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9109|回复: 9

徐溪最有故事的村落一方独湾(一)(作者陈维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2 00: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陈维银 于 2025-3-14 11:05 编辑

徐溪最有故事的村落一方独湾(一)

徐溪社区自然村三

(作者陈维银)

2025年2月22日

一、方独湾改名“红卫村”

          方独湾有近20年改名了,改名叫“红卫村”,至于为什么改名,是“方独湾”有封建色彩吗?不应该是。作者认为是方独湾出了方超(方敬德)这个人物,在国民党军中当团长甚至师长,1949年又带着二夫人及二夫人所生的一子二女去了台湾,之前的1948年,他的哥哥方敬善、他的二侄儿飞行员方思厉转道美国去了台湾,1949年大侄方思久一家七口人由上海去了台湾,1954年四侄儿方思槐,由香港转道去台湾。这还了得,一家15口人去了台湾,村名非改不可。      于1966年将方独湾改名叫“红卫村”,大约于1984年又改回“方独湾”的村名。
        方独湾,是由方氏一姓居住而形成的小村,方独湾位置在徐溪小河的上游,徐溪小河在方独湾村西,河至方独湾村前来了一个九十度弯向东去了,方家在此建庄时就看中了这块两面河水环绕的好地方,就因为有河环绕,又是方氏独住,所以称方独湾。
方独湾村位于徐溪社区南部,夹在双泥塘与南里村中间,海拔28米。
方独湾建村以来仅方姓独住,1949年之前,方超及哥哥方敬善两家人都先后离开了方独湾,还有方姓是与方超家结宗亲的客民,他们没有离开方独湾。
          1950年土改,贫苦的张姓、蔡姓、李姓、汪姓、杨姓、黄姓均从邻村迁居方独湾,政府将方超家的田地、房子分给了各姓氏的贫下中农,然后他们就定居在方独湾了。
二、贫穷的方独湾

       方独湾村是原爱国大队人口最少的村庄,人均田地三亩,又是原爱国大队人均田地最多的村庄,可是在生产队时期,是原爱国大队十一个自然村最贫穷的村庄。
       生产队时没有好的队长,每每产生的队长都人高马大,十分霸道,欺男霸女,生产队里生产的粮食和猪、鱼等等,仿佛就是他一个人的,任意由他支配,大队干部管不了他,历次县下派到原爱国大队的工作组,都能接到举报,队长总能在夜晚摸到组长家里,鱼呀肉呀米呀一大挑子,然后队长继续干。他们似乎麻木了队长十年的统治,也习惯贫穷,放弃奋斗,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不好的田放弃不种,被周边村庄捡了便宜。
      一个全部由贫下中农组建的生产队,做社员时老实顺从,一旦有了权就霸道十足。
       另一件也说明这个村有懒惰的习惯,比如方独湾村前一条大路,钱家边村的牛去东庐山吃草,必须经过这条大路,牛群来来去去都会拉牛粪,一堆 由淡黄变黑色的牛粪,一直到分解为泥土,从来都没有人将牛粪拾走积肥,至少三十年是这种情况。
         方独湾村有一个家庭的贫穷,也许是特别的例子吧。我有一远房亲戚住方独湾村,他们家子女也多,每年都要到各亲戚家里去借米,借柴火,是有借无还的那种。我约十一二岁时,有次父母派我去他们家办事,我也是唯一的一次到他们家去,我见他们家门洞两边破损凹进去十几厘米,二扇破木门板根本遮不住门洞。两间草房也没有附房,进门那间房子里养一头猪,还有一个土灶,猪粪堆得老高也不清理,猪尿流到土灶跟前。睡觉的房间里黑洞洞的,我听我堂哥讲,冬天里一家人盖被子滚凉席,来二个客人都要去队长家里去借碗,那种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我家那远房女亲戚年轻到年老,身高都是1.7米,标准的大美女,她的性格软弱善良,心态特别好,容忍她那懒惰且其貌不扬的男人,活到前年93岁才去世。  
        女亲戚于1945年,嫁给浮山那边一张姓大地主家,嫁过去三个月,原来有严重肺癌的老公就死了。张姓大地主家想将她转卖给人家,女亲戚趁家人不注意偷跑回娘家,张姓大地主家派人来找,所以不能在娘家住。她父亲找我爷爷啇量,人先藏在我们家,要我爷爷赶快找人家给嫁了。我们两家各自在两个山边,挖毛板土块撘的棚子,张家自然找不到我家来。
      我爷爷原来在倪家塘村帮过工,认识一大老鞭,他弟弟二十多岁了没有老婆,靠着哥哥辛苦挣的钱,整天油头粉面,外号小老板,脾气还大。我爷爷认为大老鞭一年挣几十担稻子,嫁过来不会穷,一说即成功了,我爷爷回家与他堂哥商量,决定人过去后要五石稻子,其他什么也不要了,也不办酒席。
      还怕张家有暗探,于是借来长袍礼帽,把女亲戚装扮成男人,乘夜色翻过赤虎山大山坳,将她带到南里村,当夜入了洞房,由于生米做成了熟饭,张姓大地主家也就认了。
       外号小老板结婚后一连生了六个姑娘,第七胎终于生了儿子。但他好吃懒做的习性更加严重了。
生产队的时候,每当分口粮的后几天,外号小老板便挑着满满两箩筐稻谷,起码120斤,他也是拼了,挑着120斤稻谷,不去大队加工场,而是跑十几里路到宝塔寺机米厂加工,稻谷机完出米,然后将米风净。轻车熟路将米糠卖了,再卖掉50斤米,留30斤米带回家,将卖米和米糠的钱,买两包烟,两斤酒,然后坐在饭店里叫着炒两盘菜,老酒喝起来,叼着香烟,眯眼望着通济街上人来人往的人群,他仿佛进入仙境。一斤酒也喝完了,两盘菜也吃净了,然后迷迷糊糊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挑着箩筐慢悠悠地回到家,倒头呼呼大睡。
       一大家人饿着肚子他全然不顾,而一大家看见他醉醺醺的安全回来,没有人埋怨他,他是家里的土皇帝。
        所以他家时常断粮无米下锅时,派遣打点的女儿们轮流去亲戚家借米,一个小女孩可怜巴巴地来借米,怎忍心不借呢。最可笑是一家人可以不吃饭,但他的酒和烟一天也不能断,没有烟抽没有酒喝,全家人可要挨骂挨打了,于是一家人出去各显神通去弄烟弄酒回来,否则一家人不得安宁。
小老板特别讲排场好面子,还是生产队的时候,常年也没有亲戚登门呀,我的两位远房大爹带信要去他家做客,那个小老板可重视了。于是又挑一担稻谷去溧水加工,完了又是老一套卖米卖糠,这次可没花钱进饭店,他买了四合不同的香烟,二斤酒,回来杀鸡,炒鸡蛋,想办法弄了四碗菜,又要家人打扫卫生,借了桌子和碗筷,静候亲戚上门。
      小老板将两位舅大哥迎进家门,口中不停地喊着哥哥,那四种香烟轮流敬上,劝着喝酒忙着夹菜,手上还不停地敬烟,把我两位远房大爹伺候的百分之百的舒畅,那短短的二三小时,抽完了四包烟,喝完了二斤酒,三人过了如皇帝般短暂时光。我那两位远房大爹什么时候享受过同时轮流抽四种烟呀,此后,他两人逢人便夸小老板太客气了,说时还直咂嘴。
        小老板得癌症死得太早,真正有吃有喝的好日子也没有享受到,六个姑娘结婚后,小老板应该有享不尽的福呀,况且六个姑娘还没人怨恨小时候的苦日子,也都善良,相信小老板要是活着,她们不吃不喝也要供应老爹的烟和酒。
      以上的故事原来不打算写的,但这些故事一直在我们亲戚间流传,也一直积累在我心里,我一写就刹不住笔了,所以写吧。
直到1975年,上面强制将红卫村(方独湾)原一个生产队拆分为二个生产队,这队长的权利自然被剥夺,摆脱了队长的控制,红卫村(方独湾)二个生产队实行投票选队长,红卫村(方独湾)社员的日子才逐渐好了起来。特别是分田单干后,方独湾也学双泥塘曾氏家族搞苗木,也出外做工,逐渐摆脱贫困。
       1981年分田单干,统计到红一队有田地117亩,人口77人。红二队也有田地117亩,人口61人。红卫村合计田地234亩,人口138人,是原爱国大队最小的村庄,也是人均田地最多的村庄。
      到公元2015年拆迁,方独湾村实有户口人数119人,共12个家族姓氏。全村均为移民。村庄里都讲信阳客民口音。
2015年,建屏溪佳苑一期工程,设计在方独湾村址上,急需方独湾村村民搬迁。这个事情上面领导可急了,以最宽厚的拆迁条件,动员村民搬迁,什么拆迁给房子和征用田地,特别是满田地的苗木,补偿的条件是特别的优厚。
     大家都说方独湾人运气好,拆迁时执行政策最宽松,方独湾村民嘿嘿一笑,闭口不谈宽松了多少钱。
     作者于2024年,在徐溪社区进行社会及移民调查,其中方独湾村调查笔记如下:
1、李姓9人,字派:春正天兴顺,家德恩泽长。祖宗洪光大,永保万世昌。李氏宗谱记载,李氏是河南光山县的客民,春字辈兄弟四人,约于1875年一担箩筐下的江南,先居金保圩打工,积累了几年的钱买了18亩,于1885年5月发大水,田淹水稻毁,又迁句容灶村、窑头、二年后迁丰安寺,四兄弟中老四去世,三兄弟三家七人又迁赵家,买了几亩田和开荒耕种,从此定居赵家,方独湾是赵家分支,土改时落脚方独湾村,当年春字辈下的江南,目前第五代顺字辈为多。
2、汪姓9人,字派:泳汇。汪姓原为浙江绍兴人,于1949年以前在溧水一带讨饭,土改时落脚方独湾村。
3、第一支张姓17人,字派:美德延余庆,长才映远芳。张氏宗谱记载,公元1497年前后,居句容柘溪的张明泰,在王武村周边买田买地,然后携家属家丁,由句容柘溪迁居王武村,方独湾支由王武村迁徐溪桥,1950年土改时,又由徐溪桥迁入方独湾村参加分田分房子。
4、第二支张姓11人,是苏北客民,清末时与南里村赵姓结伴下的江南,先住南里村,1950年土改时迁徙来方独湾。字派:际成。
5、第三支张姓7人,据张登武(62岁,1962年生)讲述,他们是高淳区固城乡人氏,于1949年前夕迁徙来方独湾帮工,1950年土改时落户方独湾。字派:文严登康太。
6、夏姓15人:他们是河南光山县的客民,据夏厚义(73岁,1952年生)讲述,他太爷下江南的,他爷爷生他父亲兄弟四房,大房爷爷迁居百里村,三大爹去世得早,三大妈转嫁二大爹,生一子早逝无后,他父亲排老四,生养他兄弟四人。他们家于1949年前夕定居方独湾的,1959年其爷爷、奶奶、三大爹一年内因饥饿而死。字派:厚传宗。
7、高姓3人:高家原住句容天王,方独湾夏氏老三入赘高家,约于1990年,由句容天王迁回方独湾村,子女随女方姓高。
     8、第一支蔡姓16人,据蔡友根(68岁,1957年生)讲述:他家是河南光山客民,太爷早逝,太太随爷爷一担挑下江南的,在徐溪桥一带租田耕种和帮工,他父亲兄弟二房,大房住方独湾村,是土改时由徐溪桥迁居方独湾的,二房住徐溪桥村,字派:召友金巧。
     9、第二支蔡姓23人,据蔡顺保(76岁,1949年生)讲述:他家是由湖南益阳迁徙来的,奶奶娘家姓夏,夏姓先下江南,住十里牌毛家,夏家写信叫奶奶带我父亲兄弟三下江南,当年爷爷已经在湖南去世。我父亲出生于1908年,他14岁下的江南,也就是1921下的江南,1921年至1949年计28年,在桥子头、邱家庄住过,靠帮工和打短工讨生活,大房大爹后人住方独湾,我父亲是二房住南里村,三房叔叔家住前面邱家庄,倪家塘蔡姓虽然是本家但不同祠堂字派:字派已经失传了。
      10、杨姓4人:据杨庭友(72岁,1953年生)讲述,杨姓老家在河南商城县出西门23里,当年太爷已去世,我爷爷挑一担箩筐,一头是全部家当,一头是不到一岁的大姑妈躺在箩筐破棉絮里、我小脚奶奶扶着我小脚太太跟在后面,还有我生病的光棍二太爷,四个大人一个小人,艰难地往江南溧水的方向赶路,二太爷病越来越重,路都走不了,到了长江北岸连上船都困难,爷爷将二太爷背上船,船夫见二太爷连路都走不了,以后行走不了也没钱治病,劝我爷爷放弃二太爷,船到长江中心,船工稍稍地将二太爷推下船跌入江中,不一会二太爷沉入了江底。爷爷一家先落脚倪家塘村前一间小房子里,又在中山水库北岸翻水大地垛处搭棚子住了多年,我太太在那去世并葬在那里,后来爷爷奶奶去世了都是葬在那里。迁方独湾给方家帮工了几年,1949年之前迁居南里村。我姑妈的年龄我不知道,我父亲出生于1907年,出生在溧水,我家至少在1905年之前下的江南,我父亲为了大家庭结婚很迟,年轻时有力气干活一把好手,在方家当大老鞭,挣的稻子都是我爷爷保管,为给二叔娶老婆用的稻子都是我爷爷挣的,我父亲搬去了南里村,二叔留在了方独湾。字派:元玉庭应。
     11、方姓14人,方姓河南光山县的客民,据方忠诚(78岁,1947年生)讲述,他太爷下的江南,名字也不知道了,他爷爷兄弟四人:敬荣、敬华、敬富、敬贵,敬荣无后,敬华生四子,敬富生一子、敬贵迁郎溪失去了联系,方独湾方姓与倪家塘方姓血缘较近,他们家于1940年前,太爷与方独湾结宗亲,用方超家字派,从敬字辈用起,然后就长年住方独湾,在方超家做长工,方超家提供房子住宿,1950年按人口,也分到了方超的田地和房子。字派:□遵世守、崇绪永代和敬思忠、应明贤德、绍启文宗。
12、黄姓3人,据黄大保(82岁,1943年生)讲述,他家是河南人,其父55年去世自己年龄尚小,只知是河南人,具体哪个县不知道了,太爷、爷爷葬在永阳境内,他家三代帮工,1950年土改落户到方独湾,后定居方独湾村。
方独湾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还有传奇人物方超及他家故事还没有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独湾村位于屏溪佳苑一期位置图


图片1.png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2-22 09: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维银 于 2025-2-26 01:41 编辑

我不会编故事,但是会记录故事,方独湾的文章一度卡壳写不出来,干脆停了几天不写了。忽然灵感来了,一个晚上就写完了这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故事中人物都去世了,是褒是贬,先人们敬请谅解。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12:10:42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屏溪一期全面开工后主体建到两三层时,有好事者(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向省里举报该建设小区为违建,按流程应将方独湾所在土地由农用集体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这其中要向省财政交纳一大笔土地出让金)。江苏省很快派出了专项督查组进驻溧水,坊间传言要炸掉已建房子,后城建集团代缴了土地出让金,区政府多方协调运作,才保下了项目继续施工。
这一番操作下来,受益最大方是拿房业主,没两年就通知业主去办理房屋产权证了。屏溪二期业主没个五六年,办证想都别想。因为办证关键前提是要缴完该宗土地的出让金,土地性质要变为国有土地才行。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21:21:03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候讲剩下来的故事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2 22:06:17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维银 于 2025-2-23 05:06 编辑

一篇长文很通俗,有点文化皆能读。
故事不大但精采,一户人家很出格。
油头粉面装老板,酒煙不断无钱出,
几个女儿外出借,装模作样风头足。
挑担稻子去加工,酒足饭饱家人哭。
荒唐做事充大方,哄得二舅乱胡说。
一个小村也是村,村村不同伴岁月。
点点滴滴串起来,一个故事一叹息!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3 06:41:31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3 09:23:11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3 19:06:50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在东屏吧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5 16:00:20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家人很有头脑。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3 23:57:27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氏字派(辈分):嗣遵世守,崇绪永代,和敬思忠,应明贤德,绍启文宗,仁厚开基广,天伦重顺行,英才为国举,元开永发祥。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