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889|回复: 12

未来15年将新增3.8亿退休老人,何处去养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4 23: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者   杨昇   高校教师


1.jpg

今年过年,我没有回老家甘肃过年,留在湖南。这几天长沙城冷清了很多。和其他大城市一样,逢年过节,城里人口都会减少很多,因为大量“城一代”会回乡下的老家,过年时尤其如此。回乡下的大多是年轻人,城市流出的年轻人多了,留下的老年人相对也就显得更多了,这几天逛超市逛街,明显感觉老年人的比例增大。

在小区里串门,碰到了几家“421阵型”的家庭,要过年了,作为独生子女的小两口把各自的父母接了过来,加上家里的孩子,总共7口人。团聚的场景虽然其乐融融,但皓首多于青丝的家庭结构难免让人感慨,甚至忧虑。四位老人身体健康倒也罢了,如果其中一个甚至几个身体有点大问题,那小两口既要照顾老的,还得照顾小的,关键是自己的工作也不敢懈怠,顾此失彼的狼狈想起来都让人头疼。

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位,当无数家庭是这种状况的时候,整个国家基本上也就是这种状况了。当然,因为有些地方当年的出生率高,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年轻人稀释了老年人的比重,使得“421”人口阵型的家庭或许还不是全社会最主流的家庭结构。

但是,未来随着农民“娶妻难”及农村教育衰落等问题的影响,作为“人口蓄水池”的农村不再有大的生育潜力的时候,再叠加“421人口阵型”中的“4”迅速走向衰老,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国家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

一、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使农村医疗和教育举步维艰

几天前我给父母打电话,才知道村里的村医已经另走他乡。现在村里的老人看病就医就得去很远的镇上,或者更远的城里医院。我也是偶然从父亲口里知道这个事的。

父亲说他十多天前突发急症,白天一整天都觉得肚子疼,去了几趟村医务室,门都锁着。他想着扛一扛算了,结果天黑后更疼了,后来疼得死去活来,疼得头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滚,扛不住了。

不凑巧的是那天二哥不在家,家里人不得不打电话叫回在镇上的堂弟。堂弟开车送父亲到七八里外集市所在的街道上,找私人药房的土郎中调了点药,但吃了也没用。父亲回家后肚子疼到了后半夜,他自己乱找家里的药吃,不知怎么的就缓解了。

父亲说起这个事,我感到很沉重,不只是因为自己常年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无法在紧急的时候帮到父母,更因为村里那位乡亲们倚重的医生的离开。

后来我在微信上找这个村医了解情况,才知道了更多乡村医疗的问题。

这个村医说,他是离开了,因为他自己本身并不在村医编制内,在村医编制内的是他老婆。当年正儿八经学医的是他老婆,后来他老婆取得了在我们村做驻村村医的资格,他自己也就随老婆一起打理我们村这个医务室。

这十多年,他参加各种学习,考各种医师、药师证件,自学成才后他积极在乡间行医,逐渐成为方圆几十个村子范围内最知名的医生,他老婆反倒渐居幕后。外人如果不看诊所的营业执照,还以为驻村医生是他。

本来这样也挺好,但这几年新的情况出现了,村里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他说2019年摸底下来常住人口只有650人左右,2020年可能只有500多人了,这么点儿人口,支撑不了这个卫生所的营生。

编制只有他老婆一个,政府按照常住人口拨付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用也很少,有的时候一年也才二三万,其他的收入都得靠自己去挣。这么点儿常住人口,他们两口子耗在这里意义不大。不得已,他只能离开,进城去开诊所,而把村里那个医务室留给老婆。政府要求村医务室主要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基本上没有治病救人的功能,看病得去镇上或市里的医院。

他说挣不到钱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因为他是全镇21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范围内排名前列的名医,其他村的病人会翻山越岭找他看病,就连隔壁县的病人也成群结队地来,很多时候病人多到根本忙不过来。

人往高处走或许才是根本原因,但这也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原因。

如果连这位村医都感叹农村常住人口的下降使服务农村的生意难以为继,那么其他村的村医恐怕境况更差。很多村已经没有了村医。

其实农村的小诊所从我记事时起就没断过,前些年还没有政府的补助,全靠医生自己以行医赚钱谋生。集市所在的街道上,最多的时候恐怕有超过十家诊所,还曾经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私人医院。可是现在,街道上就剩下一两家诊所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新农合指定了医疗报销诊所,不在自己村的诊所就医买药,就没有报销,得自费。二是农村常住人口的下降,越来越少的人口支撑不了那么多诊所。

其实我们村真的不小,一个行政村下有12个生产队(村民小组),土地面积广袤。当前具体人口和土地面积我没有查到数据,但十多年前我们村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当年我家所在的这个生产队有30多户人家,在农村,一户至少4口人,平均下来恐怕得按6口人算,那么我们队就有200人左右。我们队的规模居中,合起来全村可能有2000人左右吧。

那时候我们村小学的学生也很多,我毕业时小学五年级毕业班25人(那时候小学是五年制),这25人是从一年级一个四五十人的超大班慢慢辍学剩下的,一年级好像还有两个班。查教育志可知,1989年我们村小有210名学生,那是我小学毕业的前一年。就这,村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队,因为离村小太远,他们队的孩子只能在旁边村的村小上小学。

现在村小学生人数严重下降。去年8月我和村小的老师聊起,他说目前学校六个班,在校生50名,去年六年级毕业生6人。全镇的小学也只剩15所了,总的在校人数恐怕过不了一千。我们村小规模还算大的,最大的镇中心小学也只有150人,全镇学生人数过百的只有二所小学,其他小学的在校生大多在50人以下,一个年级五六个学生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更少。

当然,有很多学生被父母带到外地,或者送进城里学校读书了。尽管有这些原因,但形势也很明了,那就是婴儿潮时期已经过去,农村孩子的数量在急剧减少,相对的,农村老人的数量在迅速上升。留守我们村的这600来人,比例最大的是老人,以70岁以上的老人为最多。

乡村集市,这个农村最大的商业集散地,以前在赶集日真是人山人海,现在萎缩得一塌糊涂,年前最重要的赶集日里都没什么人,怪不得街道上十多家诊所关停的只剩一两家了。其他商业也在萧条萎缩。

二、我国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将导致未来养老艰难

2021年初,关于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总数量成为了全网的热点,准确的新生人口到底是多少,各方争论不休,就连2020年的统计公报也一反常态,没有按照惯例公布新生人口。不过,在2月8日公安部公布了2020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量,总数是1003.5万。

这一数据与此前网友的估计接近,知乎网的热帖中估计2020年全国新生人口会跌至1100万左右。并预测,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25年,我国年新生人口可能跌至700万。

人口出生数量这几年跌得太猛,2016年是1786万,2017年是1723万,2018年是1523万,2019年是1465万。

如果知乎网友的估计是准确的,假如2025年后新生儿一直都固定在每年700万,那么10年就是7000万,100年就是7亿。这还是建立在出生人口再也不下降的基础上的,可是很明显,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在少生已经成为共识的情况下,父母少了,孩子自然会更少。

100年后,目前活着的人基本上都会从人间抹去,那么国家的总人口就是未来100年出生的总人口减去死亡的人口。如果出生的总人口只有7亿,假设前50年出生的3.5亿人中,只有80%的人能再活50年,人数就是2.8亿,那么100年后我国的总人口就是后50年出生的3.5亿人加上前50年剩下的2.8亿人,人口总数是6.3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是5.4亿,2019年末全国总人口第一次突破14亿,70年人口净增8.6亿,增长了2.6倍。那么我国人口向下掉的时候会不会也是这个速度?因为人的寿命也就七八十岁嘛,在七八十年的时间内,抛物线两侧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应该差不多吧。

我们现在还上班的这批人,这辈子经历了人口的暴增,想必也将见证人口的骤减,历史被浓缩得如此短促,真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这个奇迹会影响到每个人。人口下降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农村恐怕已经先行一步,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老人越来越多,消费能力越来越低,商业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差,第三产业越来越萎缩。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群在人口萎缩地区无以为生,只能被迫向人口聚集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未来人口萎缩地区将越来越寥落。

这种状况其实是文明的共性,当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而不愿被生儿育女拖累时,人口都是趋于下降的。只有管生不管养的低生活水准群体才热衷于生孩子。中国人已经全面脱贫了,对生孩子的热情已经不高了。我们不用寄希望于新生人口的增长了,我们得做好迎接人口数量骤降的准备。

其实人口总数下降一些,本来也是我们的战略选择,所以,要想生活质量高,就得人少一些,我们国家人口总数量下降到八,九亿,恐怕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只是这个下降的过程太过迅猛的话,就会给社会带来太大的阵痛。

最大的阵痛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衰退、废弃、萧条和荒凉。想想看,我们现在所有的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工业设施都是按照14亿人的人口需求配备的,机场、火车、地铁、高速公路、商品房、商场、步行街、写字楼、学校、公园等,可以满足14亿人的生活所需。

再过一百年,如果人口真的收缩到6亿左右,那就是说本来14个人用的资源变成了6个人用,比如现在140人搭乘的飞机,届时只有60人,如果要想运营下去,就得缩减班次,废弃飞机和机场。很多地铁和高铁会因人少运行不下去而被废弃,很多现在很红火的商场届时都将成为废墟,大量的商品房将沦为鬼楼。

三、人们忧心新生人口数量下降,其实是担心人口结构失调

这两年全国新生人口屡创新低,带给了人们普遍的焦虑。但是有些所谓的专家见风使舵,用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辞刺激大众的神经,最典型的,比如中国人口如此萎缩下去,再过一百年中华民族就不存在了,等等。这完全是无知透顶的言论。

其实人们在人口问题上的态度常常是矛盾的,人口总量太多,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我国需要减少人口数量,也差不多是大家的共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大家都不生孩子最后亡国灭种的危机。大家真正忧虑的其实是人口结构失调的问题,就是未来几十年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社会日益呈现出一个倒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这种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会造成养老困难。

所以,人们真正忧心的,其实是我们的好日子还能不能继续,老了还能不能体面养老的问题。

对于这两个问题,显然前景不乐观。国家的政策看起来很复杂,很多人想不清,但是,家是最小国,我们可以把“国事”简化为“家事”来看。因为全社会的退休老人需要全社会的在职劳动力来供养,把国是化为家事后,对于大量“421阵型”的家庭,就可以看做家里的四个老人需要正上班的小两口来养活,一人平均养两个老人,因为放大到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

当四个老人越来越老,不能上班创造价值,还得看病吃药,还需要人看护的时候,负担这四个老人养老的小两口担子就很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过二三十年,当小两口也退休之后,假定上头的四个老人还剩二个,这时候四个老人就得由第三代这一个人来供养,一个人养四个老人。这个前景就比较可怕了。

目前,人口问题的焦点就是经济发展和养老了。但是,人口总量减少和人口结构失衡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结构良好的总量减少,人口结构失衡是人口总量减少的必然结果。当前和今后,我们必然承受因为控制总量而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即超级老龄化问题。

所以,在人口问题上不用一惊一乍地制造焦虑,不能根据今天的现状就全盘否定昨天,要铭记,昨天的做法有昨天的理由,那是由历史和昨天的处境决定的。责备过去,于事无补,关键是,我们要为明天找到出路。

当前,因为舆论的裹挟,人们在人口问题上太过恐慌了,其实没必要,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泰然处之,总是有办法的,无非就是个生存问题,以中国人的生存韧性,这不是多大的问题。

四、跳出现实困难,来布局人口下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未来中国人口总量下降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且是我们四十多年来理性追求的结果,没有什么可非议可恐慌的。现在和将来的问题是,如何缓解人口总量下降过程中的人口结构失调,如何实现中国人口的“软着陆”。

很明显,人口结构失调也是没有办法逆转的。人口结构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的,因此结构的优化根本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来解决,所以当前恐慌着急也没用,放平心态不要焦虑充满信心面对未来才是应对之道。

既然人口总数的下降不可逆转,人口年龄的倒金字塔结构不可逆转,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各项政策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要全面做好中国社会从“扩张型”向“收缩型”转变的准备

80年之后,即到本世纪末,现存的14.118亿人中绝大部分都会消失,而这80年间,如果每年新生人口保持在1千万,80年后就是8个亿。当然,谁都知道,人口进入收缩期后,其惯性会很大,8个亿是不可能的,打个8折吧,那么,2100年后中国人口能保持6亿以上就很不错了,就算7亿吧,那也是在当前人口总量的一半。80年间至少7亿人口要消失,这种人口收缩规模将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严重打击。

人口从扩张到收缩,这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局,是一切变局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能再延续长久以来的扩张政策了。基础设施的扩张,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建设,商品住宅的扩张,商业楼宇的扩张等,都应该进入尾声,能不建设的,就不要再建设,因为建设贷的款都是未来的养老钱,把未来的养老钱都变成超过人口需求的钢筋水泥,对未来都是沉重的负担。

我们要抛弃多年以来实行的一旦经济下滑就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以前的建设是给未来积蓄发展潜力,现在,当基础建设已经基本满足了社会需要时,如果只是为了提高GDP的增速和增加就业,就一如既往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会给未来套上沉重的枷锁。新建的基础设施不能充分使用,而大量借款需要未来去偿还,社会财富花完了未来养老怎么办?

所以,我们要跳出现实困难来布局人口下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提前布局谋划,拟定人口收缩形势下的发展路径,抛弃扩张思维,用精细化管理和科技提升来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渐过渡到收缩中还能发展的路径上来。我们要明白,现在再难,恐怕也没有未来难,一切政策都要给未来留下余地。

五、全面改革养老制度,纠正某些群体太过美好的养老生活对出生率的影响

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了年轻人,尤其二三十岁年轻人一种错觉,就以为社会生来就这么美好,而且一定会持续美好下去。这些年轻人看到现在大部分城市老人惬意的养老生活,尤其是少数群体富足的养老生活,就觉得自己不结婚不生育,养个小宠物潇洒一生,老了有国家的养老金养着,多美好。

我认为当前这种难以为继的美好对年轻人是一种误导,这种误导也是生育率日益低下的根源之一。

为什么说当前一部分城市老人的富裕养老对年轻人是一种误导呢?

因为有些群体的养老金实在是太高了,就在长沙这个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15万元的二线城市,我就碰到过好几个月退休金超过一万元的老人,有一万二的,有一万四的。七八年前在火车上碰到两个广西老人,他们每人每月养老金也有一万出头。

实话说,如果退休了还能拿到社会平均工资约二倍的退休金,那老年生活就太惬意了,如果我老了能有这样的待遇,我还担心个毛线?如果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老了都能有这样的待遇,那还结什么婚生什么小孩呢?多麻烦,养只宠物天天出去嗨就是了,一辈子都是美好日子。

可我们都知道,这种美好是不可持续的,这种错觉一定要尽快纠正,否则生育率就不可能提高。

为什么这种美好的养老不可持续?

根据公开数据推算,到2035年拿养老金的退休老人接近5亿。因此得出结论,当前的养老制度肯定难以为继。当2049年80后退休完成时,养老状况可能会更糟糕。

我们国家未富先老,将来完全靠国家养老金的支撑让数以亿计的老人过上有尊严的衣食无忧的养老生活,需要的资金数量恐怕是天文数字,这些钱从哪里来?

工业时代设计的养老制度,其根基就是人口数量的无限扩张。它假定人口数量呈正金字塔形增长,底部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数量多过顶部需要养老的人群,这样,假如一个老人一月需要5000元养老,有5个劳动者每人每月缴1000元养老金,刚好够这个老人领取。而这5个劳动者老了,需要25个劳动者缴纳养老金,才能保证这5人的退休生活质量不比第一个老人低。

一旦人口扩张不及预期,现行养老制度立马难以为继。就算缴费金额提高,面对人口萎缩的倒金字塔结构,养老金不够是必然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养老金“开源”很难,太重的养老金收缴会是劳动者沉重的负担,对经济发展不利。那么,就只剩养老金“节流”了,希望尽快改革,富养老人是养不起的。

六、鼓励生育需要解放思想

很明显,全社会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不婚人群越来越庞大。这种情况下,还把生育与婚姻紧密捆绑,那就不对了。应该引导全社会形成非婚生育的新风尚,一个女子,无论她有没有爱人,有没有结婚,都不应该妨碍她生孩子。

听起来好像这个主张离经叛道,但其实很有现实意义。记得几年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天津女子,因为婚恋不顺,被男人伤得伤痕累累,她对爱情已经死心了,但是她想做个妈妈,想有个孩子。她这个朴实的愿望却遭遇了重重阻力,有来自父母家人的,有来自朋友同事的,尤其是来自计生部门的阻力让她几乎寸步难行。好在她勇往直前,最后通过试管婴儿有了自己的宝宝,圆了母亲梦。

如今全社会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一二线城市大龄剩女都是以十万计的,而且这个数据还在迅速膨胀。结婚几乎已经成了少数人的选择。在这种现状下,相关部门应该务实,应该迅速地全面地放开单身女性的生育通道,应该给予和强化单身女性在生育方面的各种权利,加大经济补助力度,排除道德压力。

鼓励生育的目标不应该是“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孩子”,而应该是“一个妇女生育三个孩子”。妇女生,国家养,把生产孩子和养育孩子的权利和义务逐渐与合法婚姻相剥离,要努力扭转太多女性因感情不顺而失去生育机会的现象。这才是提高生育率的终极大招。

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早就走在了我们前面。北欧国家近些年的生育率可以说主要是靠单身母亲来维持的。


22.png

33.jpg

我们国家也早有有识之士提出生育与婚姻解绑的主张,只是还没有形成共识,希望解放思想,早日放行。

44.png

国家需要的是新生人口,不是合法夫妻的数量,所以要抓住主要矛盾,直奔主要目标而去。在生育问题上且不可既要孩子,又要道统,这就违背社会现状了。政策上要追求“让每一个想生育的子宫都不被浪费”。

此外,要对大学生加强生育教育和生育促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20万,差不多跟2021年新生人口1062万持平了,可以说绝大部分青年都被国家通过高校组织了起来。

现在很多高校还在严格禁止大学生谈恋爱,生育形势这么严峻,鼓励生育的任务这么紧急,而掌握着数以千万计青年的高校却还在禁止年轻人谈恋爱,这是不应该的。建议教育部重视婚恋和生育课程的建设,明确倡导大学生谈恋爱,并在学分改革、奖学金评定、住宿安排等各方面为大学生结婚和生育提供支持。

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可以对已婚已育的学生给予照顾,一线城市在积分落户时可以对已婚已育者给予更多积分。

政府可以拿出大量的廉租房提供给已婚已育的高校毕业生,这会对于出生农村,渴望在城市扎根的农村青年形成一些诱惑。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做本末倒置了,可是,一个人,可以用几十年去工作,可以用一辈子去学习,但恋爱和生娃的年份屈指可数,在年轻人最好的年华里鼓励生娃,没毛病。

对打工人员也应该提供这样的生育激励。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宣传部门一定要提高警惕,对那些经常挑拨男女关系和诱导女性不婚不育的的媒体要坚决惩处,该关闭的就不要手软。舆论阵地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我们已经丧失了劝勉年轻人正常结婚生育的舆论话语权了,就不说网上无处不在的反传统言论,就算是大学课堂,鼓励女生结婚生育都是高压线,哪位老师敢说这些话题,很可能摊上事,要么被举报,要么被差评。我已经吃过多次亏了。

所以说啊,鼓励生育是个系统工程,我们的鼓励生育政策还是没有抓住重点,没有落到实处。一定要解放思想,步子大一点,实惠多一点,卫道士言论少一点,对“女拳”言论遏制一点,下大功夫鼓励生育,新生人口的下跌就不会太迅速。

但还是那句话,人口总量下降不可逆转,人口结构状况短期内不可能优化。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养老政策的改变上吧,早早为未来巨量老人的养老做好谋划。富养老人是难以为继的,“低消耗养老”才是出路,让农村在未来的养老中扮演重要角色才是出路。

我父母每月103元的养老金也能生活,所以保证基本生存所需的资金也不会很大,我们没什么可恐慌的。在中国“人口软着陆”中付出代价,或许就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历史使命。既然如此,那就勇往直前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5 04:2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化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5 08:4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台政策,70周岁才可以退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5 10:4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加养老保险就OK,国家就做的很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5 22: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真的,大学里应有婚念课,尤其多多教育男性的家庭责任感,女孩子谁不愿意走入家庭呢,主要现在离婚后女子抚养下代困难,导致好多女孩子不愿结婚,这个需要政府加离婚加以干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6 22:1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7 13:1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急,到时五花八门的政策就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7 22:3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8 23:5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14 02:0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闷闷不乐 发表于 2022-02-05 08:48
出台政策,70周岁才可以退休

70岁退休的话,那社保就没有交的意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14 11:0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近腿脚不方便不能动之前干一件违法犯罪的事,然后由政府帮养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16 12:2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16 12:2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11-27 06: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