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陈维银先生对胭脂河的调研文章(之一) 洪蓝-神话中的好人 原著者 陈维银 九百多年前,年轻商人洪蓝居住在蓝溪河边,洪蓝是诚信又善良的商人,他因故死后,当地人把他供奉在土地庙里,并为其塑像他又成为神。为纪念好人洪蓝,蓝溪河改名洪蓝河,河边码头便名叫洪蓝埠,此处后形成集镇又顺理成章地称洪蓝镇,洪蓝的历史故事且听我说明白。 来自广德州的木材商人姓洪、名蓝,字万青,生于公元1027年八月十五日。洪蓝的父亲是个木材商人,将高淳胥河边开办了木材行,迁移到溧水,在溧水的木材生意越做越大,洪蓝成年后继承父业继续在溧水做木材生意。有一年发大水,洪蓝河河水上涨,河上没有桥梁,人们无法过河办事,来自广德的好青年洪蓝见此情景,便设渡船帮助人们过河,又在岸边搭建棚屋,供行人休息,还无偿供应茶水。临时渡口逐渐成为人们汇聚的地方。洪蓝便在此渡口边做生意,还开旅馆业,赚钱后积德行善,接济贫苦百姓。洪蓝深得民心,名声很快传播开来又随之远扬,生意越做越红火。人们便称此地为“洪蓝”,逐渐将蓝溪河改名洪蓝河。 此后这里逐步形成了集市,远近商人闻名来到洪蓝河边做生意,做生意人多了,生意越做越大,各种百货云集洪蓝,船来船往,码头越来越大,人们便称此地为“洪蓝埠”。北宋年间,自此就有洪蓝埠这个地名。 一天从广德来陈姓布商,听闻洪蓝的名声又是老乡,便寻找来想与洪蓝合伙做生意,还将携带来的四百余两银子交洪蓝保管。合作不久,陈姓布商突患心肌梗死,暴病而亡。好心的洪蓝便携带四百余两银子,找到陈姓布商的家里,将四百余两银子交还其家人。不料陈姓布商的家人,怀疑洪蓝起昧心黑了陈姓布商更多的银子,于是拉住洪蓝要说法,并且到县衙门状告洪蓝,诬陷洪蓝贪污了他们很多银子。洪蓝好心还受冤枉,有理也讲不清,只得将现存的木材抵银子,最终搞得洪蓝倾家荡产。 蒙受冤案,一天洪蓝乘坐木船,在下游河中央悲愤地投水而死,人虽死而阴魂不散,而且尸体却在下游逆水而上,停在渡口西岸龙潜庵附近岸边不动了。河的西岸有寺庙两进共六间,洪蓝也感动了龙潜庵寺庙里的和尚,便将洪蓝的尸体埋葬在龙潜庵寺庙的侧面,又植种柏树纪念,后来又在寺庙中塑洪蓝像于龙潜庵大殿之上,纪念洪蓝这个大善人。 这件事发生于公元1064年,洪蓝投水而死时年仅38岁。洪蓝成为后人供奉的神,寺庙和柏树历经宋元明清,至清光绪年间,仍然存在。 朱元璋皇帝于洪武四年(1371年)亲临溧水考察运粮河选址,由水路大驾洪蓝埠,听闻洪蓝的故事,该龙潜庵寺庙的洪蓝塑像奉敇为都土地,即土地神,又配蔡夫人。 乾隆皇帝下江南驾临无想寺,途经洪蓝埠,也听说了洪蓝的故事,又加封洪蓝为土地神。从此后逢年过节,土地庙香火旺盛,又在土地庙对面建戏台,每年的四月初一和中秋节,便在此庙前唱三天三夜的大戏,来烧香祭奠及看戏的人也是人山人海。 上面文字来自[乾隆]溧水县志及[光绪]溧水县志,两县志载有“洪蓝埠都土地神降乩”一文,文中明确先有洪蓝埠之名,后有洪蓝河河名,洪蓝河河名至少有960年了。到1966年,洪蓝河河名由天生桥河河名所取代。 洪武年间开辟运粮河,无论是原先选择走平陆开引河,还是后来走直线开山凿胭脂河,洪蓝河都是要利用的重要天然河道。 我写胭脂河系列文章中,开篇介绍洪蓝河,洪蓝河是运粮河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始知宋朝时,广德青年商人洪蓝发生在洪蓝埠的历史故事,洪蓝河河名与之的历史涵源。 该故事不管是传说还是神话,没有比之对洪蓝河及洪蓝埠之名的来历更合理的解释,使人更信服的理由了。 本文根据[乾隆]溧水县志438页及[光绪]溧水县志598页,邑人尹正位《洪蓝埠土地神降乩,自撰传》一文考证。 上图为如今的洪蓝河 上图为如今的洪蓝埠新码头 上图为如今的洪蓝埠新闸 土地庙对面的戏台 相关溧水部分的古老地图
陈维银文 2023年7月6日于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