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3-11-12 19:06 编辑
关于“中山”地名的探讨 吴大林
溧水地号中山。明代万历《溧水县志》的作者吴仕诠(书中自称外史氏)说:“余问所谓中山者一培塿耳,而谓足表一邑耶?自昔掌故氏所遗诸山至不胜数,而今又何井井焉。然则山有遇弗遇矣!夫一邑乃尔,亦何怪乎以昆仑天柱远而汉祀卒弗及也。”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中山这个在溧水来说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山包,为什么用它来代表溧水县呢? 吴仕诠的这个疑问已过去400多年了,后来重修《溧水县志》者,未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有幸生活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读到了前人未见的许多古文献,因此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但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未得到满意的答复。前人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能将自己的大胆假设贡献出来,留给后来者。
一、中山----溧水人的最爱 在溧水有一个现象,即一些迁入溧水历史较久的家族,往往在编纂家谱时,在谱名之前标以“中山”二字。我选取了一些宗谱的封面和扉页加以说明。
我国叫中山的地方多矣。战国时有中山国,汉时有中山王国,国治均在今河北定县。今广东也有中山县,原名香山县,民国十四年广东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今名。溧水某氏重修家谱,根据此谱的版心都印有“中山某氏宗谱”的字样,并据《辞源》认为他们的“祖籍地在河北中山”。其实,谱中记载这个家族是宋代从中原迁入溧水的,与河北无关。
在溧水,中山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指县城东十里的一座小山,名叫中山。《图经》云:“宣州中山,又名浊山,在州东一十里,不与群山连接。古老相传,中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唐《元和郡县图志》称:“中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北宋《太平寰宇记》称:“中山,又名独山,不与群山相连,前有水源,号为独水。”南宋《景定建康志》引《舆地志》云:“宣州溧水有浊山,一名独山,其下有浊水。”这独山、浊山即中山;独水、浊水即秦淮河的一干河上游河段。解放后在山的一侧建有中山水库,是昔日溧水城区居民的主要水源。 另外,中山又是指溧水县。明《万历溧水县志》称“周邦彦《插竹亭记》乃指中山为溧水,则知其名著于宋矣。”在清代所编的《江南通志》中也转抄了这句话。 其实,很早之前就称溧水为中山了。目前找到最早的记载是唐代崔致远称溧水“地号中山”。他把他在溧水县尉任上所作的诗文汇成《中山覆篑集》。到了南唐,贾彬的《圣母庙记》称“夫溧水者,古之中山也”。在宋代,周邦彦曾为溧水令,他所作《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一词,将溧水县衙的后花园称为中山县圃。他还在《插竹亭记》一文中记北宋述溧水望族俞氏的家世时称:“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 明代嘉靖年间在溧水县城内曾建“中山书院”,今存《中山书院官给田房记》石碑。明万历间,县城永寿寺及塔完工,知县徐良彦撰《中山塔院记》。清乾隆年间曾将溧水的名胜选出“中山八景”。清代大文学家袁枚曾任溧水知县,在他离任时作《出中山县署途中感怀》诗一首。所谓“中山县署”、“中山县圃”、“中山驿”“中山书院”“中山八景”之“中山”皆是指的溧水县或溧水县城,而不是县东十里的那座小山。
二、大驿路与中山驿 溧水与外界的交通是县内的大事。但通观从明万历到清光绪的《溧水县志》,均只记载了明正德间知县何东莱建十八铺的事。再往前,就无记录了。后来读了宋《景定建康志》和元《至正金陵新志》,以及其他古籍,才知溧水不仅古代建有铺,还建有驿站。 在古代,溧水县城的驿站称为“中山驿”。《景定建康志》称:“中山驿,在溧水县南三十步,惠政桥西南。”惠政桥又名临淮桥,现在俗称小东门桥。《景定建康志》考证:伪吴顺义中置,后知县李彦重建,伪唐昇元二年萧俨添置轩廊,建炎焚毁。绍兴八年,李朝正重建,鲁詧作记。嘉定十五年,史改之重修,添置廊庑。绍定四年,史弥巩重修,来者便之。”
《景定建康志》说中山驿始建于吴睿帝杨漙的顺义年间(921-927),明显太晚了。隋朝建立溧水县,属蒋州,必然会建立从蒋州到溧水的驿路,用以传递公文;而唐代,溧水又属于宣州,从宣城到溧水的驿路也是非建不可的。唐代大历六年(771年),颜真卿就曾经此路过孔镇和蒲塘。大中十二年(859年),宣歙池观察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郑熏也曾经过此路,发现了颜真卿在蒲塘客舍墙上的题诗。唐代崔致远有《双女坟》的故事,崔致远是在乾符四年(877)到溧水来任县尉的,那时就有招贤驿和招贤馆。因此,我认为,中山驿至迟建于隋代。
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六七《泛舟游山录》:“癸亥早饭毕,至溧水县。知县李彦平及主簿张修职思新、主簿王廸功尚之、尉张廸功南仲相候于门,入泊中山驿。”说明在唐宋之际,中山驿是既是陆驿又是水驿。 中山驿的建立可能推前到什么时候呢?《景定建康志》提到了“大驿路”。在卷之四十三,有“左伯桃墓、羊角哀墓,并在溧水县南四十五里,仪凤乡孔镇南,大驿路西。”所谓大驿路,是指从首都通往外地的驿路,用“大驿路”来表示其重要性。从溧水来说,宋代之前附近建首都的时代只有六朝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所以大驿路的名称只可能来自六朝。而《景定建康志》所讲的溧水自坊墟驿、中山驿、莆塘驿、漆桥驿、招贤驿等从北至南的驿站,我认为也应建于六朝。只是需要更多的实证。
三、中山驿与中山兔毫 溧水曾产中山兔毫笔。唐《元和郡县图志》在“溧水县”条中只列了一座山,即中山:“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在古代,人们在竹简和木牍上写字,多用兔毫笔写小字,而且兔毫笔又极易损坏,所以社会的需求量极大。 中山兔毫在东汉即已是名特产品。蔡邕的《笔论》说:“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东晋王羲之《右军笔经》说:“中山兔肥毫长故可用”。《北户录》:“王羲之叹江东下湿,兔毫不及中山。”到了唐代,中山兔毫仍是地方土特产,唐《元和郡县图志》,在宣州条下称溧水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唐《宣城图经》曰:“宣州中山,……古老相传云,中山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李白《草书歌行》说:“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以至于韩愈创作了拟人化的故事《毛颖传》。开头便说:“毛颖者,中山人也。”。 熟悉溧水的人都知道,中山只是一座小山,即使将此山围起来人工养兔,也养不了多少兔子。而且每只兔子身上能够用做笔的兔毫并不多。那么中山与兔毫之间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认为,在当年是四周生产兔毫笔的人们都把制成的笔集中到中山驿,然后发往全国。犹如张家口集中了内蒙古一带的野生蘑菇,称为口蘑。由中山驿集中的兔毫笔就称之为中山兔毫。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我在前面提到的疑惑。 其实,溧水自古以来一直生产毛笔。明代嘉兴人李日华的《六砚斋笔记》称:“唐时江宁郡,宋建康府皆贡笔,而溧水实皆隶焉。”到了元代,溧水仍产毛笔。钱塘(今杭州)人仇远任溧阳州教授,他写了一首《赠溧水杨老》的诗,诗云:浙间笔工麻粟多,精艺惟数冯应科。吴升姚恺已难得,陆震杨鼎肩相摩。我游金渊饭不足,破砚生苔尘满目。毛锥自笑不中书,白发纷纷老而秃。中山博士子墨卿,贻书荐至杨茂林。里儒大半习刀笔,耳闻竽瑟谁知音。善刀而藏归勿出,博士校书行有日。定当致汝数百枚,东坡有云北方无此笔。 仇远在诗中“中山博士”后自注“屠存博”三字。屠约,字存博,号月汀,杭州人。大德九年(1305)至十二年间任溧水州教授。从诗中可知,任溧水州教授的屠约推荐溧水的制笔高手杨茂林为好友仇远制作了一批毛笔,于是仇远作了这首诗赠给溧水笔工杨茂林。在此之后,溧水的制笔业似乎失传了,至今我未发现有关明清之际溧水生产毛笔的记载。
四、隋朝新建溧水县,将县城设在中山 唐《元和郡县图志》称:“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宇文述析溧阳县西北境和丹阳县故地东部置溧水县,属蒋州。”新建的溧水县城在哪里? 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古开化城,去县九十里,在固城东,即溧水旧县。” 南宋《景定建康志》说:“开化城,在县南九十里,环地三里六十步,高五尺。” 元《至正金陵新志》称:“ 开化城 在溧水州南九十里,环地三里六十步,高五尺,有庙未详。” 但在元《至正金陵新志》中有篇《溧水州图考》,是转录元代《溧水州志》的一篇文章。《溧水州图考》的作者就提出“今城(溧水城)疑自隋筑”的看法。 溧水古属溧阳,县城固城建在胥河旁。到了六朝,县名和县城多有改变,但县城均设在胥河之旁。到了隋朝,将古溧阳之一部分和古丹阳的一部分新建溧水县。就有了两种选择,即或在胥河旁、或在秦淮河旁建新的县城。隋代为了毁掉金陵的王气,将建康、秣陵、丹阳、湖熟、临沂、同夏等古县全部废除,还“诏并平荡耕垦”,即将城邑毁掉改作耕地。也就是说,新的溧水县城不可能设在古县城之内,就要另选新址。很可能开化城是备选地点之一,但最终选定在中山驿新建县城。 我曾在《溧水古今》第三辑发表了《从出土文物探讨溧水县城的建置史》一文,列举了溧水在城镇一带发现的湖熟文化台形遗址、周代墓葬、汉代水井、六朝墓葬等,说明到隋朝时,这里已经是一处较大的集镇。这里离行政中心蒋州较近,有水驿和陆驿,方便交通;这里是中山兔毫的集散地,经济繁荣。所以在隋朝被选为溧水县的县城,一直沿续了1400多年。
五、中山之名大有来头 前文多次提到溧水县城南面有座小山,名叫中山。这座山上有座“中山圣母庙”。南唐时有位姓王的溧水县令,他发现溧水民众“尚崇淫祀”(淫祀,即不合礼制的祭祀),他决心在全县境内废除淫祀。在行动之前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县城南边有座中山,“独立不倚,高而不危”。山上有座圣母庙历史悠久,祀侴母,“有若圣母,享于是山”“其名中山,其神后土”。她非常有灵验,能保境护民。 南唐昇元六年(942),这位姓王的县令对溧水境内的“淫祀”的设施“并从毁拆,无或兴妖”,但独对中山圣母庙加以修建。为此,秘书省正字贾彬撰写了《圣母庙记》,称圣母庙为“中山之灵迹,与国咸休”,说明其重要。 从这篇文章可知中山上建有圣母庙,远近闻名。甚至南唐时在全县大拆淫祀的王县令也不敢对它不敬,反而对它进行维修和扩建。我大胆地设想,中山圣母庙始建于汉代之前,圣母是当地最古老的神祇。人们从四面八方到达驿站,而后乘船到圣母庙祭拜。久而久之,将这个驿站取名为中山驿。也就是说,先有圣母庙,后有中山驿。 这座中山圣母庙直到民国时期仍很兴旺,《江苏实业志》记载,溧水大多山区荒芜,但“中山庵(圣母庙)内有白果、朴、榔榆、乌桕、刺楸、麻栎、黄檀等,生长佳良,胸径在十寸上下。人工新栽之马尾松及桑树,亦生长良好。” 有人问我中山圣母庙的具体位置,因时代久远,加上地理环境的改变,现已很难确定圣母庙的位置和朝向。
六、结语 我将有关溧水中山的历史碎片归纳起来,我的推论是:先有圣母庙,再有中山驿,再有中山兔毫,到了隋代在中山驿建溧水县城。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古人说“溧水地号中山”。 关于中山的探讨,说明溧水历史的悠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我们要发掘更多的历史材料,来证实以上的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