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
一、
两部《吴氏宗谱》
柘塘山口村吴氏宗祠中藏有两部《吴氏宗谱》,吴继健提供。
《吴氏宗谱》二十卷,吴祖荣主修。光绪二十二年秧田至德堂木活字本。此谱每部10册,共印12部。以名对联“礼乐绳其祖武,诗书贻厥孙谋”作领谱字号。
目录:卷首,新序、重修序、老序、老序、名目、家规、家礼、凡例、像赞、外谱、外谱序;卷一,世系总图;卷二,始祖世表(一世至五世);卷三至卷十八,东村、山口村、秧田村、大吴村、小吴村、小文村、井头村共七村世表;卷末,祠堂图、村基山图、传、赞、字派、领谱字号、捐资账目、老跋、新跋。
此谱谱首有方澍、濮瑗、吴长顺、吴维兰等人的序。据谱序称,清道光二十年,吴维兰(廷芳)创修了此谱。太平天国战争中,德培公“宁将家产尽弃,怀谱于身,风雨载途,不辞劳瘁”,保存了道光谱一部。光绪年间,重修了这部家谱。
至德堂《吴氏宗谱》字派:文明学正 世德维长 承先继祖 义达荣昌 本生道立 崇法贤良 守真宗理 前业以光
从修谱名目看,此谱主修是吴祖荣。但谱中没有吴祖荣的记载。方澍的序中说,是安徽无为的名医吴少伯在道光谱的基础上主修了这部家谱。吴少伯祖籍为江苏溧水,他的先祖在明万历年间到无为行医而在此定居。吴少伯关心家乡的修谱事业,从光绪十九年起,反复写信指导族人作修谱的准备工作。光绪二十二年春,他回乡主持了家谱的编修,在道光谱的基础上增修完成。并携谱稿回无为刊印,共“阅四春秋”完成了此项工程,印好后分发各村。此谱为东村、山口村、秧田村、大吴村、小吴村、小文村、井头村合修。 无为吴建章撰《五品封典理问衔吴丈少伯序》称:“吴丈印(号)绍棠,字志友,亦字少伯。”又称“但常缄寄其族中兄弟、叔侄辈,究心谱事,如是者三四春秋。今春回籍,始得请查支系,缮成底稿,携至无为,细加校阅,付之手民,以成其数世祖宗未竟之志,此又孝子之用心也。”好像这位名叫吴印,字少伯的无为名医承担了家谱主编的重担。
而吴长顺等人撰的《重修宗谱序》中并未提到吴祖荣,也未提吴印,只是反复提及“我等”修谱,并记载了光绪谱纂修过程:
1. 于光绪十九年,会集族人公同妥议。2.先行信知寄居异地者,如湖北荆州、浙江、常州、安徽庐州、无为州等处。3.议定各房首事。4.设局宗祠,清查支系,细加校阅,缮成清稿。5.携至无为复议。6.设局付诸手民。阅四春秋,至光绪二十二年冬月始告成功。7.其谱式仍遵维兰公旧章,卷帙略增,编成字号共计十二套,每套计十部,派定公领。除此之外,还有老谱壹部、清稿壹部,也分别由义恭和长能保管。光绪谱的主修者是哪位?这里面有些什么故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吴氏宗谱》十四卷,吴继健主修,吴祖东执笔。2009年秧田至德堂电脑排版本。共印20部,每部14册,按“玉斗正中元、天文自此全、四方同日月,六合共山川”20字作领谱字号。其中,“山”字号藏上海图书馆,“川”字号藏溧水区档案馆。
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秧田至德堂吴氏重修宗谱,由吴先锦为主修。草谱初成,因局势动荡,没有付印。“文革”中,秧田村吴继贵冒险藏匿了一部完整的光绪谱。2009年依据光绪谱和民国草谱完成了重修任务。
二、吴氏的始祖
这支吴氏的始迁祖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吴泳。见于道光二十年濮瑗所作的序,称:“柔胜次子泳公有事北乡,爱乌峰之挺拔,爰移居于此地”。
第二种说法是福一公。见于《吴氏外谱》:“吴泳裔孙曰福一,素精堪舆,与明初御史张葵友善,邀至应天,道经乌峰,察其雄美,因卜居焉。今之秧田村即其发祥处也。”
第三种说法是福一公之子吴铭。见于《吴氏外谱世系总序》,称“泳裔福一居南塘,生子铭,始播迁于溧水之崇贤乡,是为我本支始祖。”其实,在谱的正文中是以铭公为一世祖的。
三、吴氏经营中药业
《乾隆溧水县志》称:溧水“中赀之家,业药材于各州县”。陈孝金著的《我所知道的溧水中药业》中说: “明末清初就有溧水人在外地中药店学徒、帮工或投资经营中药业了”。此谱中无为吴建章撰《五品封典理问衔吴丈少伯序》称:吴绍棠“其先世自万历间客游无为,乐其风土,因寄居焉。”证明了陈孝金的说法。《吴氏宗谱》中有其族人在安徽无为、安徽合肥、安徽桐城、江苏苏州、江苏金坛等地行医售药的记载。
1. 安徽无为(别称濡须)
无为吴建章撰《五品封典理问衔吴丈少伯序》中说:“吴丈印绍棠,字志友,亦字少伯。章之父执也。籍系江苏之溧水县,代为望族。其先世自万历年间客游无为,乐其风土,因寄居焉。迄今多历年所,积有隐德。至丈而倍种心田,少承祖业,以岐黄寿世。……,求医者接踵无虚日,而丈亦不厌其烦,不计其利。寒暑不辍,风雨不辞,不逢迎于富贵,不骄矜于贫贱。尝曰:‘但愿病者能速愈,我之勤劳何妨哉。’……,暇时辄与章道及其家乘事,深以历世远久,未能重修为憾。又兼天各一方,路途艰阻,但常缄寄其族中兄弟、叔侄辈,究心谱事,如是者三四春秋。今春回籍,始得请查支系,缮成底稿,携至无为,细加校阅,付之手民,以成其数世祖宗未竟之志,此又孝子之用心也。章素承器重,今其华简乘将告成功,爰缀数言,以志其梗概如此。”
何有章撰《吴公大有先生暨德配章老孺人传》中说:“先生讳世臣,字大有。……幼承父志,假韩康之业于濡须之口,规模制作法本先民,盖贤而隐者也。”
《鸣华先生赞》中说:“吾族鸣华先生豪杰士也,……,英年习歧黄,颇精。邀请即至,从未索谢,以故人多德之。市药濡须,价必称物,有韩伯休之风。”
2. 安徽合肥长丰县罗塘乡
罗塘黄惠友撰《先诚公暨端木孺人七秩寿序》中说:“翁讳心,字先诚。君福公之第三子也。……令长兄道尊公早逝,尽以其店事嘱焉。翁因弃举子业,习为医。国手外而经营两店,日夜不惮辛勤,内而调剂,三家长幼皆归和睦,大道生财。罗塘称为长者,有求必应;濑邑号曰仁人。”
3. 安徽桐城
左宰撰《佩璋先生六十寿言》中说:“溧水吴君佩璋……盖吴君生于溧水,而寓居于桐。少事诗书,长精歧黄之学。畜药于室以济人,因是致富不赀。”
濮绍锋撰《文彩公暨德配马孺人传》中说:“姻伯文彩公……精歧黄之业,尤善瘰疬针炙之法,不让华佗。一时全活者不可胜数,而又恬退不伐。一介不取,以故闾里士庶咸钦服之。”
4. 江苏苏州吴中区临湖镇
临湖赵步蟾撰《吴公祥麟先生传》中说:“吴公祥麟先生者金陵望族也,以歧黄术兼陶朱业侨居临湖,累世矣。与余家为继继绳绳交。余少时随待先君子曾得亲先生末光。……先生精医学而不炫医,有求之者辄按理切脉,多方拯治。尝捐药才(材)以济不足,活人无算。”
《宝三先生赞》中说:“吾族宝三先生,漪园公之长子也。……,比长,贸易临湖。罔不勤勤恳恳,以开创自负。”
5. 江苏金坛之薛埠镇
邑庠生周汝翰撰《吴公明德暨德配万孺人传》中说:“吴公明德……,公讳恒文,字明德。……,乃日夜筹划,开张药铺于金坛之薛埠镇。”
三、清光绪年间吴氏刊登修谱广告
清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1894年7月2日),溧水至德堂吴氏,在《申报》连续八日刊登修谱广告,续修家谱。太平天国战争后,溧水地方各姓家谱大多毁于战火,清末民初溧水大姓纷纷续修重修家谱,并在国内大报连续刊登修谱广告,如枣树巷徐氏、柘塘濮氏、叶氏、陶氏等。申报刊载的吴氏修谱广告,是目前发现的溧水最早的修谱广告。广告先后刊于《申报》共8次:即1894年7月1日第十一版、7月2日第八版、7月3日第十版、7月4日第八版、7月5日第十二版、7月6日第八版、7月7日第十二版和7月8日第八版。
广告全文如下:
吴氏修谱
江宁府溧水县北门外至德堂吴,情因我族谱牒修明向有定额,后于咸丰年毛贼蜂起,遗失无存,惟东头吴村仅剩全谱一部,尙可参考。迄今承平已久,我等集祠公议,择于光绪二十年开稿,二十一年开刷,冬月告成,诚恐散处四方不易知觉,是以特赴申报馆,先期报明,俾遐迩周知,庶免漏修之憾。宗支有赖以庆瓜瓞之绵,肃此飞报,惟愿有志承先者,争先回籍踊跃成事,幸甚幸甚。
至德堂山口村、东头村、秧田村、大小坟、吴家边村各房首事公具。
光绪二十年榴月十日
五、光绪年间修谱经费
光绪谱中开列了《丁资捐助账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按丁所收的经费,一部分是族人捐助的经费。这使我们对当年修谱的开支有了直观的了解。现列表如下:
谱中记载收入为295千文,支出为279.86千文。按光绪时的物价, 10文约合人民币2元。以此来算,等于支出55972元。共印12部,每部家谱的制作费用约合人民币4666元。
六、方澍的序
方澍,字刘岳,无为人,光绪甲午举人,官浙江盐大使,著《绣溪草堂诗文词集》。他曾为《吴氏宗谱》作序,转录如下:
纂修吴氏宗谱序
与少伯交有年矣。其先世类以医名于时,至少伯益究心长桑之术。乡人就治者,户外屦常满。不以贫富畛域,不以寒暑辍息也。为人慷慨负意,气义所当,为挥霍泉刀无吝色,坐是境益啬,名益噪,而君益落落,不以丰歉介意。君发扬豪宕,脱略小节,好与州人士之有闻誉者游,士亦乐引重之。坐上济济无虚日。
余数年前城居时,风雨过从,日一见或再见。今侨居新河,潮汐泛涨,一水盈盈,举足动呼卬须,以此踪迹少阔疎,然心神未尝不常相依也。暇日与余言,先世籍溧水,后以业医迁吾须(无为别称濡须),历有年所,邱墓田庐,有安土重迁之感。君以两地异居,恐族姓久而离失,非所以笃爱亲亲,敦睦九族也。因有续修宗谱之议。欲归而就,理未暇也。今年夏,束装旋里门,携谱稿来州付剞劂,氏独任其役,俟其成寄归族人,分别藏之。吁!是孝子慈孙之苦心也,而乃于君得之。
考吴氏祖,始泰伯。自周章受封,以国为氏。吴亦姬宗也。亦阅汉唐,代有名达。至赵宋时,茂成公为溧教授,传子柔胜公。及其次孙泳公度地邑北鄙,爱乌峰之耸秀,濯嵇水之涟漪,移居占籍焉。自是子孙蕃衍,卜居不一。若山口村、小文村、秧田村、东头村、井头村、大吴家边、小吴家边,其较著者也。先是道光二十年,有廷芳公曾任纂修之役,亦详审有条绪,至是吾友少伯继承先绪,编为成书。使亲疎有别,昭穆有分,庶上不负缵绍之志,下不负垂裕之谋也。是为序
光绪二十二年岁在丙申八月吉日
无为州举人方澍拜撰并书。(时读礼新河麒麟山寄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