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1-12 12:56 编辑
施氏宗亲看过来之一:施家拐敦本堂《中山施氏宗谱》介绍 一.寻访施家拐敦本堂《中山施氏宗谱》的过程 施姓宗亲也是溧水较有影响的一大家族,作为区地方文化协会一直在关注《施氏宗谱》的踪迹信息。吴大林老师在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一书中已经撰写过和凤施家村承启堂《施氏宗谱》的文章。而我们都知道溧水县城的施家拐还有一支施氏宗亲,由于时机尚未成熟,一直未能有缘见到这套家谱的真容。 左起:吴建溧、施能礼、吴大林、傅章伟、施勤兴、施勤国合影留念。
时来运转,偶然机遇,让我们有幸终于见到这套施家拐《施氏宗谱》。前因得从杨丹凤先生通知我参加11月6日下晚由陶立明先生组织的饭局开始说起。席间见到施家拐一位施先生,我就主动问及施氏家谱事宜,他说施家拐村藏有全套的施氏宗谱,但他看不到。想看的话,你们要通过老局长施克发,因为91岁高龄的施局长德高望重,他出面应该能看到家谱。而席间同座的吴明生先生当即对我说:拜访施局长他陪同我去。因为吴明生一家和施局长是多年的老邻居。11月21日下午,在吴明生的陪同下,我来到施局长家中,他听说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寻访家谱的来意后,当即联系施氏宗亲联谊会施勤国会长,并请施会长全力接待支持。11月27日下午1:30,按照事先联系施勤国先生后所告知的地点,我请吴大林、傅章伟两位溧水文史老师一同前往施勤国先生家中。来到施会长家中后,他首先请出续修的草谱(主要为世系年表内容)供我们浏览,后又电话联系家谱保管人施能礼先生,请他将珍藏的续修于宣统三年全套六卷完整家谱带来供我们研读并采集拍摄。特别要感谢施克发、施勤国、施能礼等施氏宗亲对我们采集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将吴大林老师新近出版的《溧水家谱见闻录(第二部)》赠送给他们,以表示由衷地感谢之情。 之所以不厌其烦介绍以上那么多细节,所强调的就是上面每个环节都是寻访到家谱的关键,缺一不可。所谓机缘巧合,是离不开这些热心文史朋友的无私奉献的。 吴大林老师与“中山施氏宗族理事会”会长施勤国合影留念。 当我与施能礼先生座谈时,还了解到这套《施氏宗谱》曾面临差点葬身火海的惊险经历后,更是感到后怕。原来这套家谱一直由施勤根(施能礼的父亲)保管,后传承到施能礼先生保管。而当“文革”到来之际,家谱遭遇被收缴的厄运。就在即将付之一炬的关键时刻,施克志先生冒着政治风险,看到是本家施氏家谱,就悄悄地将收缴的全套施氏家谱偷藏起来,并交给了施家拐一位施氏宗亲手中。我亲眼所见的宗图,上面已经有明显火烧过的痕迹(见图),施能礼先生告诉我这就是当年从火堆中抢救出来的。要不是施克志等施氏宗亲奋力保护,这套家谱早就化为灰烬了。万幸万幸,施氏族人有福呀。施能礼先生还补充讲到:后来是他担任生产队长时,无意间看到一位施氏宗亲家中有他们家一直保管的这套施氏家谱后,就又重新请回家谱珍藏在自己家中了。 此挂布宗图下部份局部当年就有火烧过的明显痕迹,幸运的是上面的先祖名字及世系传承都能看清。
这套家谱续修于1911年,珍藏到现今已经110多年了,真是难能可贵。按照家谱理应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迫切希望看到《施氏宗谱》能早日续修完成。有这套完整的家谱资料奠定的坚实基础,在当今生活条件、经济能力均许可的形势下及施氏宗亲人才辈出的天然优势下,我们相信经过施氏族人的共同努力,《施氏宗谱》续修定会圆满。敬祖敬宗不忘本,千秋万代家族旺。 吴大林老师与家谱珍藏者施能礼先生合影留念。
其实施家拐施氏宗亲早在2010年清明就商议家谱续修事宜,形成了共识:为使祖宗美德恩惠相传,发扬光大,很有必要续修。施氏宗亲还于2018年成立“中山施氏宗族理事会”,会长为施勤国先生,副会长由施克发、克怀、克才(施家)、克才(南山)、克议五位宗亲担任,会员由二十七世的克发、克怀、克才(施家)、克才(南山)、克议;二十八世的勤兴、勤恒、勤国、勤贵、勤玉;二十九世的能礼、能荣、能山、能胜;三十世的文生、文保、文明等宗亲所组成。为续修家谱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奠定夯实了组织保障基础。现经过前一时期的收集施氏族人的相关信息,已基本完成登记、草谱的撰写,为正式续修家谱开展了足有成效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加上保存完善的家谱资料,家谱续修工作指日可待。
二.《中山施氏宗谱》概况 溧水施家拐村珍藏的《中山施氏宗谱》续修于宣统三年(1911),共六卷,木活字本。由施光彩主修,由施光钊、施明禄纂修。当年共印五部,以“公侯伯子男”为领谱字号。我们所见这套谱为“公”字号,当年由施光忠执领,现由原施家拐村(胜水)、现居住在荷花嘉园小区的施能礼先生珍藏,保存完整。 施家拐村图
施家拐村名的由来,是因为上图所示的河道恰好在施家村拐了一个弯,百姓俗称:施家拐,故名。 敦本堂《施氏宗谱》目录: 卷一:宣统二年(1910)董余庆撰《中山施氏谱序》、宣统庚戌(1910)严绍曾撰《溧水施氏宗谱序》、宣统二年(1910)刘琢撰《溧水施氏新谱序》、宣统二年(1910)黄家玮撰《施氏族谱序》、宣统二年(1910)陈延祥撰《溧水施氏宗谱序》、宣统二年修谱目次、宣统二年施光钊撰《溧水施氏源流引》、宣统二年施光彩撰《纂修族谱序》、宣统二年宿迁教谕王肇鼎撰《溧水施氏宗谱序》、重整祭祀序、命名排行序、中山施氏重建宗祠记、像赞、祠堂图、祖茔图、鱼龙字号、领谱字号、收领谱志规约、宣统二年执事名目、族谱凡例、宗谱凡例、训规引凡十一条、家礼图式、传赞引、深柳先生传、粹甫公传、掖庭公传赞、廷举公暨孙太孺人合传赞、正全(字诚齐)公暨孙太孺人合传赞、外祖大荣公传、捷三公传、诰授奉直大夫太学生施君汉堂传、厚余翁序、节妇熊太孺人传、殷太孺人序、节妇刘太孺人序、节妇冯孺人行述、勉卿表叔德配端木孺人传、勉卿君元配端木孺人言行录、粹甫叔祖赞、掖庭伯祖赞、厚余老亲翁赞、堂兄俊升赞、云生母舅赞、堂兄勉卿赞、受之表叔赞、族兄明福赞、表兄宜之赞、太学生施公廷举六十寿序、孙太孺人九十寿序、大荣公德配王太孺人八秩寿序、施公汉堂暨德配周太宜人七十双寿序、大会公传、桂山公传、珍禄公传、捷三六十岁自述并叙、和捷三先生六十寿诗原韵、前题和诗四首、馨吾姻兄赞、鹏程姻兄赞; 卷二:世系表; 卷三至卷六:年表、跋。
三.施氏迁徙历程、始迁祖及历史名人 《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下流寓版记载:施钜,山东曲阜人。登宣和壬戌进士,高宗南渡,偕次子泰随驾诣建康,累官参知政事。陈固守之策,不报,遂以疾辞,卜居溧水。清约自持,无声色之好,卒年九十一。其后溧水施为著姓,代有文贤,为沔阳学正一鳌者,其十三世孙也。 由宣统二年(1910)董余庆撰《中山施氏谱序》记载:“自兖城迁金陵者,实由宋高宗时,钜公扈跸南渡之始也。复自金陵迁溧水遂定居于坟园村,历十一世至敬公又分支于施家村,越七世懋韬公又分支于南山村,由此支派繁衍、后嗣日昌……施氏以圣门高弟为鼻祖,以南渡名臣为始迁祖”。 《溧水施氏源流记》记载:“吾祖钜公杖策渡江,既杵汪、黄卜宅兹邑(古籍山东曲阜,由钜公随宋高宗驾至建康,与汪伯彦、黄潜善不洽致仕,遂入籍溧水,支派繁衍,分居城北坟园里、南山头、施家拐、坝心里等村)” ---从以上摘录内容,可知北宋末年,一位名叫施钜的官员(宋参知政事)从山东曲阜扈跸南渡来到金陵,再从金陵到溧水坟园村定居。历十一世,敬公分支施家村。越七世,懋韬公又分支南山村。由此支派繁衍,后世日昌。敦本堂溧水施氏一族也均尊始迁祖施钜为溧水施氏一世祖。 施氏为溧水县城一带的大姓,原居住分布在坟园村(后并入南山头村)、施家拐村、南山村、坝心村等村落族人,因拆迁改造,均已全部搬迁到安置小区定居。这支敦本堂溧水施氏族人现总人口大约500人左右。 溧水施氏始迁祖施钜(字:大任)公像赞 赞曰:参政立朝 正直清超 才冠多士 德逾群僚 《中山施氏历代世表》第一世(始迁祖):钜公,字大任,生于宋元丰三年(1080)庚申四月初九日子时。配韩氏,系河南灵寿翰林学士韩维女,生于宋元丰七年(1084)甲子七月十六日丑时。生子二:长丰,次泰。公原籍曲阜,登致和壬辰(注:北宋政和二年,即1112年)进士。高宗南渡(1127年),率其次子随驾诣建康,累官参知政事,陈固守之策不报,遂以疾辞,卜居于溧之小河口西,遂占籍焉。公清约自持,生平无声色之好。卒于乾道六年(1170)庚寅十月十三日寅时,享寿九十有一。氏卒未详,公、氏同葬村北发脉山。 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很想阅览这部《中山施氏宗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县志中提到过的施氏名人:施一鳌。尤其是吴大林、傅章伟两位老师,他们希望能在家谱中发现更多有关施一鳌的史料记载。 《顺治溧水县志》卷六有传:施一鳌,字士选。生而颖异,父近庵,幼以联句诗文口授成诵,十二岁应童子试,京兆许公奇之。十五补弟子员,以父母连丧,丁艰哀毁,庐墓,时以孝闻。居临衙后,邑令喻公诘问哀者为谁,即以“丧,与其易也,宁戚”题面试,称赏。时按君行部观风,居首。自是,试辄高等,连赴棘围十次。曾纂修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实录》。迨应崇祯恩贡,选贵池司训,以揭荐升授沔阳州学正。时楚蜀寇乱,杨阁部巡方,委署州篆,诘戎治赋,有声。州有里大垸,广四十余里,内田一万三千七百亩,因襄水冲破口岸,儿三十年,民苦无计抵塞。时谕以聚船百只沉底,随拆破房百间,排架聚土高筑,费工三月,堤成,民多感戴,乡绅侍御金声勒碑纪绩。上台疏荐,补知安陆县。邑以贼破,关厢抢盗,数十人陷入大辟,力请当道,尽释其冤。期年,托病告归,有《勋子仁声名行录序》稿,载《艺文志》。年八十四岁尚健,赴宾筵九次。三子:可行、用行、壮行,俱庠士,而可行以保举贤良,未仕。 《乾隆溧水县志》卷九有传:施一鳌,字士选,邑之高才生也。以崇祯恩贡,选贵池司训,荐授沔阳州学正。时楚蜀寇乱,委署州篆,诘戎治赋有声。州有里大垸,广四十余里,内田一万三千七百亩,因襄水冲破,几三十年民苦无计抵塞。一鳌为沉船百只,拆破房百间,排架聚土高筑,费工三月堤成,疏荐补知安陆县。先是,贼破关厢,有数十人陷入大辟,力请当道,释其冤。后以病告归。 《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一有传:施一鳌,字士选,邑之高才生也。崇祯间,以恩贡选贵池司训,荐授沔阳州学正。时楚蜀寇乱,委署州篆,诘戎治赋有声。州有里大堰,广四十余里,内田一万三千七百亩,因襄水冲破,几三十年,民苦无计抵塞。一鳌为沉船百只,聚士筑堤,三月功成,悉为沃壤。疏荐擢知安陆县。先是,贼破关厢,有数十人陷入大辟,力请当道,释其冤,后以病告归。章旷叙曰:“旷发未燥,即知金陵有宁海施先生,今之国士也。长才短驾,以明经秉铎沔州。余适为之宰,相聚如见古人。问春秋,仅服官之岁,盖先生得名最早,譬之方中之日,自虞渊以还,光华虽久在人间,其实去桑榆政远耳。先生器宇高深,学殖淹雅,加以精神满腹,抵掌谭古今事,双眸电闪,音吐高亮如洪钟,观者悚动。即余俗吏,无刻晷暇,当侍教,未尝不前席忘倦也。先生以己卯秋至沔,值寇警震邻,旷捧檄办军需,日在马蹄间,城守无寄,赖先生为我代庖。民安事理,言动卓然,为诸生式讴,歌遍三澨,《名行录》详载之。旷心私叹服,以为真救时之才,青毡中安有此人?无何,贤声果彻,当事檄先生署郧篆,先生理郧一如所以治沔与所以教沔。屠牛之刀,恢恢有余,不数月郧大治,有“郧子仁声出安县”,士大夫口碑,皆实录也。先生常语旷曰:“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所少者实心耳。以实心行实政,辟如皋苏之地,良苗自生;不则,虽上农,鲜不灭裂。”夫实心者,何诚也!伊川之学,一本于诚,先生之学一本于伊川,振铎以此,鸣琴亦以此,苏湖经术不独教人为然也。迩者,天下灾荒,盗四起,上书言事者具言,今日之世果能赈一民,诛一盗,即是真经济,真学问,亟宜优叙。其说亦本于实心实政,与先生符合。然则,三鳣之兆,宁特昔贤而已哉?施氏中山望族,世有明德,余读其家乘,知先生之为定国也,盖又决之于公云。 从上述不同朝代的县志中倒发现了不少有关“施一鳌”的史料。几本县志中都对施一鳌给予充分肯定,且后续县志都有不断增补详尽内容。崇祯恩贡[注:县志选举志科目表贡生栏中记载:施一鳌,沔阳州学正,署本州事。有传。],选贵池司训,并于崇祯己卯秋(崇祯十二年,1639)任沔阳州学正,不久“署郧篆”,即代理郧县知县,接着又“补知安陆县”。后以病告归---应该是明朝灭亡了,他只能回家养老了。 而在《中山施氏宗谱》中,仅提到施一鳌寥寥数句,本谱的主修施光彩在《纂修族谱序》中称“中山旧族如:一鳌,曾任守令,崇义亦官佐贰,前列组屡经志载,余考而不实,不敢附会显达,恐为后世讥诮”。因此我们在本谱中没有找到有关施一鳌有价值的记载内容,颇有点失落之感。我猜主因是原有老谱散佚,无据可靠。这同时也说明主修施光彩修谱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点赞! 施氏一族原有宗谱,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族谱全燬,老幼四散,几于不信无征。幸南山村、施家村两处宗图仅存一二,纵残篇断简,而昭穆秩然,若祖若孙,彰彰可考。”乱定后曾打算重修家谱,因故未果。直到宣统三年才完成了修谱这件大事。 县志中有施一鳌的详细传记,可惜的是家谱由于战乱毁损,没有留下更多史料,是个遗憾!根据县志记载“施氏中山望族”等内容,县志中讲施一鳌是始迁祖施钜的第十三世孙,施一鳌是溧水县城附近的施氏村落人,我个人推测施家拐或施家场可能性更大些,这有待进一步的家谱等史料的发现来验证了。 另《光绪溧水县志》卷九选举志三十八页,提到“施德政,省祭”[注:省祭官,也即省察官,其职责在于“纠察”、“督查”,类似于现代的执法监察官员。明代时期,这一职务多设置于州县之中]。 对应《中山施氏宗谱》卷三第三十六页世表记载:德政,尚儒公子,省祭官,勅授登仕郎[注:明朝登仕郎是正九品的文散官名,主要授予那些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字简臣。生于万历五年(1577)丁丑十二月二十八辰时。配夏氏,系夏家边女,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十月二十一日亥时。生子二:长朝黼、次朝黻;女二:长适朱家宕、次适本城任。公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八月十七日辰时;氏卒于顺治元年(1644)甲申十一月十九日丑时;公氏俱葬村北老坟山。 家谱中记载的施德政,要比县志中详细多了。根据县志和家谱可以确定施德政是敦本堂施氏一脉。
施氏宗谱原有排行字派从第十五世至第二十六世的十二个字,依次为: 德尚朝廷懋起志位正大光明 宣统三年续修时,又确定十六个字派,即从第二十七世至第四十二世,依次为: 克勤能俭 兴基立业 绳其祖武 永昭裕昆
五.附:宣统二年董庆余撰《中山施氏宗谱序》 《中山施氏譜序》 谱牒之学,即敬宗收族之道也。如谓收族而不敬其宗,犹之本不存而求其枝叶暢茂,不可得也;如谓敬宗而遍收其族,犹之流太纷而欲其源之不混,亦难事也。然则宗何以敬?以始迁某郡者为始。族何以收?以始迁某郡祖之子孙为始。施氏修谱之宗旨,其在是乎! 忆庆先世,由徽之婺源县卜居于溧之施家村,与施氏结朱陈之好,迄今四世姻联、百年眷属,其间为翁壻者有之,为甥舅者有之,为姑之子甥之孙者亦有之。戚谊重重、连绵不绝,非若寻常通家者所可比也。 每当花晨月夕,与诸姻长茶话之余,不禁于迁溧发祥之由与夫,分支別派均得闻其详焉。按施氏系出先贤临濮侯子恒,夫子后世居东鲁,代有闻人。至今山东兖城犹为望族,其自兖城迁金陵者,实由宋高宗时,钜公扈跸南渡之始也。复自金陵迁溧水遂定居于坟园村,历十一世至敬公又分支于施家村,越七世懋韬公又分支于南山村,由此支派繁衍、后嗣日昌、遥遥数百、余岁世次无讹,宗支不紊,尤为世族所难能者,且族中之为仁人、为义士及以道德文章著者,代固有之观于此益歎。先贤之流泽孔长焉! 惜乎却遇红羊,族谱全燬,老幼四散,几于不信无征。幸南山村、施家村两处宗图仅存一二,纵残篇断简,而昭穆秩然,若祖若孙,彰彰可考。此固先灵在天,有以呵护。抑亦族人收拾之功也。 乱定后,外祖汉堂、捷三二公倡议重修谱牒,奈彼时合族人丁散处,户口彫残,或有贸易于他乡徙居。于异地者,一时音书难递,招集无由,此两外祖所以欲行未果,迟至今日垂四十年,族人未有提议谱牒事者亦可慨矣,苟今时不有继起者出而纂修之,其不至于零乱残缺而失考者几希。 兹幸受之表叔、宜之表兄存敬宗尊祖之思,起敦本收族之念,爰偕勉卿表叔及各支父老合议重修之举,孰意元元子姓,具有同心血族团体之坚,未有过于此也,呜呼! 施氏族谱其不难修,于离乱后者,洵表叔诸公,志在敬宗收族之诚也。今者施氏以圣门高弟为鼻祖,以南渡名臣为始迁祖,本本源源、朗如眉列,至今而往或数十年而一修焉,或百十年而再三修焉,传世无穷而能承先启后者,亦与之无穷也! 庆不敏,适逢修,明盛典,敢缀数语,以弁诸简端,聊为纪盛云尔。 宣统二年岁次庚戌小阳月上澣 五品衔分省补用县丞、邑优附生、姻晚生董余庆顿首拜撰并书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吴大林老师的帮助,同时部分内容也直接引用,向吴大林老师表示敬意!另胡宸先生也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一并致谢!) 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 理事 吴建溧 2024年12月12日于溧水天鸿苑 2025年1月3日于溧水天鸿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