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1-10-29 18:55 编辑
昔日的洪蓝龙舟
作者:邱德仑
胭脂河南出“小三峡”,河面豁然开阔,河水也变得清澈而平缓。河上舟楫来往,木筏连接,这段河道古称蓝溪。据传是以横跨河道两岸的小镇洪蓝的谐音得名。
洪蓝镇习称洪蓝埠,是溧水重要水码头。相传北宋时广德木材商人洪蓝“购木于山,贸迁在溧,结棚胥河之涯”,即现在的洪蓝镇。因洪氏在此对“往来负肩者设渡以济,并有汤茶供给,人多感其德惠”,后来小镇就地以人名。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为通苏、浙粮运,在蓝溪河下游开凿胭脂河,同时将蓝溪拓宽、疏浚,小镇也因水上交通发达而兴盛起来。“河岸东西,望衡对宇,百货云集”,有大小商号百余家。既是京都漕运的重要通道,又是皖南宣、郎、广等地茶叶、竹木的集散地。
蓝溪河把小镇分成东西两部分,中间有一石桥相连,桥高数丈,行人需拾阶而过。沿河是石条垒砌的石岸,与石桥浑然一体,很具江南水乡特色。洪蓝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洪蓝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为吴越民族的龙图腾节日。但真正有文字记载,则始于南朝吴钧《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泪罗江死,楚人哀,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至今人们大多认为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泪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隆重举行龙舟竞渡仪式,人们扶老携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祭毕即开始龙舟竞渡。洪蓝龙舟船首的龙头是竹篾扎成,外罩绸布,彩绘金碧。龙舟共两条,一条为黑色,一条为红色。划手的衣着、船上的旗幡,龙舟本色都以红、黑两色为主调。龙尾是用两根长木扎成,高翘水面,下面垂吊一个秋千。每船划手16至18名,船头有一名鼓手,船上有化装法海、许仙、白娘娘、小青的戏曲人物,表演“水漫金山”的传说,借法海制服水魔的故事.寄托平息洪水,根治水患的祝愿。还有一名化装成“王婆”的丑角,手拿破扇扭妮作态,引人发笑。船尾秋千上有个头扎小髻、擅长杂技的好手,当地人称“吊梢的”,每年五月初五,蓝溪两岸观者云集,商店披红挂绿。随着数声火铳冲天巨响,两岸鞭炮齐鸣,几个大的商家各自将现金或实物写成“标书”扎在大红彩球上,用竹杆挑出水面。两条水上游龙争彩开始,鼓声越敲越紧,舟如离弦之箭,争了这家争那家。两岸助威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气氛异常热闹
争彩结束,龙舟在石桥两边来回游弋,或急或缓地回旋为戏。鼓手一面敲打节奏,一面领唱“燥(读少音,当地土语有快的意思)哋!燥哋!”船上人和唱“为同胞呀么嗬嗨”!」歌声高吭,动作整齐。吊梢人开始在秋千上、龙尾上表演各种杂技动作。或单手倒立,或倒挂金钩,或空中翻腾,或纵身入水,融空中杂技与跳水为一体,表演大胆自如,令人叹为观止。据史料记载,这种蹴秋千与跳水相结合的水戏盛于宋代(见《东京梦华录》)。划龙舟所需经费全部由当地居民和商家集资。通过这项活动,商家也大获其利,酷似今天的“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艺术节之类。解放后不久,洪蓝龙舟就不再举行了。
转自《溧水古今》1994.11月第十三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