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连续三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政策,获得了市场主体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争取纳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讨论,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南京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116项工作任务
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尤其是七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
走在全国前列
具体包括建立政策服务场景化实施细则制度(为政策制订贴合、丰富、生动、具象场景的细则、实操办法,让企业和群众听得到、看得懂、够得着、用得上)
深化“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推动问题解决机制向基层延伸,促进问题及早解决)
持续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和产业地图(精准定位不同产业投资机遇与发展趋势,为投资者提供了解南京产业发展和投资商机的“全天候”平台)
首提跨境贸易中性监管理念(实施海关监管前期登记制、事中过程信任监管、事后大数据风险研判的全新监管流程)
探索实施订单融资(银行基于国企订单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免于提供抵押物)
打造商用车特色场景(覆盖城市物流、末端配送、城市建设、市政环卫、机场、港口等领域)
推进质量小站服务(为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方面专业指导)等。
热点问答
政策一站汇聚服务一屏推送事项一次办理资金一笔拨付兑现一网监管
新闻发布会上,市建委、市城管局、市政务办、市法院、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还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热点问题1:《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便利?
市政务办副主任余荣红:
平台具有“政策一站汇聚、服务一屏推送、事项一次办理、资金一笔拨付、兑现一网监管”等“五个一”特色。目前,“宁企通”平台已在江苏政务服务网南京旗舰店正式上线运行。作为全市惠企服务“总入口”,“宁企通”平台将汇聚全市各类惠企政策,提供政策兑现申报一站服务。目前平台已汇聚市区两级各类惠企政策169条,惠企申报事项441个,可实现综合受理、精准推送、市区联动、协同审批。今年全市惠企政策将全部在平台上架运行。
热点问题2:请介绍一下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的优化模式?目前全市有多少项目运用了联合验收改革举措,为企业节约了多长时间?
市建委副主任卞媛媛:
2021年全市共有132个工程建设项目选择了联合验收模式,平均每个项目可以节约20天左右的验收时间,竣工验收效率提升近50%。今年我委将进一步优化联合验收,将参与验收的规划、人防等各部门加入施工过程服务监管;对已满足使用功能的单位工程开展单独竣工验收,简化实行联合验收的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同时打通联合验收服务系统和不动产登记系统,实现“验收即发证”,切实提高联合验收的办理效率和通过率,引导更多企业选择联合验收模式,加快建设项目投产使用。
热点问题3:《南京市非现场执法管理办法》将于本月15日起正式施行,请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市城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保军:
《办法》共二十三条,从电子技术监控设施设备的规划与设置、电子数据的收集与审核、非现场执法证据运用、涉嫌违法行为信息提示、电子文书送达、电子数据的保密管理、政府部门协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
《办法》在遵循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注重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轻微违法可不处罚,二是坚持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设置规范,三是及时提醒防范违法行为,四是关注靠前服务提前预防,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热点问题4: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市法院将有什么新举措?
市法院民二庭庭长周晔:
今年,市法院将立足审判职能,从民营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围绕“疏通一个堵点、开展两项活动、强化三项特色审判”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将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疏通一个堵点”就是聚焦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关注的恶意拖欠款项问题,加大力度保障胜诉权益的兑现,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开展两项活动”就是开展“百名企业家进法院”和“百名法官进企业”的“双百活动”,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实际困难。“强化三项特色审判”就是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打造涉民营企业刑事案件、公司类案件和知产类案件审判特色品牌,突出保障包括企业家人身权,企业自主经营权和知识产权等事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核心利益的重点权益,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热点问题5:江北新区围绕“先行先试,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有哪些创新举措和具体计划?
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张乐:
2022年《实施方案》任务清单中,新区共承担38条任务,其中7条是单列任务,主要围绕企业群众关切、发展改革需要的重点方向,涵盖跨境贸易便利化、提升产业服务以及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市场环境等领域。下一步,江北新区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深化服务、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流动开放,不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全力护航全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