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古战场杜城山遗闻
作者 水平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由于他的荒淫残暴,征敛无休,兵役繁重,严重破坏生产,民怨沸腾,群雄蜂起。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开始,山东、河北、陕甘、湖广,以及江淮之间的农民起义运动,如火如荼,此呼彼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起义高潮,到大业十二年(616)以后,逐渐形成了三大支农民起义军,即河南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的杜伏威军。
杜伏威、山东章丘人。大业九年(613)和他的好友辅公祐入齐州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县东)参加起义,后引众转战淮南,屯兵六合威胁江都。大业十二年隋将陈稜率兵镇压江淮起义军,被杜伏威杀败,杜乘胜攻破高邮,进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复分兵攻占附近郡县,江淮义军多来归附,杜军占有江淮间广大地区势力日盛。公元617年隋亡。618年,李渊称帝于长安,是为唐高祖。次年,杜伏威降唐,被任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
那时,溧水建县还不久,先属丹杨郡(郡治建康,今南京市),后属宣城郡(都治安徽宣城)。在隋末唐初,这一带先为沈法兴割据,后被李子通占领。据《景定建康志》载: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法兴遣其仆射蒋元超拒之,战于庆亭,元超败死;法兴弃毗陵,奔吴郡。于是丹杨、毗陵等郡皆降子通。杜伏威遣行台左仆射辅公袥将卒数千攻子通,以将军阚稜、王雄诞为之副。公祏渡江攻丹杨,克之,进屯溧水。子通帅众数万拒之,公祏简精甲千人手执长刀为前锋,又使千人踵其后而击之,子通败走,公祏、逐之,王雄诞又以其属数百人夜出击之,因风纵火,子通大败。江南之地尽入于伏威。伏威徙居丹杨。”从这段史略中可见:杜伏威部在攻克丹杨(今南京市)之后,紧追李子通余部进至溧水,李子通收整残部得数万人回师抗击,和杜伏威部展开了一场血战。战线多长?主要战场在何处?正史未详。但溧水县城已为杜军屯驻,则无可置疑。因此战场当在县治以南的丘陵山区。
光绪《溧水县志·地舆志》载:“杜城山,县南十二里,隋大业间,杜伏威屯兵于此,筑石城,故名。旧有庙基及战场”。当地父老相传:杜伏威部占领的石城山(后称杜城山,又名吴王山,吴王即杜伏威)是当时的主要战场。这里山峦重迭,地势险要,山西麓下的洪蓝埠,居水陆要冲,是军家必争之地。又兼林壑幽美,古无想禅院隐抱于群山之中,相传吴王杜伏威曾以禅院为行辕,驻节指挥。这一次战斗,李子通大败而逃,第二年被杜的部将王雄诞俘于杭州,解送到长安,后被杀。
东南已平,次年(武德五年),唐高祖命杜伏威入朝“伴驾议事”,杜眼见全国即将统一于唐,不敢不从。相传杜于去长安前,嘱其挚友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袥驻守石城山逍遥宫,令心腹部将王雄诞统率兵权,驻守丹杨。辅公祏自伏威走后,进驻石城山,修筑石城,加固石门寨,重修半山到晏子庙的一条石垒防线(现洪蓝乡半山村至石堆铺一带),并派其心腹兵部尚书左游仙、部将冯慧亮、陈当世等分兵驻守,东至会稽(今绍兴)西至长江博望山(今安徽东梁山、亦称天门山)一带的军事要地。
杜伏威入朝之后,就被唐王朝“留居”不返。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祐到丹阳要挟王雄诞从其叛唐自立,王不从,被辅公祐缢杀。八月,辅改国号为宋,自称宋帝,举兵反唐。唐闻公袥反,诏命赵郡王李孝恭及岭南道大使李靖率兵征讨。唐军的一路在攻克宣城后直捣溧水石城山,因地势险要,累攻不下,乃改用围困办法。次年(624年)三月,唐军李靖兵至丹杨,辅公祏弃城逃走,到武康(今浙江德清)时被当地农民擒获,送至丹杨被杀。这时坚守石城山已六个多月的辅部将官西门君仪,闻辅被擒杀,叹大势已去,一筹莫展,李靖回兵来攻,一击即溃,西门君仪战死,石城山被平,附近村庄皆被毁,无想禅院也未能幸免。唐将李孝恭在丹杨搜查出辅公祏伪造的“伏威诈降书信”,献给唐皇李渊,李渊信以为真,以毒物暗害了伏威,随后又诬杀了杜的部将阚稜。
这段历史已过去了一千三百余年,有些情节也只能见之于野史和故老传闻。只是杜城山、吴王山、石堆子、石门寨及杜城王村等古老地名,都还沿称未泯。县志所载前人咏无想寺诗中有“老僧为说古战场,往往天阴泣国殇”之句,也就是对这些当年事迹所生的慨叹。
转自巜溧水古今》1987.7第五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