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157|回复: 2

崇本堂《李氏宗谱》(作者吴大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3 09: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5-3-23 09:27 编辑

崇本堂《李氏宗谱》
吴大林
      《李氏宗谱》二十卷,道光六年(1826)崇本堂木本。主修不详。长36厘米,宽22.5厘米,版心27.518厘米。
图片1.jpg
       这是杮树桥和太尉庄李氏合修的一部家谱。
       崇本堂《李氏宗谱》卷二十中记载的世派录16字:
   兴孝景友  光裕显扬  律修厥德 长发其祥
   (其中原谱中有一字派为:聿,为“裕”音,更为“律”)。

       杮树桥就是岗头李村。据刘德凤老人回忆,自溧水县城到牌头庄有一条古道,道路中间有用石块铺连起来的路面。从南向北分别建有四座桥:翻水桥,位于湾塘村的南面,因桥面较低,在雨季水流往往在桥面翻过,故名;柿树桥,在岗头李村的南面;背锅桥,位于桂庄的东南面,此桥的南面有一座茶亭;官桥,位于牌头庄。传说这是古代岗头李村的一位大家闺秀出嫁到洪蓝埠,为方便回娘家特意出资修建的。
   此谱有秦承业的《李氏宗谱序》(行书)、陈銮的《李氏宗谱序》(篆书)、李贻直的《重修宗谱序》(楷书)、李球的《崇本堂记》(隶书),十分漂亮。宋震昊称:“溧水大族的家谱,为了起到煊赫耳目的效果,往往兼收行草篆隶等书体,例如乌山王氏家谱便是如此。像李氏此谱,首篇为行草,陈氏这第二篇是篆,下李贻直为楷,再下篇虽置于目录后,却正是隶书,亦可谓四体皆具。”宋震昊认为,“秦氏写‘敬宗’,陈銮写‘得人’,贻直论‘世次传赞’之例,皆得其一面。”
   据谱称,李氏四世祖李回,是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南宋建炎三年(1129)自建康到杭州,路过溧水仙坛乡之芝山,见山水秀丽,卜筑以居。其后子孙繁衍,遂成巨族。后来修谱,上追三代,以李木为始祖。堂号为永言堂。在道光年间,这支李氏已“散居二十余村,村各有祠,祠事弗与共,燕饮弗与聚,平居多不识面。”柿树桥李氏,以十三世祖盈茂公为始祖,后建四分新宗祠,堂号为崇本堂,“志不忘先远之义也”。
   史书上确有李回其人。据《宋史》的《李琮传》以及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李回,字少愚,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琮子,哲宗元祐二年(1087)进士。试中书舍人,兼校证补完御前文集,书成,知东平府。徽宗政和六年(1116),为监察御史。钦宗靖康元年(1126),以签书枢密院事兼大河守御使。高宗建炎二年(1128),同知枢密院事。绍兴元年(1131),为江西安抚大使。绍兴三年,提举江州太平观。
   其父亲李琮,字献甫,江宁人。第进士,调宁国军推官,知阳武县,擢利州路、江东转运判官。神宗元丰二年(1079)以发遣户部判官使江、浙,迁淮南转运副使,徙梓州路。哲宗元祐元年(1086)黜知吉州,历相、洪、潞三州。绍圣间入为太府卿,四年(1097)出知杭州。元符元年(1098)知永兴军,历知河南府、瀛州。卒,年七十五。《宋史》有传。
   史籍中未见李琮、李回父子与溧水有关系的记载,在溧水县志中也不见提及李琮和李回。据永言堂《芝山李氏宗谱》载,《李氏宗谱》始修于元至正七年(1347),二修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三修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修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估计元代修谱之时,已搞不清始祖的情况,于是攀附了宋代的两位大名士,还嫌不够,上追三代,以李木为始祖。类似的情况,在家谱中,十分常见。
   崇本堂《李氏宗谱》称:“乾隆甲辰(四十九年,1784)以前修纂谱牒,汇而聚之。至乾隆癸丑(五十八年,1793),考核改正,始议分行。”道光六年,杮树桥、太尉庄二村合修此谱。
   宋震昊认为,李氏人丁繁盛,是按照九房派额入祭的原则,大量子孙无法春秋祭祀,无法满足收族聚宗的功能及广大宗人期待团聚的热切心情。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柿树桥建立四分新宗祠,次年修谱仍然合纂,可谓祠分谱不分。到了道光六年修谱,二村为示尊重,特地约至芝山商量合修事宜,却遭到了芝山的拒绝,这就是此次二村主持独修的原因。芝山的理由就是相距太远,所以编修自己的,与二村分修分立。这一来反映了清三代以来太平和乐,人口呈爆炸式增长,仅从建祠修谱的角度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二来长期执行的九房派额的祭祀方式,因为时代绵远,导致各村族姓日渐疏远,再加上跨越地理屏障进行合祭劳师动众,十分不便,所以分祠分谱成了族人自然的选择。相继于1783年分祠祭祀、1825年分修族谱,并造成了近二百年的疏离。此外,分宗现象的背后,还有其经济、仕宦因素。
   现在,芝山仅保存了清光绪三年(1877)、清宣统元年(1909)和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个版本的永言堂芝山《李氏宗谱》的残本共五六本,已无法回溯当年李氏大家族的辉煌了。而道光版的崇本堂《李氏宗谱》经虽历了太平天国战争和“文化大革命”,却保存完整,实属不易。因崇本堂《李氏宗谱》“凡从前各村之世次,悉照原本翻刻,惟举二村之新者修而明之,是亦出乎弗得已之意也。”今后李氏各支若是修谱,均可从岗头李的崇本堂《李氏宗谱》找到原始材料,实是芝山李氏的大幸。
       卷一,新序三篇、目录、崇本堂记、原序七篇、谱例、村居、坟茔各图、前朝诰敕;卷二,国朝诰敕、选举录、家训、原记;卷三,世德考记、世德考;卷四、卷之五,世德考;卷六,世次图,自始祖至十五世;卷七,世次图,自十六世至二十世(驼峰、祠神渡、蔡壒、竹园墈、井巷、后分、驼头、上芝山、下芝山);卷八,世次图,自十六世至二十世(店塘、荆墩);卷九,世次图,自十六世至二十世(芝山、狮子树、官厅、橙林、花山);卷十,世次图,自十六世至二十世(花山、张史埂、官厅);卷十一,世次图,自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井巷、竹园墈);卷十二,世次图,自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后分、下芝山、祠神渡、檀溪渡);卷十三,世次图,自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店塘、阳山、东坝、溧水嘴);卷十四,世次图,自十六世至三十世(太尉庄、芝山、淳邑、井巷);卷十五,世次图,杮树桥自十六世至二十五世;卷之十六,世次图,杮树桥自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卷十七,世次图,自二十六世至三十世(竹园墈、后分、下芝山、祠神渡、檀溪渡);卷十八,世次图,太尉庄自二十六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九,世次图,杮树桥自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之二十,世次图,杮树桥自二十六世至三十世。
       此谱有旧跋3篇、芝山八景诗16首、贮谱旧目、旧谱首事捐数、五修名目、首事名目、捐项数目、世派录、贮谱名目字号、存板记、跋3篇。
一、明清之际的四位溧水李姓进士均出自崇本堂李氏
图片2.jpg
       此谱卷二《选举录》列了明代进士李用楫和清代进士李蔚、李同亨、李英,均为崇本堂李氏族人。
       1. 李用楫(宜兴籍)
       崇本堂《李氏宗谱》卷二《选举录》:明,用楫,崇祯癸未进士。
   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二:李用揖,崇祯癸未(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榜,宜兴籍,广东琼州府推官。因为李用楫和李同亨有“寄籍宜兴”的记载,故查了清《嘉庆宜兴县志》,在卷七《选举志》中有:“李用楫,崇祯十六年癸未杨廷鉴榜(进士)。有传。”
       清《嘉庆宜兴县志》卷八有《李用楫传》:
      李用楫字若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琼州推官。甫莅任,廉知有刘医生倚前任某势横行乡曲,杖遂境外,士民称快。广东多黎蛮,敎官翁某署琼山,以贪酷激变,被刧杀。当事议讨之,用楫以为宜抚,当事即命用楫往洞口论以祸福。止坐为首一二人,黎蛮感泣勒碑洞口,后有军役无不乐从。调肇庆行取,擢御史,进太常少卿。出聘安南。寻主两广乡试,称得人。
    时大兵已破梅岭,国势日蹙。会肇高廉雷罗琼巡抚李明忠卒,大学士吴贞毓荐用楫代之。遂擢兵部待郎,巡抚五府一州,时顺治八年也。用楫度时势难支,买宅西宁,居其父母妻子,孑身赴任。九年春,耿兵来侵,战于合浦青头营,数日胜负未决,总兵万良告敌以虚实,引之夜刧营,师遂溃。用楫仅以身免,至灵山舍门生劳贞观家,曰:“事无可为,当一死报国耳。”是夜,肃衣冠,沉于劳氏园池。贞观具棺以殓。十二年,其父偕家人归宜兴。康熙六年,次子焆间关入广,始扶榇归葬。(节卢文弨《常州府志稿》参《乡评备考)
       《崇祯癸未科进士三代履历》:李用楫,武舟,《書》三房,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十五日生,宜兴人。巳卯三名,会试二百六十六名,(崇祯十六年)三甲十名。户部观政。本年授广东琼州府推官。
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可知李用楫的生平:
       李用楫,字若济,号武舟,溧水人,寄籍宜兴。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十五日生,崇祯十二年(1639),他17岁考乡试第一(解元),崇祯十六年(1643),他21岁考三甲第十名进士,授广东琼州府推官。他上任不久,明朝灭亡。在南明永历朝,李用楫历官御史、太常寺少卿,出使安南。永历四年(1650),以兵部侍郎巡抚五府一州。永历六年,即清顺治九年(1652)率兵在广西合浦青头营与清兵激战,兵败,投水自尽,享年30岁。
       李用楫是明朝崇祯进士,后为南明王朝殉国,可补溧水县志记载之不足

       2. 李蔚(江宁县籍)
       崇本堂《李氏宗谱》卷二《选举录》:圣朝,(李)蔚,顺治丁亥进士。
  《顺治溧水县志》卷二:李蔚,顺治丁亥(四年,1647)吕宫榜进士。授行人。
     《乾隆溧水县志》卷九:李蔚,号钟山。顺治丁亥进士。仕为大行人,三奉使,皆称职。辛卯分校顺天乡试。升工部主事,榷税南关,奉纪录。以病请告,卒于家。
   宁波天一阁藏《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三代履历便鉴》载有李蔚的履历:李蔚,号钟山,《易》四房。(考《易经》的第四房次),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正月二十一日生,江宁县籍,溧水县人。顺治二年乙酉(1645)二十九名举人,顺治丁亥(四年)会试二百四十五名,三甲九名进士。在兵部观政,顺治七年庚寅(1650)授行人(行人,礼部属官,正七品)。曾祖双七,祖铎,乡钦大宾。父应科,太学生。
   《大清顺治四年进士题名碑录》(丁亥科)在赐同进士出身栏,有“李蔚,江南江宁府溧水县人”的记载。
        民国十一年存诚堂《范阳经氏宗谱》有李蔚撰《方山南巷南岗经氏支谱原序》 ,他自称:岁庚寅(七年,1650),余奉简命行取芝山拜扫始祖墓适经君诚修讳子先生课生徒于余家祠,晋谒之”在文末,他自署“龙飞顺治岁(七年,1650孟春之吉赐进土第授行人司正行人同里年家眷教弟李蔚顿拜撰”。说明:李蔚是芝山李氏;李蔚是在顺治七年接到授行人司正行人的任命后,到芝山拜扫始祖墓时写的这篇序。
       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可知李蔚的生平:
       李蔚,号钟山,明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二十一日生,溧水县人江宁县籍。顺治二年(164534岁时考上举人,顺治四年(164736岁时考中三甲九名进士。顺治七年(1650)授行人司正行人(行人,礼部属官,正七品)后升工部主事,榷税南关。

       3. 李同亨(宜兴县籍)
       崇本堂《李氏宗谱》卷二《选举录》:圣朝,(李)李同亨,顺治戊戌进士。
   《顺治溧水县志》卷二:李同亨,顺治甲午(十一年,1654)进士,仙坛乡人。寄籍宜兴。
   《光绪溧水县志》卷九:李同亨,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孙承恩榜。祥符、黄陂二县知县。
        清嘉庆《宜兴县志》卷七《选举志》:李同亨,顺治十五年戊戌孙承恩榜(进士)。

       4. 李英(宜兴县籍)
       崇本堂《李氏宗谱》卷二《选举录》:圣朝,(李)英,,乾隆乙丑进士。
      《光绪溧水县志》卷九,乾隆乙丑(十年)钱维城榜进士,宜兴籍。翰林院庶吉士。
       崇本堂李氏一门在明清两代出了四位进士,在溧水的士族大家中不多见。

二、太尉庄李士复墓碑
图片3.jpg


   我在1974年到群力太尉庄调查文物时,在村前抽水机垜旁发现一块完整的明代正统五年(1440)的石碑,标题为《故赠諌议大夫李公圹志碑铭》,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豫章范敬先撰,征仕郎中书舍人建安陈登书篆。文末还有“孝孙端浩书,姻婿李俭立,朱普旺刻”等。据说此碑是机垜打水时冲出来的。我用笔记本抄下碑文。由于是第一次抄碑,没有经验,缺漏之处甚多,而且竟然漏掉两竖行,所以回溧水整理时怎么也读不通。第二次到现场时,碑已断成两截。2017年,朱心泽先生等几位朋友在太尉庄的群众家中发现了这块碑,已碎成几块,并请杨小飞先生制成拓片。他们把碑文发到溧水114网上。2020年11月,我联系到这几位朋友,找到了他们所拍的照片和拓本,对此碑文进行了整理。但总觉得不满意,比如圹志和碑铭是两种东西。圹志应当埋在坟中,而碑铭则应立在坟前地面上,为什么写成“圹志碑铭”?不能理解。
图片4.jpg
       在看《李氏宗谱》时,我和朱心泽先生不约而同的发现,这块碑的碑文竟然印在其中。经过研究,李氏迁居太尉庄的始迁祖为李和,李士复为和公的孙子。《李氏宗谱》卷十四,李士复的简历如下:“士复,元公长子,字叔礼,行一。生于元季,洪武二年举乡荐。历任陕西,后任云南曲靖军民府马龙州判。卒于正统辛酉年(六年,1441),寿七十有三,配王氏,生卒失考。俱葬祖茔侧。生子二:进、修。”
       细读此碑,发现李士复卒于明正统六年(1441),此碑立于他死前一年的正统五年。请了在永乐十年(1412)去世的范敬先撰写碑文,又请了在宣德三年(1428)去世的陈登“书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秦承业的序
   秦承业(1747-1828),字补之,号易堂,江宁(今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状元秦大士的次子,乾隆四十六年的进士,是道光帝的启蒙老师。他为李氏宗谱作了序,记述了李氏的历史。现转录如下。

三、秦承业的序
   秦承业(1747-1828),字补之,号易堂,江宁(今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状元秦大士的次子,乾隆四十六年的进士,是道光帝的启蒙老师。他为李氏宗谱作了序,记述了李氏的历史。现转录如下。

李氏宗谱序
    尝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昔先王以仁人孝子之心,尽报本追远之意,制为礼法,以示天下后世,自天子至于庶人,春秋修其祖庙,陈宗器,设裳衣,荐时食,而昭穆以序,贤愚以别,贵贱以辨。至祭毕而燕,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其典至巨,其礼至详,其法至严,而其义亦至备矣。
    迨至欧、苏二公,虑代远年湮,支分派别,或散居远方,历久弗聚,遂致亲疏莫辨,尊卑不分,良可慨也,设立谱牒,列世次以别尊卑,分支派以明亲疏。然二公独出心裁,固各有取义,要不若合二公之法而兼之,则更美矣。
    兹阅李氏宗谱,其四世祖讳回,本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也。建炎三年自建康如杭,道经溧水县仙坛乡之芝山,见山水秀丽,卜筑以居。其后子孙繁衍,遂成巨族,建祠宇,虔祀事,春露秋霜,忾闻僾见,又共念先远世次,久则难稽,心何安乎?乃谨依回公所立宗支图次,上追三代,以木公为始祖,梓成谱牒,永为世守。法兼欧苏,定尊卑,别亲疏,展卷瞭如指掌。虽近今散居廿余村,村各有祠,祀事弗与共,燕饮弗与聚,平居多不识面之辈,惟由木公而序世次,即无少陵长卑踰尊之舛,谱之为益也大矣哉!
    如杮树桥、太尉庄,由芝山迁徙,分支成族,自乾隆甲辰以前修纂谱牒,汇而聚之,原无异焉。至乾隆癸丑,考核改正,芝山各村,因相隔路遥,始议分行,今杮树桥、太尉庄二村,念谱牒未修已四十余年,恐再历久,更难考核,诣芝山老祠,议以合修,其族人虑丁繁族众,逡巡畏缩。(道光六年,再修《芝山李氏宗谱》)是举也,未可因芝山而遂废弛,二村乃奋然兴起,敦敬宗睦族之大义,汇梓支谱,凡从前各村之世次,悉照原本翻刻,惟举二村之新者修而明之,是亦出于弗得已之意也。兹梓事将竣,督修者备述其由,请序于余以弁首。余阅其谱考核精当,序次详明,能不胪列以应其请哉!时维
    道光六年丙戌(1826)十一月吉
        赐进士传胪诰授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学士、前上书房行走、司经局洗马、国子监司业、丙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己酉科山西正考官加三级纪录六次、姻弟钧台秦承业拜撰、时年八十有一(朱文印:钧台,白文印:秦承业印)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09: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说明:吴大林老师编著的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已经正式出版了。现经作者本人同意,可以分享到本《中山文史》版块,也让很多文史爱好者能快捷阅读到吴大林老师的这部新著内容了。考虑到连续阅读的不易因素,我就隔三岔五,来转发一篇,今天转发的是书中第三十篇文章“崇本堂《李氏宗谱》”,刚好也让各位有个回味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关注本《中山文史》浏览量持续增加,为网站新任版主陈维银撑场面了!吴大林老师凭着多年来从事文博事业的扎实功底及对溧水地方文史工作的深情厚爱,在他八十高龄之际完成第二部《溧水家谱见闻录》的力作,难能可贵!他的每篇文章都能让人有所受益,所以也请大家有空时一道来慢慢品尝这文化大餐!谢谢吴大林老师!我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采集,依靠区地方文化协会众多会员及家谱珍藏人的共同努力,不久将来吴大林老师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也定将会与大家见面的。请大家共同来见证!感谢各位文史爱好者及网友们的关注!
       欢迎家谱珍藏者与我们区地方文化协会联系并提供家谱采集(我们仅拍摄而已,同时会免费赠予吴大林老师的《溧水家谱见闻录(2)》新书一本,以后出版收录有介绍贵姓氏的家谱文章的第三部《溧水家谱见闻录》时,也将免费补赠一本。其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吃请,交通我们自备。电子版会传给珍藏人及协会几位老师研究解读之用,不会外传其他人的),联系人吴建溧18912937600(微信同号),谢谢!
转发者:区地方文化协会理事、常务副主席,114网站超级版主吴建溧


2025年3月23日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09: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4 曰10日,经我与李扬帆会员联系,在中城花园李友东先生家中,见到了这套保存完好的《李氏宗谱》,我曾发文介绍过采集过程及释读家谱太尉碑的内容,解读过程中得到吴大林、傅章伟等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家谱提供人李友东、李扬帆等宗亲及文史老师们!
溧水114APP,招聘、房产、相亲、便民、二手,一站搞定!点击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