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2-13 22:48 编辑
陶氏宗亲看过来:三茂公堂《溧阳陶氏宗谱》 一.寻访《陶氏宗谱》的过程 区地方文化协会会员许维清2024年12月25日通过微信告知我,他已经与好友陶雪峰联系好,27日下午可以到他父亲家陶信春家中去看家谱。我一听说是陶信春老局长,他是我父亲当年在城建局工作时的老领导呀。因我也居住在恒大小区,也曾遇见过陶局长,并且留下了他的手机号码。所以27日下午我就直接来到陶局长家等待许维清及同行的文史爱好者何冬顺两位。 前排左起:胡凤仙、陶信春;后排左起:吴建溧、何冬顺
陶信春先生见到我们,夫妇俩热情地端茶倒水,并请出家谱,供我们采集拍摄。我将吴大林老师编撰出版的《溧水家谱见闻录(第二部)》这本书转赠给了陶信春先生,并合影留念。 左起:许维清、陶信春、何冬顺
陶局长在与我交谈时,我说:我当过您女儿三年的班主任老师呢。陶局说:我当然知道。陶局长还提到要和老朋友吴大林老局长见见面的想法。恰好29号中午有个聚会,我就当即转邀,请陶局长参加,两位老同志相隔多年再度相会,当然把酒言欢。当天吴大林老师又补赠了《溧水家谱见闻录(第一部)》给陶信春先生作为纪念。
二.三茂公堂《溧阳陶氏宗谱》概况 大家一看这谱是溧阳的,怎么我们溧水的区地方文化协会也关注呢?其实溧水、溧阳历史上就是一家,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溧水才单独置县,何况这支溧阳陶氏中也有溧水分支。研读此谱也让我们对陶氏的渊源、迁徙及诸多陶氏名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溧阳、溧水两县(市、区)历史沿革有更全面的感悟,一举多得,很有必要! 三茂公堂《溧阳陶氏宗谱》续修于2018年,主要由溧阳陶庄、陶家村、堠山三大支陶氏合修,总堂号为三茂公堂,分支堂号分别为陶庄怀远堂、陶家村仁本堂、堠山彝训堂。其中溧水分支隶属堠山彝训堂这一支。陶水明、陶松林、陶信春(溧水分支)、陶晓林等先生担任“溧阳陶氏宗谱重修委员会”顾问;陶串连任主任;陶桂林任主编;陶志明任主审。电脑排印本。欧式竖版,改繁为简,加注标点。总体编修水平较高,值得称道。本次续修家谱全套共16卷,共印发全套家谱129部,另还印发陶家村支谱13部,总共142部。藏谱名录中领谱字号是按各分支分设序号领取(村名、领谱人姓名、全谱或支谱、数量)。 总目录 卷一:扉页、陶氏宗谱重修序、东汉溧阳谦公像赞、东汉镇西将军商公像赞、溧阳陶氏始祖谦公传略、“山中宰相”陶弘景、先祖世系、先祖源流、世系总表(第一世至第五十五世)、卷一目录、题字(炎黄子孙、陶氏望族)、陶庄村貌图、陶家村貌图、堠山村貌图、陶氏新家训、新编续谱凡例及相关说明、溧阳陶氏宗谱重修编纂委员名单、陶弘景生平碑文记、三帖古碑。 卷二:陶庄村(怀远堂)世系图、世表。 卷三至卷八:陶家村(仁本堂)世系图、世表。 卷九至卷十三:堠山村(彝训堂)世系图、世表。 卷十四:陶庄村记叙、仁本堂的那些事、陶梅生传略、陶希晋影像及作品选登、革命女杰朱琏、朱琏影像及作品选登、毛泽东欢呼称“针灸万岁”、国家栋梁陶鲁笳、陶鲁笳影像及作品选登、陶家媳妇于慈、巾帼英雄陶克华、革命英烈陶国翠。 卷十五:陶家小学的历史沿记、溧阳县志记载--私立陶家村小学校、陶家村小学校歌、孝媳妇耿红平简介、好媳妇吕国润简介、贤内助彭红娟、堠山彝训堂子孙孝子、陶家村精英录、堠山村精英录、陶洪昌:做酒首先做人、陶家村及陶庄人才篇、堠山村人才篇、国家省市级先进个人获奖记、历届省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溧阳陶氏英烈谱、陶家村仁本堂子孙光荣参军记、堠山彝训堂子孙参军人员名单、陶家村陶庄陶氏寿星健在记、堠山寿星(健在)统计表、陶家村陶庄解放以来已故寿星记、堠山寿星(已故)统计表、陶家村解放前期至今历任村官记、堠山历任村官记。 谱箱
卷十六:重修宗谱纪事、寻根记录、溧阳陶氏宗谱重修编委同仁记、陶氏宗谱重修人员简介、功德榜、大事记、后记、纪年对照表、族人留影、陶氏族情风采剪影、藏谱名录。
三.三茂公堂溧阳陶氏始祖及迁徙历程 1.溧阳陶氏始祖陶谦及始迁祖陶商 溧阳陶氏,始于东汉陶谦。祖公讳谦,字恭祖,生于永建七年(132年)丹阳郡(今安徽当涂东北)人,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等职,获拜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功德彪炳史册,遗爱惠及庶民。兴平元年(194年)卒,后葬于封地溧阳大石山之麓。长子商袭侯南徙封邑,喜丫髻山傍,濑水之滨,山青水秀,民风淳朴,遂卜宅而居,开基创业。故溧阳陶氏后人尊陶谦为一世始祖、陶商为始迁祖。 赞曰:胸襟坦荡,丰貌非凡,有才有识,亦文亦武。 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忧国惠民,三让徐州。 宽宏敦朴,唯我先祖,真意在心,苍天可鉴。
赞曰:体态俊雅,心怀纯朴,世阴将军,辞职不赴。 尊顺父母,隐于封邑,卸甲归田,亦耕亦读。 勋业未昭,悠然自得,恩泽子孙,瓜瓞绵长。
2. 溧阳陶氏迁徙历程 据《先祖源流》记载:第一世,谦公,字恭祖。汉大司徒,献帝朝以讨黄巾党,功授徐州牧,封溧阳侯,行实载国史。生卒未详,兴平元年甲戌薨。配甘氏,苍梧敬公女,封溧阳侯夫人,生卒未详。俱葬大石山之麓,今名陶侯岕。子二:长商、次膺。 另据《溧阳陶氏始祖谦公传略》记载:溧阳陶氏始祖--谦公,字恭祖,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七年(公元132年)。父讳佺,字孟贤。母金氏。丹阳郡(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公后矢志学习,以诸生在州郡为官,举茂才,以孝廉拜尚书郎,先后出任舒县令、卢县令。其后迁幽州刺史,被徵拜为议郎。又参张温军事,平边章、韩遂之乱。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青、徐两州黄巾复起,朝廷以公为徐州刺史,结果一战便大破黄巾军。徐州经战火过后“世荒民饥”,为使百姓休养生息,谦公发展生产,治理战争创伤,表荐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实行屯田,“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徐州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民心安定,富甲一方之大州,史称“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公为徐州牧,以战功和独奉贡西京不绝,加封安东将军、溧阳侯。孙吴重臣张昭评价谦公:“膺秉懿德,亦武亦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吴书》亦谓公“谦性刚直,有大节”。......兴平元年(194年)公因过度忧劳而逝,享年六十三岁。公长子商,承父母志愿,后将父母同葬封邑大石山之麓,今名陶侯岕。溧阳陶氏为商公子孙,故尊谦公为始祖。 《仁本堂的那些事》记载:为避战乱,儿子陶商率部南徙。濑水之浜,山清水秀,宜室宜家,最后卜居溧阳。陶商史称迁始祖。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陶姓族人散布溧阳。尤以陶庄、陶家村、缑山丁男最盛,陶家村无论积庆堂、报本堂、尚德堂都属同一个公堂,名曰:“仁本堂”。是以“仁”为“本”之意。
从以上谱载史料,可知溧阳陶氏一族于公元188年因破黄巾军有功后,因而陶谦被封溧阳侯,而迁居封邑地--溧阳,子孙后代在此生存繁衍,迄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了。经千百年来,溧阳陶氏又分迁陶庄、陶家村、堠山,成为溧阳陶氏三大支,并分别设立分支堂号:陶庄怀远堂、陶家村仁本堂、堠山彝训堂。2018年溧阳陶氏宗亲终于齐心协力合修家谱,推测其主因还是由于各支陶氏家谱都“谱牒毁失”,均焚毁在那“文革”时代,续修家谱仅靠某支陶氏独立完成那是难上加难。通过研读这套家谱,方知续修家谱的艰难和不易。
3. 家谱续修的过程 《溧阳陶氏宗谱重修序》记载:由于种种原因,原有《溧阳陶氏宗谱》已难寻觅。咸丰丙辰年(1856年)赞唐公重修《溧阳宗谱》其序表明,自康熙乙巳年(1665年)至咸丰丙辰年(1856年)间曾四修,序凡十一。此后,光绪三十年(1904年)陶湘修《溧阳陶氏迁常支谱》, 其溧阳陶氏远祖世表记至五十二世(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五十八世族人陶普荣献出由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溧阳陶氏迁常支谱》(四卷)和《陶氏家集》,六十一世族人陶豫进通过其父陶仁光提供了由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溧阳陶氏《远祖世系》,六十世族人陶阿金献出溧阳老谱残页及南京金陵图书馆收藏的《陶氏宗谱》,原市领导路发今献出陶维墀编著的《陶氏史记(上、下册)》。为续修溧阳陶氏宗谱提供了便利。 《后记》中记载:为了寻找老谱,普荣、豫进、阿金等族人千方百计,四处寻找,收集并献出多份相关老谱资料,使远祖世系得以清晰。行动及时,精神可嘉。2016年12月18日,陶家村陶串连等数人专程到堠山,两地族人相聚在一起,认真商讨修谱事宜。2017年2月12日,第一次陶氏宗亲重修宗谱大会桂林老宅召开,来自全市一百多名陶氏族人参加,各村各世系都派来了代表,这是解放近七十年来第一次盛会。 在缺失原有老谱的基础上,要续修家谱确实不容易,而溧阳陶氏宗亲对修谱始终不放弃,多方寻找祖辈史料,经过宗亲们的大力资助,修谱人员的不辞辛劳、齐心合力,全体族人的热心参与、积极支持,才使得续谱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现看到谱中还有诸多祖辈人员人名待考及生卒失考,就深刻感知修谱的艰辛!
4. 溧水陶氏支系的由来 总堂号三茂公堂、分堂号堠山彝训堂溧水陶氏分支,是由于考取南京大学的陶信春先生毕业后分配到溧水县工作,因此陶信春先生成为彝训堂溧水陶氏的始迁人。据谱载资料:陶信春,第五十九世,荣章之子,家族名人。生于1945年5月1日,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先于溧水县李巷学校任教,后于溧水县中学任副校长,后任溧水县委副书记、溧水建设局局长等职。配刘胡家村胡凤仙,生于1947年1月10日。子:雪峰、女:琳。在此次修谱在过程中,陶信春个人还捐助了人民币1万元。 中为陶信春先生 左三位陶信春先生
1.溧阳陶氏始祖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 公性情刚直,且慧眼独到,诸侯中曹操才略过人、初露锋芒,公欲与之结交。时操父嵩,带着家眷路经徐州,陶谦特意相陪款待。并让部下张闿护送,哪知人心难料,张闿见财起意,杀操父而窃财。可惜所用非人,好心酿成恶果,曹操以为是公之令,遂带兵攻打徐州,操至杀男女无数。公忧患成疾,为保地方安宁,毅然三让徐州,举备自代,将州事托付刘备。不把官位传子,能以徐州百姓为重,开诚心,布公道,果断将牧守责任移交他人,纵观三国能以国为念,以民为重,知人之识,高风亮节,似乎只有谦公。
2.“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也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而以对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因当时梁武帝经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中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二岁被南齐高祖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时(齐永明十年、公历492年)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后隐居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萧衍早年便与陶弘景相识,深知其才能,502年(梁代齐而立)称帝之后,几次想让他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都被他拒绝了。但此后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他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于茅山飞升,享年八十一岁。弘景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是释、道、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决》、《导引养生图》、《图象集要》、《二牛图》等等。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又名《山川之美》)被选人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也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就医学而言,弘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十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是古本草由于年代久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综观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他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为后人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二岁被南齐高祖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时(齐永明十年、公历492年)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后隐居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萧衍早年便与陶弘景相识,深知其才能,502年(梁代齐而立)称帝之后,几次想让他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都被他拒绝了。但此后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谓“山中宰相”。他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大同二年(公元536年) 于茅山飞升,享年八十一岁。
3. 国家栋梁陶鲁笳:
出生于1917年溧阳陶家村的陶国葆,就是陶鲁笳。1935年,于上海复旦实验中学毕业后的十七岁陶鲁笳投奔时任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长兄陶希晋(国华),在《正言报》兼任编辑、记者,深入工农民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同时还在石家庄扶轮学校任教。1935年10月入党,后任石家庄市委宣传部长。鲁迅先生病逝后,他就用“陶鲁笳”笔名在《北风》上推出纪念“民族之魂”专辑。1937年被任命为晋冀豫区委组织科长一职。1940年,他担任中共昔阳、平定、和顺三县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1945年,任中共太行第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抗战胜利后,在山西太行随军作战和进行收复工作。1946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8月,任太行区党委组织部长。1948年冬天,任太行区党委书记。战火磨炼了他,艰苦成就了他。1949年,32岁的他成长为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1949年9月,山西全域解放,党组织从山沟里转向城市,他担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兼第一任宣传部部长。共和国成立后,陶鲁笳依然留在山西省委工作。1953年,中共中央任命他为山西省委书记,时年35岁,是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他善于地方工作,一手抓治安,一手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取缔反动会道门“一贯道”,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振兴煤炭工业,发展农业生产,一着不让地修复了战争创伤,赢来了长治久安的新局面。尤其是他树立的大寨大队这面红旗,成了全国农业的学习榜样。他推介的大寨大队陈永贵,后来成了国务院副总理。陶鲁笳自1953年任山西省委书记外,还兼任山西省军区政委、省政协主席。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 ,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补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 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9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政治部主任。1973年7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1975--1978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政委。1985年,任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1988年3月,71岁还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2011年5月21日5时10分,陶鲁笳在北京与世长逝,享年95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了花圈。陶鲁笳生前曾被毛泽东主席召见40次左右,同桌进餐八、九次。也是溧阳土生土长的杰出陶氏人物。 另外陶鲁笳一奶同胞的长兄陶国华(陶希晋)也是比较杰出的陶氏名人,曾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尤其他作为中央大学政法系毕业的法学专家,为我国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高法院院长、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第14届)任建新同志曾题词:当代法学家陶希晋。
五.村图、简介 《陶庄村记叙》:江南腹地,溧阳、金坛、句容三县汇界之隅,丫髻、瓦屋两山脚下,一路蜿蜒而下的美丽村庄,就是陶氏族人世代聚居、繁衍生息、历经风雨、风华正茂的陶庄村。陶庄地处溧阳市竹箦镇的最北端,是方圆几十里内的最大村庄,北倚丫髻、瓦屋两座名山,更有大山口水库(今名神女湖)山水相映,景色如画,环境优美。沿陶庄村中之路北上左拐,即至瓦屋山宝藏禅寺,穿山右绕则可达道教圣地茅山,村东公路南接竹箦镇,北延竹箦煤矿(常州监狱)至金坛区薛埠镇。另据溧阳陶氏宗谱记载,南朝梁时“山中宰相”陶弘景(公元456-536年) 之子陶藉为守父墓在陶庄地方(丫髻山南)置宅居住,其子陶仕通后世居陶庄。明弘治三年(公元1489年)溧阳知县沈瓒在丫髻山下,句容、溧阳二县通道上建陶庄馆,相当于现代官方招待所。明嘉靖进士马一龙题《宿陶庄馆有约不至》诗云:“玉楼起栗寒欲颓,望尽烟林更寥廓,彼中多有故人家,客至应将酒当茶”。不难想象当时此馆定是官宦车马出入、名流走游造访之地。李白、孟郊、陆游、汤显祖等历代诗人大家都曾登临瓦屋山,眺览陶庄山水风光,留下诸多不朽诗篇。 陶家村简介:陶家村西北角为陶氏祠堂,此处是全村最清净的地方,背东朝西,追根溯源,已有百年历史,东面为一泓碧水、绿树环抱的庵堂,波光潋滟,树影婆娑,清幽而静谧。北面和西面为石驳磡,驳工精湛,犹如刀切。石驳磡下有一条水渠,常年细水漫流,蜿蜒曲折注入陶家河。后改为陶家小学,学校门前有一排高大挺拔的梧桐,梧桐之间有六座雀杆石,步入校门,南面是一座高高的化侄炉,北面是一株百年的金桂。先人们精心营造了这样的读书氛围,企盼子孙成龙化凤,或蟾宫折桂或凤栖梧桐,好雀杆展旗、光宗耀祖,可谓用心良苦。这里是杏坛净土,没有人声喧哗,没有犬吠鸡鸣,只有郎朗书声,声声入耳。 堠山村简介:堠山村属于溧阳市戴埠镇新桥村,堠山村2014年12月31日被撤并。该村以溧阳白芹传统栽培为特色农产品,堠山村土质也正是白芹种植最理想的青泥头土,这种土壤粘性好、密封性也好,非常适宜白芹的种植。溧阳白芹栽培自南宋时期,迄今栽培已有800余年历史,通过年复一年的栽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一套“水芹旱育”培植技巧,培育出了与众不同的“溧阳白芹”。而传统白芹栽培的佼佼者陶学良被誉为“溧阳白芹大王”。溧阳白芹是“江苏名牌农产品”。堠山村的陶氏宗祠也是陶氏宗亲的精神家园,每年陶氏宗亲都在这里进行祭祖活动,增强了陶氏血脉间的凝聚情谊,同时也是对子孙们进行家谱文化传承、尽孝敬祖的言传身教的有效活动形式,使子孙后代不忘堠山彝训堂,牢记自己的根。
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 吴建溧 2025年2月12日于天鸿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