》的记载不符。
柘塘邱家村的邱姓是明代迁徙来此的,但直到清代乾隆十三年才开始修谱,距邱濬去世的弘治八年(1495)已有二百多年。他们只记得是明代邱濬的后代,对明代迁溧的具体情况也只是口口相传,讲不清楚。清道光九年濮瑗作序时对此已有所察觉,他说:“今春开雕,阅四月而蒇事焉。邮寄而问序于予,予展阅之,见其发源汀漳,自琼山先生宦寓金陵,遂托籍焉。伊子宗三公偕其弟宗六公以前,书之者略,非有所忽也,阙所疑也;于宗三公以后,书之者详,非敢有所偏也,传所信也。阙所疑而传所信,斯得其谱矣!”
我认为其他家族也有类似的情况。对此,在没有更可靠的材料出现之前,要尊重家谱的记载。新修的家谱仍可沿用旧谱的说法,但可注明发现的疑点,以期后人研究。现将清乾隆十三年戴瀚原序、清乾隆五十七年郑制锦所作的序及清道光九年濮瑗所作的序转录如下,供有兴趣的朋友研究之用。
附:
原序
尝闻根之深者,其实茂;膏之沃者,其光华,凡事类然,而祖孙之一气,尤大彰明较著者也。盖天下氏族之盛大衰,惟视先泽以为隆替。使先泽既竭,则不三四传而落落晨星,过其里居,亦漠然徒见山高而水长而已。若夫燕贻深远,培植孔长,则由一世以至数十世,其子孙之绵绵延延,固将云仍相续也夫,岂得而中替哉?
濑北邱氏,高平之望族也。其先祖有濬公者,以久宦羁金陵,因而落籍,其嗣宗三公体父志,避尘隘而迁于濑北之潵水,厥后遂繁衍焉。意其相度川源,所为择里而卜居者,将谓非其地不足以长子孙乎?然邱氏自濬公策马南来身勤王事,勋载盟府,而其寝昌寝炽,流衍者已十数世,试为之低徊,其故先泽欤?地脉欤?必有能辨之者。
余家世金陵,与濑北邱氏诸名公交最洽,而皆英姿卓荦,通晓大义,因其族谱告成,请序予余,并述其先泽之源流、支派之繁盛。
余谓若邱氏者,可以谱矣。盖谱之作,所追先绪而联宗支也。士庶之族,皆宜有之,不必名公巨卿之家也,而况邱氏固依然理学之裔也。而先绪之宜追也,宗支之宜联也,要莫不于谱乎是赖。且邱氏子孙,克承先志,遥接书香,行见有策名天府,以为家乘光者。余深嘉邱子之志,非但有关于子孙之昌炽,而尤能不没其祖宗之世泽也。故乐从其请而序之。
时
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仲冬月上浣之吉
赐进士出身榜眼及弟翰林院侍读学士钦点浙江正主试年家眷弟戴瀚顿首拜撰
重修邱氏族谱序
自宗法立而谱由是作焉。谱之义,在别亲疏、辨昭穆、联枝干、著存亡。孝友忠信,则书之;和顺节烈,则奖之,务在收族明伦,秩然不紊,古人作谱之意如是而已。
但世之务为夸大者,溯渊源则远绍枝叶,振阀阅则曲援显扬,而致置宗法于罔闻。呜呼!是亦安用谱为哉?
顾善体斯意者,其惟潵水邱氏乎?邱氏发源于汀漳,由汀漳而四方分寄者,远若粤东、河南,近若广建、姑孰,族姓繁衍,人才众多,可谓盛矣!
而潵水一支,则为琼山老先生之嫡裔焉。公以理学擢显宦,翘居金陵,既而托籍。时公虽久于仕途,而居恒课子,兼及农桑。迹其置墓田于濑北,尝遣厥子陇亩往来,其殆略钟鼎之荣,乐山林之逸,克以耕读传家者欤?
宗三公体承父志,避喧就寂,由金陵迁居于濑北之潵水,偕其弟宗六公,率其仆王关蛮子,乐田亩,课桑麻,恬淡自适,绝无华胄风。越数十年,兴焉,勃焉,生聚而成村,信乎邱氏之延延绵绵者,良有自也。
余属姻谊,庚午岁馆于祠,得从其族中诸先达游,窥见家乘,洞悉源委,用津津乐道之。辛亥春,邱氏诸贤,念旧谱之传多历季所,倡族人而辑之。稿成,邮寄于余,不禁睪然思、喟然叹曰:“邱氏真不愧贤哲之后也!”
积心劳于先绪,备稽考于云仍。格则恪遵欧苏,意则仍沿旧谱。亲疏别也,昭穆辨也,枝干联也,存亡著也,收族明伦,井井而有条也。不事附会,了如指掌,庶不失古人作谱之意乎!
至于根深实茂,膏沃光华,岂待余言!惟思异日归田,复与邱氏诸贤道汀漳之盛事,仰理法之遗规,其心厚幸也夫!
是为序。
时
乾隆五十七季(1792)岁次壬子孟夏之吉。
钦命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署、甘肃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纪录十次、随带军功加三级,年家着姻弟东侨郑制锦顿首拜撰
邱氏重修族谱序
自古宗子之法废,而世之人类不知所自来,往往亲未尽而相视如秦越者有焉。故君子有志于复古者,必修其族谱,纪世次,序亲疏,使其为子若孙者,得有所考搜而知所自来。虽五服之渐穷,亦不忘水木本源之义;而亲有未尽者,益敦其孝敬慈爱之心。此族谱之作,亦古宗子之遗法,而有关于家道人伦为甚重也!
潵水邱氏,吾乡巨族也。其谱创始于乾隆戊辰,历壬子而重修,迄今又三十余年矣。逾时既久,人丁日众,纂修日艰。客秋九堂先生有志于承先启后,独毅然以辑修为任。邀同合族,共相计议。而合族咸谓为盛举,踊跃争先,共勷厥事,此可见仁孝之心有动于其所不容己者矣。
于是,远稽近考,详其生卒,纪其嫁娶,以及迁葬叙传,莫不备志,靡有缺遗。汇为一稿,复加校阅,有条有理,若网在纲。
今春开雕,阅四月而蒇事焉。邮寄而问序于予,予展阅之,见其发源汀漳,自琼山先生宦寓金陵,遂托籍焉。伊子宗三公偕其弟宗六公以前,书之者略,非有所忽也,阙所疑也;于宗三公以后,书之者详,非敢有所偏也,传所信也。阙所疑而传所信,斯得其谱矣!
是举也,世次予以昭,亲疏予以别,根深而叶愈茂,源远而流益长。
俾邱氏后世子孙,一寓目而深仁者之感。上以光祖宗悠远之德,下以衍奕世延绵之泽。其有关于家道人伦者,岂浅鲜哉?
余居同里,素知其族多忠厚长者,今益嘉九堂先生之用心独挚,而慕邱氏之仁人孝子相与以有成者,皆由琼山先生之流泽孔长也。
爰于政余之暇,谨缀数语,以附简末,是为叙。
时
道光九年(1829)岁次己丑孟夏上浣之吉
赐进士出身,特授四川潼川府安岳县知县,纪录十次加三级,年家着姻教弟琅圃濮瑗顿首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