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近日 溧水区把握区域特色 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践育人高地 工作案例 被教育部关注 并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推介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溧水区立足农业大区特点,大胆探索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之路,成功打造出一个集特殊教育、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育高地——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就业机会。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是区委区政府打造的全区唯独一所招收听障、智障儿童入学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近百亩,拥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实践基地资源,是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15年制学校。
康教融合打造教学新模式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生活。翻土、播种、浇水、施肥……在学生实验基地的果蔬种植区,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种植各种蔬菜瓜果,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农业技能,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与乐趣。 在这里,除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外,学校还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在全学段分别开设了强能乐农劳动课程、四季生长实践课程、作物生产专业课程等特色课程,其中,“作物生产技术”是该校2008年在全国同类(级)农村特殊教育学校中率先开设的专业,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学校充分把握区域特色,将特殊教育与农业生产、康复训练、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教融合”教学模式。学校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开发系列特色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等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
建好基地“输血”转为“造血”
学校的实践教学得益于一大片的实验基地。为保障基地的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6个文件,投入3000多万元,将基地作为特色发展项目给予保障,并在基地成立“溧水区双力种植实验中心”,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基地功能,让基地从“输血”转为“造血”,推动可持续发展。
目前,基地已建成区域达500多亩,有现代化的玻璃温室、立体连栋大棚等设施,种植了牡丹、月季、竹、桃等多种作物,同时设有水产养殖区、果鸡生态放养区、蔬菜栽培区等,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就业机会,成为产教融合、育训并举的重要平台。
自2005年起,溧水区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牡丹节活动,成为溧水农业观光的一大特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市场,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如今,基地已挂牌“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普通学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和良好的学农体验场所,已接待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超30万人次。
多年来,基地还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通过自主创业、应聘就业、安置就业、辅助就业等方式,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强基固本培育教育新力量
在师资力量方面,溧水区一方面按照“先录入,后取证”的特事特办原则,为特殊教育学校招录专业教师开辟绿色通道;另一方面探索骨干教师双向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教师实训基地,将教师培养成精通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此外,还定期聘请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高校专家来校指导,切实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今,在溧水广袤的田野上,一场关于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践正悄然兴起,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 陶燕燕 素材来源 |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 转自溧水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