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电动自行车作为环保、便捷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也容易带来一定安全隐患。这一周,长三角各地政府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在电动车的安全治理上。 堵疏结合,南京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再升级 3月18日,《南京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在南京市政府网站公布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共26条,内容涉及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的全流程各环节。突出聚焦非法拼装拆改,实施赋码溯源管理;约束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风险巡查处置;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居住区域电价不高于居民电价;瞄准本质安全短板,加强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强住宅物业管理,明确物业服务人法定责任;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压实配送企业主体责任;引导居民行业自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合力;实施产品质量责任倒查,开展跨区域责任追究等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停放安全和充电安全是《办法》的突出关注点。《办法》对在未与门厅、电梯厅、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进行有效防火分隔的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携带电动自行车或其蓄电池进入乘客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针对违规停放充电、非法租赁经营、违规改装电池、私拉乱接充电等行为,明确了执法主体和相应罚则,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着力解决使用环节基层末梢管理不畅的问题。 《办法》还充满“温度”,要求“优化充电设施布局,居住区域电价不高于居民电价”。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配置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保障职工“满电回家”,缓解住宅小区充电压力。 合力“排雷”,上海探索社区精细治理 “为了自身和他人安全,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楼道,不在楼梯间、过道或室内充电,禁止飞线充电。”近日,沪上不少小区物业都在楼栋口贴出类似的安全告示。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等都在开展专项检查,相关违规现象、消防隐患正被整改。 要让人力监督和技术赋能两种管理手段更好结合,关键是充分发挥好“人”的作用,激活社区自治力量。对于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行为,相关法律法规早有明确规定,也有相应的处罚方式。对此,不少街镇、社区干部表示,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存在社区管理力量不足、权限不够、资金短缺等问题。 拥有近4万辆电动自行车的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镇,自行开发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集中管理系统,能将充电桩、消防设施、监控、烟感设备等数据信息实时上报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快速闭环处理过充、过载、使用大功率电瓶等行为。 “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可鼓励居民互相监督,利用各区原有的‘社区通’‘全岗通’‘幸福云’等社区管理平台,鼓励居民发现电动自行车违规行为后拍照一键上传举报,社区相关举报信息和非机动车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在系统后台联动共享,方便执法部门及时依法处理。”有基层干部建议。 合规使用,浙江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到年底 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省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印发《浙江省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突出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于今年3月至12月底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质量安全”问题风险,是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重中之重。根据《行动方案》,各部门将开展电动自行车、锂离子蓄电池等产品质量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无证生产、不按标准生产等违法行为,以及未经认证擅自生产、销售、进口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不仅于此。目前,我国已对电动自行车全面实行挂牌管理制度,能挂牌的电动自行车原则上都应该是合法、安全的产品。然而,消费者自行改装等行为频发。这一现象在快递、外卖等行业尤为集中。 对于这些非法改装的销售者、维修者,以及驾驶改装、拼装、加装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违法行为,浙江将开展重点整治。相关部门还将压实外卖平台、骑手众包企业、快递服务企业主体责任。 在众多安全隐患中,电动自行车“上楼”最受关注。此次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等突出违法行为,各部门将继续开展打击整治,重点关注电动自行车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等。 从合规使用,到“禁车上楼”,接下来各地将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有效排除电动自行车带来的消防风险。(黄红芳)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