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代表建议】杨丽丽,区十七届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她在区十七届人代会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大我区“交邮快供融合,助力城乡发展一体化”品牌建设的建议》。
【办理结果】区级农村物流集中配送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完成“溧刻达”品牌建设,打造完成“交邮快供+”融合点32个,升级改造了8个镇级“交邮快供+”服务站,建设完成22条融合路线。 在溧水区白马镇“交邮快供+”服务站,每天上午9点左右,一辆满载各家快递公司包裹的货车准时停靠。潘师傅熟练地将包裹卸在分拣机上,工作人员则迅速将包裹按照地址分拣至标注好村庄名字的袋子里。随后,镇村公交驾驶员彭金宝将这些快递袋装上车,沿着蜿蜒的农路送往各村,他身兼公交驾驶员与“快递员”双重角色,成为农村物流服务的新风景…… 2023年,溧水区的“交邮快供”融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24年,区人大代表杨丽丽提出了《关于加大我区“交邮快供融合,助力城乡发展一体化”品牌建设的建议》。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溧水区的“交邮快供”工作再上新台阶,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创新做法,赢得了广泛赞誉。 搭载体 建设农村物流“大心脏” 在溧水,农村物流已经呈现出“新场景”。 一件快递从区级农村物流集中配送中心出发,经过8个镇级“交邮快供+”服务站,最终由村镇公交送至各村级服务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寄取快递,物流效率大大提高。 这样的场景,随着今年溧水农村物流“大心脏”——区级农村物流集中配送中心的建成将进一步提高效率。 在省道204上,占地40亩的溧水区农村物流集中配送中心正加快建设。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5月封顶。随着该物流中心建设投用,溧水区“交邮快供”区、镇、村物流站点体系三级将实现闭环。 2024年1月,在区十七届人代会三次会议上,杨丽丽建议的第一条便是“整合资源健全服务体系,发挥区级物流节点枢纽作用,升级拓展街镇综合服务站功能,加强村级服务点叠加赋能。”当时溧水还没有区级农村物流中心,但已在区级层面开辟农村物流集约分拨新模式,整合资源,引导邮政公司与民营快递公司开展合作,快递进村时间压缩0.5天,运营效率大幅提高。 为确保建议的科学性,杨丽丽等代表就多次走访调研,和相关职能部门探讨建设区级农村物流中心的想法。“一旦区级农村物流中心建成投用,快件流转时效还要提速!预计30%以上。”区交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论证建议的可行性后,区交运局、产业集团便着手办理推进:2024年11月底进场做施工准备;12月份开始进行场地平整、临时设施搭设等工作;2025年1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短短三个月,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 未来,该物流中心将配置自动化、智能化分拣、仓储等设施设备,通过引导各快递企业进驻,实现全区层面农村物流全流程共配,促进“快递进村”降本增效。 “去年,在收到代表建议后,我们不光着手搭建区级农村物流中心,还重新升级改造了8个镇级‘交邮快供+’服务站,打造完成22条融合路线,通过搭载体,进一步提升‘交邮快供’功能。”区交运局有关负责人鲁斌表示。 至此,溧水已建成“1个区级中心+8个镇街服务站+91个村级点”三级网络,彻底打通了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优服务 小站点变身“乡村CBD” 在溧水,“交邮快供”实现了许多新功能。 走进洪蓝街道陈卞村“交邮快供”服务点,原先的小超市“大变身”,宛若一个“乡村CBD”,集商超、金融、供销、快递收寄等多功能于一体,焕然一新。 “在这里不光可以购物、寄取快递,还能兑换现金、交话费等,太方便了。”陈卞村村民纷纷表示。 “陈卞村的‘交邮快供’服务点模式很好,如果在全区进行推广,将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便利。”杨丽丽建议以陈卞村“交邮快供”服务点为模板,推进“交邮融合+”融合发展,并在全区全面推广。 在晶桥镇芝山村综合社的“交邮快供+”融合服务点,六旬老人芮美信通过刷市民卡当场提取了1000元现金。她感慨地说:“在家门口的服务点,就能享受到这么便捷的金融服务,真的是太方便了。” 这是溧水区去年在晶桥芝山打造的“交邮快供+金融”融合服务点。去年一年,溧水通过“交邮快供+N”的方式,推出了各类特色服务,吸引了企业、群众主动参与和支持“交邮快供”融合工作。 在“交邮快供+农业”方面,溧水利用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县建设成果(139个冷库、6.8万立方米),解决了草莓、螃蟹等农产品上行外销的物流问题。在“交邮快供+旅游”方面,在天生桥、无想山、大金山等旅游景区布局物流“微站点”,游客购买旅游产品可直接快递回家,实现了即买即递、随买随走。在“交邮快供+直播”方面,打造了永阳街道石家山电商直播示范点,为农产品售卖搭建了快速通道。此外,溧水还探索了“交邮快供+养老助餐”模式,整合“养老助餐”点和“交邮快供”点,在提供助餐服务的同时,就近满足寄递需求,实现了改革“1+1大于2”的效果。 如今,在溧水,像这样的“交邮快供+”融合点共有32个。溧水各级各部门通过“交邮快供+N”新模式,推动与农业、金融、电商、企业等领域的融合,引导农村物流主体与农业企业、旅游景点、农村电商、“无想田园”公用品牌等加强合作,提升了全区农特产品出村销售额。 建品牌,“溧刻达”跑出城乡新速度 在溧水,“交邮快供”已成功打响了一个新品牌——“溧刻达”。 “现在绿色车子一到,全村都晓得物流来了!”家住溧水洪蓝街道的村民李大姐笑着说。2024年,溧水区对全区物流站点和车辆进行“大换装”,统一的绿色门头、车身标识和“溧刻达”品牌Logo,让农村物流服务有了高辨识度的“身份证”。 区人大代表杨丽丽介绍:“我们在建议中提出推动物流站点、车辆标准化建设,就是要让村民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服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早上摘的草莓,中午发货,晚上就能送到南京市区客户手里!”白马镇草莓种植户王师傅对“溧刻达”的时效连连称赞。依托城乡公交与快递融合的运输网络,“溧刻达”实现了农产品外销“市内T+0当日达”“省内T+1次晨达”,物流效率提升直接带动了农产品销量。 数据显示,如今每天有1.5万件快递送进溧水乡村,是改革前的3倍;大米、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每日运出超3000件,增长近一倍。“溧刻达”的红利还在溧水持续释放:公交车变身物流车,载客的同时捎带快递,线路实载率提升3.17个百分点;邮政、供销社每年节省运费超6.4万元;村里的小卖部叠加快递服务后,年增收最高达1万元。而金融服务点借物流人流增加,年营业额也增长约2000万元。 “现在每天人来人往,取快递的顺道存个钱、买点农资,小店越来越红火。”石湫街道一家村级服务点负责人说。 溧水“溧刻达”跑出了城乡新速度。从一辆辆穿梭在阡陌间的绿色物流车,到一个个功能叠加的乡村服务点,溧水以改革为笔,在广袤田野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答卷。正如杨丽丽代表在跟踪调研时感慨:“当公交车变成物流车,当快递站变成便民站,乡村振兴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如今穿梭在乡间的“溧刻达”车队,不仅送来了家电、农资,更送出了草莓、大米,在车轮转动中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奔赴。 融媒体记者 韦蒋
转自溧水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