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2-5 15:58 编辑
本源堂邰村《中山司徒氏宗谱》(之二)
——吴敬梓访问邰村时见到的三位司徒氏人士 清乾隆三年(1738)二月初三日,38岁的《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邀好友李本宣(字蘧门)乘船从秦淮河上的通济门码头出发,沿秦淮河上行至溧水。他们凭吊了左伯桃墓,游了石臼湖,访了投金濑,还到邰村同司徒左文、赵寿民、司徒孔文、司徒际周话旧,并为邰村关帝庙的民间乐队作了《神弦曲》并序。吴敬梓在《文木山房集》卷之三留下了《钱图南斋中夜坐》《左伯桃墓》《邰村同司徒左文、赵寿民、司徒孔文、司徒际周话旧》《投金濑》和《石臼湖吊邢孟贞》等诗作。 2011年12月,笔者到安徽全椒出席了吴敬梓诞生310周年的纪念活动。儒林外史学会名誉会长李汉秋指出,吴敬梓的溧水一游,留下了溧水的五个人名,即钱图南、赵寿民及三位司徒氏。希望笔者能搞清他们的生平事迹。 在《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三,笔者只找到了司徒际周的材料:“司徒棠,字际周,号补山。质美好学,淹贯诸子百家。善属文,精书法,所著诗甚多。以明经卒于家。”其他人的材料一直空白。 所以,笔者希望能通过《司徒氏宗谱》,查到吴敬梓所提到的司徒左文、司徒孔文以及司徒际周的材料。搞清楚他们之间是何关系?为什么会同时接待吴敬梓? 2020 年9月16日,在张福敏和邰和平的安排下,笔者在邰村徒家见到《溧水古今》的老作者司徒德金,他领笔者见到这部本源堂《中山司徒氏宗谱》,编号“宿”字号。在此宗谱中,我们找到了这三位司徒氏的有关材料,搞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与吴敬梓话旧的三位司徒氏族人 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卷三,有《邰村同司徒左文、赵寿民、司徒孔文、司徒际周话旧》一诗,记载了他在邰村与四位好友怀旧的事: 密戚忻相聚,香醪味独甘。烧灯开斗室,设榻近书龛。往事俱重述,行踪亦共谙。为言居胜地,终日事幽探。黄蕊当窗发,丹花绕户酣。草痕同织翠,水色欲拖蓝。耕凿时无失,林泉乐可耽。仓庚飞熠耀,燕子语呢喃。细雨童驱犊,薰风妇喂蚕。荷锄遵广陌,倚杖瞰晴岚。旷渺情何限,风尘客转惭。良宵难再得,柱颊听清淡。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溧水司徒氏的家世:据谱称,司徒氏其先洛阳人,始迁祖为司徒吉。《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一《乡宦》载:“司徒吉,字甫样,宋集贤殿学士司徒翊八世孙。建炎二年(1128)以荐辟,陈靖边策于宗泽,(泽)奇之,闻于上,诏参谋宗泽军。会忤和议,表让官,命留守建康,称大治。ト居邑南仙杏山,邑有司徒氏,自吉始。”司徒氏在宋代出了一名进士,叫司徒宜,字孟三,南宋咸淳戊辰(四年,1268)陈文龙榜进士,官筠(yún)州知府。(吴按:筠州,唐置。北宋时相当于今江西高安、上高、宜丰三县地。南宋宝庆元年(1225)避理宗讳改名瑞州。因此,这位司徒应是瑞州知府,而不是“官筠州知府”。此处存疑。)司徒氏后迁长山之西(即今邰村上堡)。 到了明代,司徒氏已分十三房。万历二年(1574),千五公的后裔已达千人,全三公七世孙司徒文郁(静野)和全八公八世孙司徒文轩(国相)请黄汝金独著上、下两房支谱,黄汝金并为之作序。其余各房记有草谱。在万历年间,有位司徒廷昂为岁贡生。还有位司徒化邦,字可达,号光宇,以庠生入国学,仕上高丞,擢辽阳卫参军。入清之后不久司徒氏出了两名贡生。第一位是顺治十三年(1656)司徒士望,(一名绍契),字锡之。由恩贡,康熙四年(1665)任安徽含山县教谕,并两署含山事,一署和州事。第二位是司徒珍。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司徒珍合十三房为一谱并撰序,还请孙勷、邰衡、王鸿文撰序。 关于二修《司徒氏宗谱》的司徒珍。《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一,有《司徒珍传》:“司徒珍,字中子。以明经起家,为山东济阳令,治绩甚夥,尤善折狱,多平反。孝子张魁仁者,以杀父仇被冤,几坐死。珍力为昭雪乃免。又有被杀而亡其首者,珍研讯,不数日得元凶,伏罪,人称神君焉。”《司徒氏宗谱》中还转录了《江南通志》纪闻传中一段司徒珍破案的故事: 康熙间,溧水司徒珍为济阳令。有村民某与邻陈独者约侣贸易,至暮而陈来叩门,呼其子问“何以失约?”子以父晨出告。明日,陈又来,率其子觅父,至他村,见某已被杀古墓旁,遂偕其子讼于令。司徒问:“父出门,何所挟?”曰“挟八百钱”。又问“陈叩门作何语?偕汝觅父作何状?得尸在何地?”具以告。则曰“八百钱乃致命之由也。叩门仓卒间,呼子不呼父,已知门内主人死矣。且父既不与偕行,陈何以独知其处?约与贸易者陈,报信者陈,偕 子觅尸者陈,得尸讼官者陈。其为陈独所杀也。何疑?”陈骇服,阖邑惊叹为神云。 《司徒氏宗谱》记载,司徒珍,字中子,号勿斋,顺治七年(1650)十月十二日生。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月,司徒珍在他六十五岁时以邑廪生任山东济阳县知县,康熙五十六年(1717)四月署乐陵县篆。雍正四年(1726)卒于家,时年七十七岁。司徒珍先娶赵孺人,为明代进士赵之骅的孙女,清代贡生赵启浤的长女。赵孺人生一女。司徒珍又娶武孺人,生五子:即宜、宓、宋、寯、宽。还有一女。司徒左文和司徒孔文司徒珍的长子和三子,均为武孺人所生。 司徒珍五子情况一览表 当年接待吴敬梓的第一位是司徒左文。当时他45岁,他接待吴敬梓时的身份为“岁贡生、候选教谕”。 司徒左文,谱名应宜,实用名为“宜”,号仿筠,司徒珍的长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生。康熙五十四年(1715),司徒宜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撰写其父母的墓志铭时,司徒应宜自称“岁贡生、候选教谕”。他的事迹主要有以下几条: 1、年纪轻轻即已当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其父因科举长年在外,司徒宜年方十五岁,为父亲免除后顾之忧,已总家政,他“孝两母,爱诸弟,一门之内气象蔼然”。雍正十年(1732),39岁的司徒左文为“家督”,他“总祠事”挑起了管理全家族的重任。到了乾隆元年(1736),其父司徒珍和母亲赵孺人均已去世,武孺人尚在。而三个弟弟右文、数文和尚文相继早亡,各留有遗孤,司徒宜和弟弟和孔文给予细心地照料。 2、主持了修谱工作。康熙五十八年(1719),其父司徒珍在山东济阳县任上“捐修”家谱,司徒应宜和应字“参订”。 实际主持了修谱工作。 3、向知县赵向奎提出革除里长的建议。康熙六十一年,赵向奎(山西闻喜人)来任溧水知县。听说“里长最为民病”,当年冬便革除里长。雍正二年(1724)赵向奎代理江宁知府,不久调任嘉定知府,他命将革除凡例刊刻于石,并作《溧水县禁革里长序》,载于《乾隆溧水县志》。 这项工作,司徒宜起到很大的作用。邰煇撰《江西靖安县县丞署靖安安义县知县仿筠公传》说:“公于闻喜赵公之初下车也,力请革除里役,民困获甦。”吴湘皋的《仿筠公六十寿序》说:“里役革除,甦亿万人肌肤之痛”也是说的这件事。邰煇撰《江西靖安县县丞署靖安安义县知县仿筠公传》又说:“后赵公晋行省,复以溧事被诬议,陷囹圄,几不测。公历危苦,号呼大宪,赵公得昭雪乃已。”后面这段历史,在古代溧水县志中不见记载。 4、在迁建儒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雍正年间,因溧水儒学大成殿东向,且地势下湿,每苦积潦,将儒学从大西门复迁至城隍庙东铡的京兆馆地,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完工。在这项工程中,司徒宜位于领头的位置。《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三,《司徒宜传》,说:“乾隆丙辰岁,邑令江右吴湘皋迁建文庙,同时好义,出重赀以倡,力为经理,洵有功于黉序云。” 孔毓仪撰《武孺人六十寿序》介绍了迁建儒学的背景:“溧邑学宫倾圮不支,邑中议建议修垂数十年,迄无定论。公(司徒珍),尝思首倡而振作之,未几,捐馆舍,遗命诸子善承吾志。”又说“其邑新建学宫,左文(司徒宜)与邑中诸君子董其役,卒无余闲。”邰煇撰《江西靖安县县丞署靖安安义县知县倣筠公传》则说:“迁建文庙,数易寒暑,事始竣。优奖下逮,逊谢弗居。”吴湘皋的《仿筠公六十寿序》说司徒宜:“黉宫擘画,历五六年寒暑之威,抛家室而办公,何妨我拙;捐赀财而取义,甘受人冤。” 接待吴敬梓的第二位是司徒孔文,谱名司徒应宋,实用名为“宋”,字孔文,号鲁疆,为司徒左文的三弟,当时他约36岁,身份为“邑增生”。 接待吴敬梓的第三位是司徒际周,名棠,字际周,号补山。是司徒左文的长子。在接待吴敬梓时,约25岁。他当时的身份为郡廪生。 吴敬梓访问邰村时,司徒左文(即司徒宜)为家中的长兄,他和弟弟孔文及其长子际周接待了来自江宁府的好友吴敬梓。从吴敬梓的诗中,可以看出,吴敬梓在邰村会的朋友并非新交,而是旧友。所以才在邰村“话旧”,有“密戚忻相聚”“ 往事俱重述,行踪亦共谙”之句。我想,司徒左文、孔文和际周均在南京与吴敬梓有过交往。今后通过努力,还会找到他们交往的更多材料。至于诗中所提的赵寿文,应当也是一位名士,目前还未找到有关他的线索。
二、关于这三位司徒氏族人的进一步材料 1、司徒左文,谱名应宜(实用名宜),字左文,以字行。《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三,有《司徒宜传》:“司徒宜,以贡授靖安县丞,三署县事,有惠政。” 乾隆十年(1745),司徒应宜任江西靖安县县丞,兼署安义县知县。靖安县教谕吴綋撰《靖安县去思碑记》记载他在靖安为官十年的政绩。如厘剔漕弊,修北津桥,督棚籍鼎建五王殿,等等。吴綋说:“盖先生历官十载,忘私忘家。本诸家传,发其素志,故催科则寓抚字,听断则尚宽平,惟以至诚恻怛之意,为一邑休养元气。绝不以苛察矜明计功至轸恤民。依水利所在,若泮堰、洋濠堰、城隍堰、马草湖堰之类,每以身肩其责,俾经界既正决不阻于一二奸民之计。所接令长正署凡十一人,其中变迁交代不一辙,赖先生解廉俸,设法补苴扶持,而匡救者居多,是皆能人所难能。”吴綋还谈道“(乾隆)己巳岁(十四年,1749),靖志重修,都人士以先生博物洽闻,祭器、乐器名义象数悉请考正。”在《乾隆靖安县志》还收录了司徒左文所写的《漆世卿暨子澹轩传》《横板桥记》《东门外城路记》等作品。 司徒左文著有《四如轩杂咏》。在本源堂《中山司徒氏宗谱》收录了这部著作,共有《集古诗二十首》《辛未岁上元日占》《子卿行》《靖安歌》《秋夜纳凉望雨,和舒子鉴士元旦大雪次韵》《寒夜月下读友人诗》《述怀》《雪夜述怀二首》、《怀姪秉中》《寄三弟宋(时五十初度)》等。 司徒左文对《司徒氏宗谱》出力最多。如康熙五十八年(1719)司徒珍(勿斋公)在明末黄汝金所修的司徒氏上、下两房支谱的基础上合十三房为一谱。当时司徒珍在济阳任上,此谱实为司徒左文主修。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司徒左文再次“掌修”家谱。司徒宋在序中称“凡谱中当订正、润泽者,并属兄(应宜)秉笔焉”。在《司徒氏宗谱》中可见司徒左文的大量作品。 乾隆二十五年(1760),司徒左文去世,享年67岁。
附录一: 江西靖安县县丞署靖安安义县知县仿筠公传 公讳应宜,字左文,号仿筠。司徒勿斋公长子也。勿斋公住返京邑需次铨曹,公年方弱冠,日事丹铅兼操家政。孝两母,爱诸弟,一门之内气象蔼然。岁乙未(康熙五十四年,1715),补博士弟子员。时勿斋公已授济阳令,公省亲官署,事无巨细,从容陈说,裨益良多。承命合修家乘,康熙己亥(五十八年,1719)告成功,勿斋公欣慰焉。 夫古今来抱伟才、具干济者不少矣,而或为利疚、或为威惕,每鲜克有终。公于闻喜赵公之初下车也,力请革除里役,民困获甦。后赵公晋行省,复以溧事被诬议,陷囹圄,几不测。公历危苦,号呼大宪,赵公得昭雪乃已。嗣是,迁建文庙,数易寒暑,事始竣。优奖下逮,逊谢弗居。他如念故旧、恤孤寒、缅先型、励后学,又难更仆数云。 雍正壬子为家督,宗人夙敬畏公威,惧重伤公意。听约束,成善良,颖川之文范先生也;诗歌卷帙,李长吉之锦囊也。真草行书,杜老所谓瘦硬通神者也。挟其能,尝酣战于南北,卒对竹哦松,听循除水声㶁㶁,不可慨欤!然,吾闻公掌安义篆,仅六旬,歌声遂四起。岁宾兴,上官不烦以琐屑务,聘为内帘,收掌官所为拟墨,互相叹赏。 自乙丑至甲戌,共三视靖安事,清风惠政,具详去思碑记中。家居后,两邑人士犹不远千里而来问安、请业,依依数月忘归。由此言之,人生世上亦顾其素所树立何如耳,科第之有无,与夫位之崇卑、俸之厚薄等之勿论可也。公如一命难邀,匪颁不及知人论事者,竟以是见少乎哉! 公年六十有七,卒于乾隆庚辰之仲秋。配吴孺人,长公二岁,先公卒者六年。子二人:长棠,字际周,郡学岁贡生;次枢,字际羲,邑增广生。 眷姻姪邰煇拜撰 注:闻喜赵公,即溧水知县赵向奎,山西闻喜人,由举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附录二: 仿筠公六十寿序 我西江双溪尹中山司徒仿筠先生于癸酉秋八月春秋六十,壬申冬,双溪人士既争先称觥矣。兹先生至戚高君兰畹辈制锦遥祝,邮书于余,请为序。谓余自官溧迄旋里,知先生生平并其政事甚悉也。余乃次第先生行事,序以答诸君子曰: 仿翁老父台先生者,金陵华胄、濑水名家,文章擅两汉之奇,邹枚并驾;字画精六书之法,颜柳齐驱;凫舃遥飞,早绍家声于望蔡;鲤庭趋对,夙承治谱于青阳。亲远出而多才,总家政时十五岁;品大成而作则,高月旦者四十年。忆太翁甲子已周,方经出宰;赖先生劻勷备至,得以全归。本至性以娱亲,何非模范;持大公而驭物,终绝嫌疑。里役革除,甦亿万人肌肤之痛;黉宫擘画,历五六年寒暑之威。抛家室而办公,何妨我拙;捐赀财而取义,甘受人冤。萱草长辉,博欢欣以数世;雁行屡断,成教养于诸孤。理宗祏而功在祖宗,岂特风无牙角;行直道而心惟易直,讵知变起几筵。解难解之纠纷,情非望报;锄必锄之种类,人畏知名。用是,以德威并懋之躬,膺民社均司之寄。简来江右,莅兹场南。锦帙如鳞,不羡邺侯之轴;冰壶映日,敢投杨氏之金。九载苦心,肃法推恩而互济;一生远性,吟风弄月以谁班?盛夏隆冬,披星出郭;清尊寒夜,下榻怜才。过惫精神,但欲葆万家元气;不惭枕箪,岂图夸两袖清风。此云我师,彼云我师,百里中士钦道范;远曰吾父,迩曰吾父,五乡内民乐慈帏。明哲无双,了积岁不完之案;谦冲第一,让此生独步之功。敷秽泽于龙津,家歌挟纩;筑长堤于剑邑,户庆安澜。斋室罄悬,犹输俸钱而集事;官书蚁聚,时挥翰墨以惊人。允矣,宓子贱之专城;诚哉,厐士元之屈首! 兹值仲秋之望,欣逢大庆之期。天际花开,正飘香以入座;帘前月朗,宜洗斚而陈词。有弟已白头,千里遥相友爱;逢人多青眼,四民欲报甄陶。子舍森森,早飞声于艺苑;孙枝茁茁,将接武于彤庭。又兼一门诸姪之多贤,更快百岁老亲之无恙。泥封紫诰,云陛颁来,火枣交梨,金仙捧进。花光灿烂,人人目睇河阳;树影疎浓,处处歌传棠里。却介眉之再四,恶著章文;争祝嘏之殷勤,齐瞻山斗。余风尘相士,曩钦都督之寡俦;父老承流,兹荷冬阳之普照。去岁松轩拈韵,韩笔惭无;今年贡水驰神,程门怅远。胪其梗概,以当升堂;答彼知交,并如觌面。岂惟千春益算,共权箕子畴多;抑亦驷马连镳,预贺于公门大。是为序。 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孟秋月中山旧吏 年家眷同学弟吴湘皋拜撰 注:双溪尹,即靖安知县,江西宜春市下辖县,有双溪镇。
附录三: 靖安县去思碑记 自古文章与政治相为表里也。靖尹司徒倣筠先生,本学术播为文章,由文章谱为政绩。靖之父老子弟缙绅士夫,食德服畴,深入人心者,于今十载矣。入之弥深,自不觉其思之弥挚也。乃因其去属余为记。余曰善哉,《诗》所咏“有斐君子终不可諠”者,其靖人士爱我先生之谓乎? 先生于乙丑(乾隆十年,1745)秋莅靖安,迄于今,其良法美意,兴利除弊之端,不一而足。姑举余所闻所见者,约略志之。岁壬申(乾隆十七年,1752),余奉简命司靖铎,至省会即耳熟盛名。道经安义,又听士女讴歌寮寀,声称籍籍。余心窃向往之。及抵靖,接丰采,聆议论,果见其仕学兼优,譬之畹兰汀茞,愈近而愈得其芳。既而出《四如轩稿》示余,展卷读,相信真相,知益密。 先生甫下车,即厘剔漕弊,民无苦输,歌声遂四起。丙寅(乾隆十一年,1746)夏四月,北津桥毁,恒山梁公以先生有济川才,请专其任,遂率绅士大敛赀,功成。不日,仲冬视县事,因旧议,力督棚籍鼎建五王殿,度地经营,大启尔宇。后任至旬日,观其成,先生代作记。碑屹立,不自以为功。丁卯(乾隆十二年,1747)春,捐修邑东门、南北城各十数丈。冬初修门外沿城路若干。至戊辰(十三年)十一月告成。行人称便。先生记其事甚详,勒诸石。二记并载《县志》。己巳(十四年)岁,靖志重修,都人士以先生博物洽闻,祭器、乐器名义象数悉请考正。冬十月,往掌安义篆,惠政种种,而龙津渡浮桥桥丁深为民病,先生擘画尤尽善,奉(奉新)靖(靖安)两邑民均受其福。庚午(十五年)秋,再视县事。先生志在作人力,欲迁文庙,以移风教,未果。然是时,捐清俸、布几筵、建议明伦堂,已大费心神。靖多士尝津津为我言之。 辛未(十六年)靖大饥,劝好义者乞糴吴镇,减价鬻卖,复冒暑遍历深山,谕盖藏者平其值,而邑恃以无恐,上官闻而嘉之。壬申(十七年)春较定乡城升斗,虽童稚持钱文入市易米,莫之敢欺。癸酉(十八年)冬,前令卒于官,先生奉宪代办漕务,并一切事件,无不竭尽心力,委曲调护,俾其家属无失所。余所闻并得于所见者固如是。 今甲戌(十九年)夏,首复视县事。先生凡三署县篆,至此际则较襄日为倍难。会先生抱恙蹒跚,力更未能,延幕友诸政,权衡一手,案无留牍。文武两考,则尤编号弥封,杜绝情窦。所拔悉真才,人皆叹服。盖先生历官十载,忘私忘家。本诸家传,发其素志,故催科则寓抚字,听断则尚宽平,惟以至诚恻怛之意,为一邑休养元气。绝不以苛察矜明,计功至轸恤民。依水利所在,若泮堰、洋濠堰、城隍堰、马草湖堰之类,每以身肩其责,俾经界既正,决不阻于一二奸民之计。所接令长正署凡十一人,其中变迁交代不一辙,赖先生解廉俸,设法补苴,扶持而匡救者居多,是皆能人所难能。余所见符乎所闻者,又如此。 今日者先生去矣。人曰以足疾乞归。余曰是殆乌私念切而疾,则其适然者尔。其文章治行赫赫在人耳目。邑之人相与瞻望,咨嗟流连而不忍置,则先生之遗爱直与绣谷双溪峙流不朽矣。 先生名宜,号傲筠,江南江宁府溧水县人。以岁进士莅靖安。乾隆十六年恭遇覃恩敕命,并志之勒石垂诸后。 乡进士文林郎候选知县乙丑会副南昌府靖安县教谕加一级年家眷寅弟盱江吴綋拜撰 阖邑士民公立。
注:棚籍:江西有大量流民进山后架棚为屋,因而被官府称其为“棚民”。为同当地的土著居民相区别,他们的户口就称“棚籍”。
2. 司徒孔文,谱名应宋(实用名宋),号鲁疆。乾隆十六年(1751),族老固举司徒孔文为“族正”。乾隆十七年(1752),司徒孔文会合族继父志重修族谱,至乾隆十九年(1754)完成。子三人:槺、桂、湘。乾隆二十八年春,司徒孔文去世。据《光绪溧水县志》载,其孙焰,于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拔贡。
增贡生鲁疆公传 公讳宋,字孔文,号鲁疆,济阳公三子也。少事父母,柔声婉容,温凊不离左右,饮食浣濯必亲。济阳公年过半百,始生公,尝钟爱之。公方冲龄,能不以爱故废学。十八九岁时,辄单骑赴济阳,每戒从行者勿追逐。人问之,曰:吾双亲两地悬念,骑不得不驰,彼负而趋者,非人子欤?其孝慈盖性成焉。 午未,双亲继殁,公哀毁尽职。读礼苫次,兼攻举子业,每题务求得。间必屡易稿,期破的而后已。故游庠后,辄列高等。公少仿筠公九岁,事之如父,然推甘让少,相友接甚欢。自丙午(雍正四年,1726)至丙辰(乾隆元年,1736),一兄两弟相继早亡,各有遗孤,强半宿疾。临诀时,俱以属公,公鞠闵逾所生。稍长,则严督受书。其于文章指授曲折,悉中先民法度。尝感骨肉凋丧,与仿筠公相抱哭失声。即延地师躬随卜兆,寒暑饥渴,二公并受之者十年,始得吉于当涂县之平坦头。戊午(乾隆三年,1738),济阳公、赵太君双槥并举。庚申(乾隆五年,1740),仿筠公需次京师,是冬,举兄弟三槥,公独当其任。先与地师至山经理。柩渡石臼湖,会风迅,邻舟多圵。公自山驰至湖口,号呼大恸,终夜立湖干,不知冻饿。比旦而风息。船至,舟子以为如平履平常,共相惊异,咸以为仁爱至所感焉。自仿筠公之北上也,百口同居,赖公为督。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族老固举公为族正。是秋,大旱,公缧絏械手、肉袒草履作罪人状,帅先于烈日中匍匐拜跪十数里。如是者三日,甘霖倾注,共惊为神。虽积不相能者,亦深感叹服。壬申会合族继父志重修族谱,不辞劳瘁。乙亥大祲,公不惜赀赒,卹宗党,故族人至今颂公之德不衰。居恒自卯及酉略无暇晷,灯下犹必端坐数息至千。并检子姪辈课程。尝言:周子主静,程子主敬,要惟敬,故能静,求放心也。下手功夫不外《朱子调息箴》“视鼻端白”“数出入息”二语。又言,事至物来,惟凭吾之积诚,一切疑难可以通之。观公之所言,迹其行事,傥所谓静则生明,诚能动物者,非欤? 元配周孺人,贤而内助;侧室毕孺人,亦有贤声。长槺,早卒;次桂,字济西,弱冠游庠即食饩,方期以大器,不幸亦早卒。次湘,字济飞,砥行立名,无忝太学。熙、焰、骐三孙,未及冠,相继游庠。焰复应己酉拔贡。余以是卜公家之方兴而未有艾也。余馆于公家久,尝耳熟焉。故能详也。兹因孝慈辈之请,叙而传之,俾后人知所景仰尔。 通家晚生孔鹤鸣拜撰
3、司徒棠,字际周,号补山,是司徒左文的长子。乾隆三年(1738),他接待吴敬梓时,约25岁。他当时的身份为郡学的生员。据陶湘撰的《岁贡生补山公传》称他富有文采:“生而颖悟异常,未束发时,五经四书过目成诵。稍长,更淹贯诸子百家,操笔为诗、古文词不拘一格,要渊渊有金石声。书法圆润秀美,酷似赵松雪,一时名宿呼为畏友焉。”他做的作文曾被刻印在“苏、松、常、镇、淮、扬、徐、海间”作为应试士子们的参考资料。他在南京与名士方天庸、谢春雨、吴训行、秦涧泉(秦大士)、陶湘等“会文白下”。 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鲁疆先生卒,合族议,因司徒棠“能文章而善干济”,被族人“举为族正”。但他“屡困棘闱”,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三月去世,终年五十有六。
岁贡生补山公传 公讳棠,字际周,号补山。文林郎勿斋公冢孙,修职郎倣筠公长子也。生而颖悟异常,未束发时,五经四书过目成诵;稍长,更淹贯诸子百家。操笔为诗、古文词不拘一格,要渊渊有金石声。书法圆润秀美,酷似赵松雪,一时名宿呼为畏友焉。 甫弱冠应郡试,晋阳李公见而奇之,曰:“此燕许笔也。”拔冠其曹。游郡庠,旋食饩。岁科试并月课、季考,前列者不胜屈指。督学如桐城两张公、博陵尹公、番禺庄公、三韩梦公尤遇公以国士,镌其试艺达苏、松、常、镇、淮、扬、徐、海间。当是时,长洲沈确士先生执耳騒坛,意欲罗致公为门下士,同学多怂恿者,公弗往。与方公天庸、谢公春雨、吴公训行、秦公涧泉(秦大士)会文白下。余亦尝附骥尾。及秦公为殿撰以荣养归,折简招公,公报谢而已。昔人谓老泉欲以韩柳之所有,傲欧公之所无,吾谓公与秦公亦然,惟先后。 莅溧诸公重公能文章而善干济,邑有大务必访于公而后画一。宗人钦其德,举公为族正。然皆非公志也。家素封,因广缔交,喜接纳,财物浙衰微而萧然,常有以自乐。屡困棘闱,戊午(乾隆三年,1738)、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几得复失,人为公不平,公绝无牢骚状。虽其数,晨夕素号知公之深者,究莫测其底蕴也。 乾隆己丑(三十四年,1769)三月终于家,年五十有六。配张孺人,未中年即谢世。继朱孺人,亦先公卒。公所遭多舛逆,既贡成均,又弗克待铨选邀升斗糈,天之生公,竟何为欤?顾公之甫应招玉楼也,外郡知名士相与嗟叹者久之。迄于今,吾郡之秀者诗书、朴者耕贩,论及公,佥曰:安得复有此长者。文未梓行,而已脍炙人口,一字一画,什袭藏之。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如公者又何憾焉。是为传。 蘅川弟陶湘拜撰
笔者因为吴敬梓先生的一首诗而查《司徒氏宗谱》,因而了解到司徒珍、司徒宜、司徒宋、司徒棠等一批司徒氏族人。他们在溧水县志中虽有记述,但通过《司徒氏宗谱》使他们的形象活了起来,丰富了溧水地方志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