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848|回复: 4

徐溪最早的新村落—双泥塘(作者陈维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陈维银 于 2025-2-17 19:47 编辑

徐溪最早的新村落—双泥塘

徐溪社区自然村二

(作者陈维银)

2025年2月17日

      双泥塘村是徐溪第二个以塘名为村名的村庄,是徐溪社区最早的新建村落,双泥塘村始建于公元1866年,1866年曾氏在此建庄时,而此时大多数客民还没有踏上下江南的泥土路呢。
     双泥塘村位于徐溪的东南角,与倪家塘村齐位于徐溪的最南端。当年的1863年长毛在溧水被灭,南边的赵家,东边的小方边,北面的南里村,还有西边的倪家塘,周边村庄原居民全都被灭门了,几乎形成了一片无人区。曾氏七房曾毓敦,带妻儿由小方边就近迁大水塘北面建房定居,此处大水塘面积约5000平方米,计七点五亩,古有塘名双泥塘,后来村随塘名。

图片1.png10.png
双泥塘村图中中间水塘名双泥塘,2016年拆迁后现已建成屏溪佳二期安置房。

      双泥塘村建村始祖名叫曾毓敦,曾毓敦原居住湖南省益阳县,曾毓敦生于1835年,1866年迁双泥塘建房时32岁,已经生育了五个儿子,曾毓敦逝于1908年,寿74岁,他在双泥塘村生活了42年的漫长时光。
      曾毓敦于1864年随家族由湖南益阳迁溧水的,是太平天国之后最早的移民。
      曾毓敦兄弟七房,他是第七房,兄弟七房中六房曾毓俊,于1862年在清军里,由曾宝提携曾毓俊,由副总兵衔转正当了总兵衔,属正二品武官,年俸白银多达1500两。于1863年曾毓俊统兵到了溧水,并于1863年底在溧水娶了第二房老婆陈氏,于是曾毓俊打算落户溧水。
     太平天国期间,小方边一大户人家被灭门,几进大房子却完好无损,曾毓俊于是占据小方边村几进大房子,又插草圈田,圈占了附近上千亩田地。
     其时他们父亲曾兴微于前两年去世,曾毓俊写信回湖南益阳,详述迁溧水的好处,动员兄弟们迁溧水,经商量,大哥、三哥、五哥、七弟四房兄弟,并带着母亲迁徙来溧水,留下二哥、四哥两房留守益阳,不可理解的曾毓俊将原配妻子和两儿子也留在益阳,其时两儿子尚年幼。
     曾氏大家族一行二十几人,于1864年由湖南益阳迁徙溧水。到达溧水后,大家先安顿在小方边生活,1886年的20天内,大哥毓禾去世,五房毓昌的老婆薛氏去世,此后曾氏家族商量分家,七房曾毓敦带着老婆孙氏及五个儿子:传诺、传许、传语、传谋、传诏,就近迁双泥塘建房子,双泥塘一带的土地,是否由六房曾毓俊送给七房曾毓敦的,可惜没有记载。
     在双泥塘定居下来,又生下第六子传诵。曾毓敦共生子六:传诺、传许、传语、传谋、传诏、传诵。
七房兄弟中,七房曾毓敦家枝繁叶茂,后裔人丁兴旺,一户人家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曾毓敦是迁双泥塘的始祖,第二代传字辈六位男丁,第三代纪字辈十二位男丁,第四代广字辈二十二位男丁,第五代昭字辈四十位男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第六代宪字辈三十八位男丁,到第七代庆字辈二十三位男丁。
     此后没有几年,曾毓敦六房儿子先后娶妻生子,曾毓敦大房儿子传诺又迁居小方边,曾毓敦三房儿子传语之长子纪珠,过继给曾毓俊次子传谦为养子,纪珠及子孙世住小方边村。
     曾毓敦第五房儿子曾传诏,其子曾纪瑛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人物,曾纪瑛自小读私塾,青年时外出谋生,在国民党溧水政府中谋职,到了八年抗战时期,当上了溧水崇贤乡(柘塘)乡长,抗战时期形势异常复杂,日本鬼子占领了县城和主要村镇及交通要道,国民党占领广大的农村,新四军也在白马、新桥、横山等地局部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三股势力”此起彼伏。曾纪瑛当乡长相当不容易,虽然是国民党的委任,要为国民党队伍筹款筹粮,横山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也经常找曾纪瑛,要他参加抗击日本鬼子的阵营,当地土匪经常找曾纪瑛,要他给钱给枪,日本鬼子驻溧水头目也拉拢曾纪瑛,要他帮日本鬼子办事。曾纪瑛在多股势力中周旋,并且在周旋中发了财。曾纪瑛有了钱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家乡双泥塘建像样的庄园,于是陆续运回来很多木材、砖瓦等材料,准备在双泥塘大兴土木,建造计划中理想的庄园。就在动工前夕,曾纪瑛及夫人姚氏不知被哪个派别暗中刺杀了,夫妻两人不幸身亡,连尸首都没有找回来,建房的大事就此搁浅。(该故事由已故曾昭喜老师讲述)
     双泥塘村始祖曾毓敦的第三代纪字辈12人、第四代广字辈22人,原来的双泥塘老村庄的地形,已经容不下大家族分家建房子,便选择了西南方向空地上去建房,以满足居住的需要。约于1920年前后,传诺、传许、传语便在村西南约500米远的黄土坡地上建新村,新村依山岗地势而建,呈东南向西北方向发展。
      生产队时依自然村庄分为两个生产队,分为双前队、双后队。至公元1980年包产到户的前夕,双前队有田地97亩,人口77人。双后队有田地113亩,人口85人。双泥塘村1980年合计田地210亩,人口162人。但双泥塘村有很多可耕耘的旱地,也为后来发展苗木创造了自然条件。
生产队时因亲戚关系,有李、韦、胡、梁四户外姓迁入双泥塘村,至2016年拆迁,人口仅有153人,比1980年减少9人。曾姓共136人,另有李、韦、梁、胡四姓共17人,客民占95%。
     双泥塘村曾氏于1949年之前,婚姻关系首先选择同为湖南老乡,其次选择河南、湖北等客民,与老当地人通婚是最后的选择,直到1949年以后,通婚的选择才根本改观。
    双泥塘村曾氏,他们家族内部仍然讲着标准的湖南益阳口音,而湖南益阳口音,外人是很难听懂的,可他们与外村人打交道讲话时,均讲河南客民的口音,也不会讲我们当地的淮扬口音。也就是说双泥塘曾氏家族生活中,讲湖南益阳话和河南客民话两种语言。
     1969年,一户南京周姓下放户被安排在双泥塘村,周姓下放户自1972年起,喜欢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种植和嫁接花木,那时如四季玫瑰、牡丹花等等十分稀罕。双泥塘曾氏观察模仿,也暗中学习,由于生产队时期管制严,有的家庭将培育的花卉,偷偷带到句容和金坛售卖,分田到户后,双泥塘曾氏率先种起了花木,由此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庄发展花木。双泥塘曾姓重视读书和教育,整体有文化,有经商天赋,2016年拆迁前,双泥塘前后村绿树环荫,楼房比肩接踵,都装修得富丽堂皇。
      2016年开始动员双泥塘拆迁,而屏溪佳苑二期就建在双泥塘老村的村址上,双泥塘前队村址一片废墟上长满了爬藤,仅一户人家没有拆除。
      作者于2024年,在徐溪社区进行社会及移民调查,其中双泥塘调查笔记如下:
      1、曾姓136人:曾氏宗谱记载,湖南益阳曾氏六十九世六房曾毓俊,成年即参加了清绿营军当兵,因毓俊有文化,他在军中升官很快,至1864年,毓俊任清蓝旗军总兵街。1863年毓俊在溧水娶了刚18岁陈氏为第二房妻子,因此毓俊谋划在溧水定居,1865年毓俊的大哥毓禾、三哥毓荣、五哥毓昌及七弟毓敦,还有毓俊的母亲齐迁溧水,定居小方边村。其后数年间,大房毓禾的后人迁居山口华村,三房毓荣的后人先迁赵家,继迁安徽郎溪县十字镇大山脚行政村曾家湾村,毓俊及五房毓昌的后人仍定居小方边村,七房毓敦及六子传诺、传许、传语、传谋、传诏、传诵,于1866年迁居附近的双泥塘建村。由于七房毓敦的子孙众多,家族兴旺,一房的后人延续到1975年,外迁人口不计,户口在双泥塘村的农业户口约150人,一家建立了二个生产队,湖南益阳移民曾氏69世七房,只有七房人丁最为兴旺,由一人发展为一个村庄,2016年户口136人。字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2、李姓4人:曾氏第四代广字辈之女嫁李姓,生产队之初由鹅塘头村迁入,老当地人。字派:文。
       3、韦姓4人:江宁湖熟人,生产队初时由江宁湖熟镇圩区迁入双泥塘。字派:生。
       4、胡姓6人:河南信阳人,解放前已落户双泥塘。字派:万保。
       5、梁姓3人:新中国成立后由城郊曾家塘附近迁入双泥塘。字派:玉。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拆迁了,没有了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曾姓村庄变迁兴亡史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氏家族不简单,双泥塘旁两村庄,
生产队时两个队,田亩人口两相当,
抗战时期多风云,各党各派应酬慌,
日夲鬼子最可恶,占我土地逼人亡,
历史展开皆血泪,奋起抗争人烟旺,
曾氏选中双泥塘,始祖称谓不易当。
不屈不挠百余年,客民语声連两庄。
直到高楼入云宵,回忆往事泪茫茫!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