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2-1 10:18 编辑
吴大林 《溧水古墅史氏宗谱》六卷,2013年一本堂电脑排印本。每套6册,共印50套,采用宣纸印刷。史修进、史庭牛和史修郁主编。 史氏,是江南当地少有的土著,以汉代史崇为始迁祖。史崇,山东人,以军功被封为溧阳侯。于是他们一家到了溧阳侯国(今高淳固城),溧阳侯世袭了五世,其后人人丁兴旺,一直生活在溧阳和周围的县市。溧水始迁祖为二十一世史处全,他于唐景隆年间(707-710)任润州江宁县尉。他在溧水县南20多里的杜埠买田置地安家。到五代时,光远公迁至芝山。再传六代至令赞公,于宋徽宗时迁至漆桥西慈城渡。南宋嘉定年间三十七世全大公(行孟一,号养然,邑庠生)迁至古墅,为古墅史氏的始迁祖。这支史氏在古墅定居已有800多年,现有1000余人。 第一卷,古墅史家村貌等照片。第一编,谱序、谱例及谱记;第二编,祖像、敕命及诏诰;第三编,祖源、世系、房系考;第四编,谱序和跋;第五编,总祠、祖庙及碑颂;第六编,史家祠堂及祖坟;第七编,宗训、家规、家范;第八编,古今人物赞;第九编,古墅史氏名派(辈分)排序告知书;第十编,村志;第十一编,2013年重修宗谱捐款及执收;第十二编,后记。第二卷至第六卷,世系表。 《史氏宗谱》首修于元代皇庆年间,二修于明代万历年间,又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五修。后又在民国十八年续修。原为溧水、高淳同修,乾隆戊寅岁(二十三年,1758)时遇公一族分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再次分修。2013年修谱时参考文献有光绪二十一年的敦本堂《史氏宗谱》和民国十八年一本堂《史氏总谱》。史庭牛原先拍摄了部分光绪二十一年的敦本堂《史氏宗谱》的内容,但正式修谱时,此谱的保管人拒绝出借查阅,留下遗憾。 一本堂《溧水古墅史氏宗谱》辈份(名派)排序,光绪廿二年(1896)修谱时定下的辈份(名派)自56世至第60世的五字:家修廷献伟 1929年续修家谱时,第61世至第76世的十六字:诗书贻后 忠孝承先 用增骏福 垂裕万年
《溧水古墅史氏宗谱》记录到第六十五世。据称三十二世史令赞的后裔在溧高地区有13支派,三十二世生存的年代约在明代早中期,其中十一支在高淳。主要分布如下:1. 船桥,现仍为和凤船桥;2. 严桥,现为高淳区东坝街道下坝史家;3. 寺前,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宝塔行政村寺门口;4. 后保,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戴村行政村后保;5. 中保,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戴村行政村中保;6. 前保,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戴村行政村前保;7. 竹园,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宝塔行政村竹园;8. 湖头(倒骑龙),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双进行政村;9. 横溪,现不确定;10. 古墅,现为溧水区和凤古墅史家村;11. 高头,现为高淳区淳溪街道狮子山上,属南漪社区;12. 翔凤岗,现为高淳区凤山唐翔行政村(古柏);13. 东史村,现为高淳区顾陇镇东泗行政村(桠溪)。 高淳地区古属溧水。那时以水面为主,人口稀少,从三国起就开始筑圩种稻。经过宋元明三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将广阔的水面造出了旱涝保收的大片圩田,导致了在南宋年间溧水南乡的经济已超过了县城附近。因为人们大量涌入溧水围湖造田,导致了溧水在元朝“元贞元年(1295),以户登五万,升为中州”。更导致在明代弘治五年(1492)在溧水南部新成立了高淳县。在这个过程中,溧水一代代的聪明人和有钱人全都跑到高淳去围湖造田了。溧水史氏族人也参加到这一过程中去,他们的分布可以说明这一点。 史氏是溧阳的大族,在溧阳史侯祠内就收藏有溧阳300多支史氏编纂的400多套族谱。读了《溧水古墅史氏宗谱》,笔者联想到,史崇是汉代人,汉代的溧阳包括今日的溧阳、溧水、高淳三县。从《乾隆溧水县志》起,虽在《封爵志》中记载了“史崇,建武中封溧阳侯”,以及其子孙史颢、史茅、史洽、史泽袭封溧阳侯的历史,但对史崇及溧阳侯国没有更多地记载。此谱中收录有东汉中书令左雄所撰的《汉司空溧阳侯史公庙碑记》,它也应属溧水的古代文献,有必要对它进行介绍和研究。 史氏族人称:“此次修谱与以往不同,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较大改变,将结合现代技术和数码技术,将村史、村志一并编入族谱中。此次新编成的新谱更具有可看性,历史性,全面性,是一部村史、族史合二为一的古墅史家综合史。这将是古墅史家近百年来最浩大的文化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