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10-4 07:18 编辑
李氏宗亲看过来: 白马镇李巷村继述堂《荆墩、薛山.李氏宗谱》
一.寻访继述堂《李氏宗谱》的过程
陈维银、刘福喜、李扣林、李龙根、吴建溧、李扬帆在李氏宗祠合影留念,周树生拍摄提供
区地方文化协会会员李扬帆联系好李巷村的李龙根宗亲后,通知我们去采集拍摄继述堂《荆墩、薛山.李氏宗谱》。2024年8月18日周日上午,按照约定时间,我们一行五人(李扬帆、刘福喜、陈维银、周树生、吴建溧)准时抵达李巷村李氏宗祠。李龙根及李扣林两位先生已在宗祠迎候,宗祠管理及家谱保管李扣林先生请出2020年续修的继述堂《荆墩、薛山.李氏宗谱》。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2.jpg 听李氏宗亲介绍及阅览此谱后,我们得知:原来新续修的谱牒共十卷,其中八卷为复制民国十八(1929)年续修的原谱内容,2020年新续了上、下两卷,共十卷。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3.jpg吴建溧与李巷村保管家谱的李子金老先生合影留念,周树生拍摄
而原《荆墩.李氏宗谱》共有十四卷,李巷村李子金先生幸存保留有卷一谱头及卷四共两卷,还有十二卷谱牒在过去的战乱及动荡的年代中毁损散佚。这两卷家谱,也为陈春生先生编著《品读李巷》一书,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同样,凭借这两卷家谱,为李氏宗祠制作新的宗图提供了原始依据,更为联系其他村落的李氏血脉一族奠定了基础。 李巷李氏宗亲在续修家谱过程中,克服家谱资料散佚的困难,通过多方寻觅,终于在郭庄甲山村找到较为齐全的民国十八年续修的《荆墩.薛山.李氏宗谱》十卷(另外四卷---廿一世至廿五世的世系年表卷在文革中被迫上交焚毁了)家谱。2020年续修的家谱主要根据这十卷老谱为依据而续修完成的。这里要特别记住郭庄甲山村李承春的祖父及父亲为保护家谱所做出的贡献,原先这套家谱是由其祖父保管的。文革中为更好地保护家谱,就转移到三祖父家,后转由其子李敬福及孙子李承银相继保管。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4.jpg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周树生与郭庄李承春(坐)交流时,吴建溧拍摄
由于还缺少四卷世系年表,李巷村李氏宗亲还在不断继续寻找。他们听说石湫坝李氏宗亲曾有家谱一套,现藏于上海一李氏宗亲的家中,他们正在努力联系查找中。据了解:这四卷恰是廿一世至廿五世的世系年表卷,他们想在家谱中完全弥补世系年表中缺少这五代人的缺憾。在此也期盼看到此文的李氏宗亲们能提供相应信息(光绪廿一年即乙未1895年续修或民国十八年即己巳1929年续修的继述堂《荆墩、薛山.李氏宗谱》,信息请反馈给李氏宗亲会李龙根先生,手机15951682847或者李承春先生13505292399,谢谢)来共同完善。
为感谢李氏宗亲对我们采集家谱的大力支持,刘福喜先生将吴大林老师编著的《溧水家谱见闻录(第一部)》转赠给了李氏宗亲代表李龙根先生,并合影留念。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5.jpg区地方文化协会刘福喜老先生转赠吴大林老师编著的《溧水家谱见闻录(1)》一书给李龙根,并合影留念。
尽管缺失部分谱牒卷宗,李巷、巷上等李氏宗亲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将原有老谱合并组成八卷谱牒传承外,于2020年续修完成继述堂《荆墩、薛山李氏宗谱》上、下两卷,于是建宗祠、绘宗图、修家谱三件大事均已逐一落实,这是可以告慰祖宗英灵、利于子孙万代的实事,点赞!
白马镇李巷继述堂《荆墩、薛山.李氏宗谱》民国十八(1929)年续修,全套谱牒共十四卷,主修李广宝、李其虎;督修李君春、李君根;总修李钟英(字毓才,清优增生),木活字本。共印十六部,领谱字号按“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十六字由各支执领,另有毛边纸坐谱一部, 总合计为十七部。由领谱记载的村落名可知:荆墩、薛山、店上、新背冈、石湫坝、尤城边、毕家、广山等各村李氏分支是同修家谱,且同宗同源。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6.jpg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陈维银与2020年家谱主修李扣林先生交流中。
2020年整理原谱合并原谱共八卷,其家谱目录: 卷一:民国十八年钟英撰《荆墩李氏续修宗谱序》、修谱纪名、领谱字号、字派、李氏宗法规戒、新增目录、祭文、《尤城边广宝翁行略》、《石湫坝顺宏公传》、《先岳父李公顺宏传》、《荆墩北分其虎翁序》、《广山其财翁序》、《荆墩北分承佐公传》、《荆墩北分君春翁行略》、《荆墩北分君春、君根兄弟二翁合序》、《荆墩北分君根翁行略》、《尤城边昌明公赞》、《荆墩北分连仁公赞》、《荆墩北分友佐赞》、《添香公暨陈氏孺人传》、《荆墩李氏续修宗谱跋》、乾隆四十九(1784)年甲辰溧水知县杨鼎撰《荆墩、薛山.李氏重修谱叙》、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姻家眷教弟南村经济撰《荆墩薛山李氏重修族谱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廿六世孙李培彩撰《重修族谱序》、荆墩薛山李氏重修宗谱目录、领谱目录、《芝山李氏宗谱旧序》、万历丙戌姚敞撰《荆墩族谱旧叙》、乾隆壬戌钟离昧撰《荆墩李氏元章公序》、《元章公序》、乾隆辛酉溧水县教谕于伟烈撰《荆墩李氏谱旧序》、乾隆壬戌毛一鸣撰《荆墩族谱旧叙》、《薛山李氏宗谱序》、《李氏督修宗谱原序》、李氏宗谱凡例、李氏家乘世范录、家礼、《荆墩薛山八景诗》、荆墩李巷村图记、李氏店上村图记、先茔考引、《虎闸口思人山碑铭》、姚敞诗一首。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7.jpg 卷二:荆墩李巷村图、薛山巷上村图记、薛山巷上村图、坟茔图(虎闸口、李家山、南分坟山图)、叶子园山坟图记及坟茔图、阳塘山坟图记及坟茔图、老塚山坟图记及坟茔图、胡巷山坟图记及坟茔图、新塘山坟图记及坟茔图、黄土岗坟图记及坟茔图、马步山坟图记及坟茔图、西园山记及坟图、庙墙园山记及坟图、毕家坟记及坟图、大园塚山记及坟图、胡塔山记及坟图、庙山图记、坟园图记、村后山图墓记、村后蔴园山图、店上村图、诰命、光绪乙未《荆薛李氏簒修谱叙》、光绪乙未《荆薛李氏重修谱序》、光绪乙未簒修名目、光绪乙未簒修十四卷总目录、民国乙巳年新增目录。 卷三:诰命、《芝山李氏宗谱旧序》、万历丙戌姚敞撰《荆墩族谱旧叙》、乾隆壬戌钟离昧撰《荆墩李氏元章公序》、《元章公序》、乾隆辛酉溧水县教谕于伟烈撰《荆墩李氏谱旧序》、乾隆壬戌毛一鸣撰《荆墩族谱旧叙》、《薛山李氏宗谱序》、《李氏督修宗谱原序》、杨鼎撰《荆墩薛山李氏重修谱叙》、经济撰《荆墩薛山李氏重修族谱叙》、《重修族谱序》、道光丙戌《荆墩续修族谱叙》、道光六年《荆墩李氏续修谱序》、道光六年《荆墩李氏重修宗谱序》、道光丙戌《荆墩李氏族谱跋》、《荆墩李氏新增族谱跋》、李氏宗谱凡例、李氏家乘世范录、《荆墩薛山八景诗》、荆墩李巷村图记、李氏店上村图记、先茔考引、《虎闸口思人山碑铭》、姚敞诗一首、立议合。 卷四:荆墩村图、巷上村图、薛山巷上村图记、薛山巷上村图、坟茔图(虎闸口、李家山、南分坟山图)、叶子园山坟图记及坟茔图、阳塘山坟图记及坟茔图、老塚山坟图记及坟茔图、胡巷山坟图记及坟茔图、新塘山坟图记及坟茔图、黄土冈坟图记及坟茔图、马步山坟图记及坟茔图、西园山记及坟图、庙墙园山记及坟图、新背冈山记及坟图、毕家坟记及坟图、大园塚山记及坟图、胡塔山记及坟图、庙山图记、坟园图记、村后山图墓记、村后蔴园山图、广山村图、石湫坝阴阳基图、李氏宗法规戒、祭文、原谱卷二由江西临江新淦徙居溧水支世系年表(元亨公支、德新公支、元益公支、元章公支、荆墩炳公支、炳公秀荣公支)。 卷五:原谱卷九焕公分下南分与齐公支世系年表、焕公分下南分思齐公支世系年表、荆墩南分店上齐十公分下世系年表。 卷六:原谱卷十荆墩北分新背冈分下世系年表、荆墩广山秀荣公分下世系年表、荆墩北分禅九公支下世系年表、荆墩北分十三公支下世系年表、荆墩北分宠三公支下世系年表。 卷七:原谱卷十一荆墩北东分宥四公支下世系年表、荆墩炳公分下十七公支下世系年表。 卷八:原谱卷十二薛山灴公分下道一公支世系年表、薛山灴公分下道三公支世系年表、薛山灴公分下道四公支世系年表、荆墩北分禅九公新背冈分下世系年表、荆墩北分炳公分下亨十公支世系年表、荆墩北分亨十公分下世系年表、荆墩北分宠三公分下世系年表、荆墩北东分宥四公支下世系年表、荆墩十七公分下石湫坝希弼公支世系年表、薛山灴公分下道一公支世系年表、薛山灴公分下道三公支世系年表、薛山灴公分下道四公支世系年表、荆墩北分禅九公新背冈分下世系年表。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8.jpg 1. 荆墩、薛山李氏一族一世祖及始迁祖。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9.jpg 据世系年表记载:荆墩、薛山李氏一族皆尊木公为一世祖,“由江西临江新淦徙居溧水支第一世木公,公字子茂,号柏轩,世居洪都临江府新淦县,以明经登宋神宗朝进士,官至翰林,勅赠礼部尚书,再赠太子太保。”传至第四世回公,“始迁芝山,其发祥之祖。焘次子,字芳甫,号三峰。宋元佑己巳年八月初二午时生,政和年间授殿中侍御史,靖康初除佥书枢审院事。建炎二年扈驾南迁,历相三君,至绍兴十二年,奉勅赠六道以光祖。先又奉勅赠故妻赵氏为建宁郡夫人。往建康道经溧水,见芝山峰峦秀丽、风气淳朴,乃卜筑以居焉。卒于乾道乙酉七月初十子时,葬丁家冈。子一:藻。”按《荆墩李氏续修宗谱序》记载:“粤自荆墩之支系迁徙于芝山”。 ---由此可知:溧水芝山李氏一脉源自江西新淦县,一世祖为李木。第四世李回为芝山李氏始迁祖。1128年(即建炎二年。注:另据芝山李氏家谱中记载是建炎三年迁徙,我们现按李巷李氏家谱中的记载建炎二年实录)李回率其子李藻迁徙至溧水芝山卜居。即继述堂李氏一族在溧水生活繁衍已近900年。 而传至第八世李元章,其年表记载:“元章,存仁四子,字奇珍,行七七。配吴氏。徙居于方山李巷,为荆墩薛山始迁之祖。三子:焕、炳、灴。” 又据《荆墩李氏续修宗谱跋》记载:“荆墩之南,焕公住焉;荆墩之北,炳公居焉;去荆墩三里许之薛山,灴公迁焉。” ---由上述可知:荆墩薛山李氏始迁祖为第八世李元章。迁徙年代大约1228年前,就分迁至荆墩、薛山。其长子李焕住荆墩(今李巷村)之南;次子李炳居荆墩(今李巷村)之北;三子李灴迁居距荆墩三里许的薛山(今巷上村)。李氏一族在李巷、巷上已经生活800左右,而如今荆墩、薛山李氏宗亲共计630多人(另石湫支、郭庄支还有同宗同源的李氏宗亲的600人左右)。
2. 荆墩及李巷村名的由来。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10.jpg 《荆墩李巷村图记》记载:“夫墩者,平地之高阜耳,盖山之类名也。而荆者,木类之紫荆也。其种不凡,惟生祥地是墩之先,紫荆丛生故名荆墩也……李氏奇珍公,秉敏睿之姿,明地理之秀,离芝山之故庐,卜是地而居焉。宏创规模泽遗后裔阅数传,而人繁居密,宇楹集凑,四面环居,繁若市镇,人之杰皆地之灵也。李由族取巷以居,故名李巷也。” ---由上述可知:家谱中记载的原村名实为“荆墩”,即现今“李巷”。因为世代延绵、人繁居密,李氏一族以巷命名为“李巷”村。
3. 薛山及巷上村名的由来。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11.png 《薛山巷上村图记》记载:“闻古薛上关之西有薛山也,我祖灴公由荆墩鼎还于是此,“薛山”之名所自始也。厥后子姓蕃盛,传至生一公等相厥膴原,转卜兹土而居之,此又“巷上”之名以彰也,惟斯地焉……故乘之不以“巷上”名其居而必冠以“薛山”者。” ---由上述内容可知:薛山巷上村为三子李灴迁居至此,薛山(巷上村)相距荆墩(李巷村)仅三里许,后子姓繁盛,子孙以“巷上”命名为村名,但总以“薛山巷上”称之。
四.继述堂《荆墩、薛山.李氏宗谱》的字派辈份 卷一第14页记载:“凡我族丁盛支蕃,则分支别派虽有一定,而各支子孙任意自立字派,遂不免有同派不同世之嫌,猝然相聚问其派而不知其世,以致尊卑莫辨。今与族磋商:此后与芝山齐。其派行自三十一世“友”字起:友君子善良基若克振家道祯祥,十三字按世次列派,不得任意乱取。支虽分而派则一俾,后世子孙问某字派即知为某世也。按“其昌”二字,“其”字与二十八世“其”字派同,“昌”字支二十六世“昌”字派同。故将“其昌”二字易“桢祥”二字,避讳也。” 由上述可知:继述堂《荆墩.李氏宗谱》民国十八(1929)年续修家谱所确定的李氏一族从第三十一世至第四十三世的字派为:友君子善良基若克振家道祯祥,共13字。
五.家谱有关荆墩、薛山八景诗作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12.jpg 刘福喜与李子金先生交流中
《荆墩薛山八景诗》 荆墩丛翠 极目青畦入望遥,平芜徧耸髻螺标, 一枝秀发花如锦,疑是春红点翠翘。
其二 岿然恃峙拥云霞,地脉隆时物自赊, 但看晓春迎瑞气,琪花瑶草不争差。
石溪眠牛 崭然头角伴龙眠,耕破行云水底天, 莫道灵牺谁作牧,数声短笛过溪前。
其二 石溪嵚巇景特闻,肖形异质卧苔垠, 那堪陇上供驱使,正好溪头梦泽云。
天井流香 石崖迸出蔗浆鲜,散入千家百道烟, 亘古只传耕鑿好,而今汲引倍天然。
其二 求泉不羡汉将军,玉液流香廻不群, 闻说仙家餐石髓,那知是處湧清芬。
观锋列嶂 云飞千嶺繡屏开,几许烟霞绕水隈, 一幅辋川摩未了,怎当好景带诗催。
其二 峭壁巉岩倒插天,松筠冷浸夕阳烟, 地灵自是多朝拱,山色参差云复连。
梵钟度月 参罢禅关过草溪,松涛静锁白云低, 黄昏正忆吹箫者,忽听蒲牢度月西。
其二 曲径茅庵花草幽,梵音散作满山秋, 晚钟解入骚人耳,穿破松林到小楼。
仙幹凌云 层峦绝处挺虬龙,遥望婆娑影色浓, 种自仙家人不识,嶺头时见紫云封。
其二 槎枒老幹插嵯峨,根底楸枰点石坡, 一自烂柯人去后,满山欸乃只樵歌。
峭壁诗笺 石丈曾闻拜米颠,于今俨作薛涛笺, 诗狂正好题佳句,不笼纱厨笼暮烟。
其二 嶙峋怪石倚云隈 上有仙题半蚀苔, 胜事不随烟雨尽,故留遗迹任君猜。
急流抵柱 细浪轻波载小丘,茏蔥瑞霭映沙洲, 何须海外寻蓬岛,只此青山水上浮。
其二 昨宵春涨水漫漫,翠柏苍松浪里看, 日夜潺湲流不尽,白鸥沙鸟集烟峦。
濑阳邑庠生董隽谨识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13.jpg
区地方文化协会会员李扬帆与宗亲李龙根先生交流中
六.附:荆墩李氏续修宗谱序及跋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14.jpg 《荆墩李氏续修宗谱序》 粤自荆墩之支系迁徙于芝山,荆墩之谱牒由清代乾隆甲辰岁始与芝山分修,其后屡修勿赘。迨至光绪乙未年,荆墩重修宗谱,延芝山族人为之秉笔,总其大成,迄今已三十五年矣。兹于民国十有八年己巳秋九月又续修宗谱,仍延芝山族人为之纂集,其推重芝山之族人,正所以追尊先祖发祥于芝山之地也。 但民国肇兴,百端改革,大都权利是尚,孝悌二字无有过而问津者矣。况修谱牒费金钱、劳心力,诚非易易。值此频年荒歉,兵灾、匪灾不堪枚举,何至于不当急务之事而汲汲图之乎?讵荆墩族人广宝翁、其虎翁,及君春、君赓辈,不惜赀財、不辞劳瘁、不畏灾害,竟毅然提议倡修宗谱,不为浇漓之薄俗所移,闻之者无不油然生孝悌之思焉。且若辈尝云:修谱牒不过序昭穆、辨亲疏而已,爱敬之忱乃其主义焉。爱则自能痛养相关,敬则自无犯上作乱,推其爱敬之心施于一族,则一族自能团结。天下之氏族多矣,最易联络者,莫氏族。若也吾全国之氏族能由爱敬集合团体,复廓充爱敬之道集合一大团体,则国内之我族庶免同室操戈之流弊,国外之他族自无吞并灭种之觊觎。噫,若辈伏处田间,仅一农人耳,识见何其卓荦也,尤可奇者。 荆墩之名义何所取也?想墩者平地之高阜也,荆树丛生其上,故有是名也。考隋有田真,其庭植有荆树,茂密异常,而田氏兄弟忽焉分财,荆树于是立萎,田氏见之旋不复分,荆树又立茂。足征荆树亦佳木耳。我祖元章公离芝山适此土也,未尝不望子孙敦睦团结一气,以荆树之荣枯为规戒耳。予生也晚,登荆墩遥望芝峰有令人留连而不忍去也。 兹届谱牒告成,乞序于余,忝叨一脉,略知端倪,故援笔而为之序焉。 时维 中华民国岁次己巳仲冬 谷旦 族裔清优増生钟英鞠躬拜撰
语云:宗语三十年不修,谓之不孝。 荆墩族人汲汲焉续修宗谱者,乃惡居不孝之名乎?抑亦实事求是乎!姑置勿论,但晋接间,其浑朴之风、和蔼之气,令人望而若饮醇醪焉。 间或煮茗间叙,乃首以范文正公置义田、养族人为问其爱族之心愈见矣。 检阅谱牒,荆墩之南,焕公住焉;荆墩之北,炳公居焉;去荆墩三里许之薛山,灴公迁焉。复游其境域,则风醇俗美,如同一辙,其气脉何其厚欤!噫,源远者流自长,根深者叶自茂。若店上、若尤城边、若广山、若石湫坝,绳绳继继,散处四方。而崇尚敦厚,仍不减荆薛之遗风焉。 兹于纂集之余,濡笔誌之,使后之人有所观感焉。
时 维 中华民国岁次己巳仲冬 谷旦 族裔清优增生钟英鞠躬拜撰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吴大林、刘诗春等老师的审阅指正,一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