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宗谱》二十八卷 ,俞济川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插竹亭木刻活字印本。共印57部,其散谱字号按“插竹亭记合族九次重修家”等十一字,每字五号,“乘”字一号。最后加公给“家字壹”号,敦复总祠收。
溧水和凤镇大王埂村现藏一部。《中国家谱总目》收录。
卷一,谱序、家规、凡例、诰命、新安十榜、中山十榜、九修名目、散谱字号、四修状元坊记文、报本堂记、敦本记、乡井志、先茔图考。还有尚书第、石湖道院、插竹亭、状元坊、孝节坊等图。另有祠堂、义庄、祭田、祭品、敦复堂碑记等。卷二至卷四,世次图。卷五至卷二十六,流衍传。卷二十七,艺文录。有插竹亭诗共55首,还有教子诗、庐墓诗、哭母诗等。另有插竹亭说、万松庵记等。还有行状、墓志铭、小传,寿序等。卷二十八,传、赞、寿序等。
据谱载,中山俞氏在宋代景炎三年(1278)首修,明成化十六年(1480)二修,嘉靖六年(1527)三修,万历十三年(1585)四修,康熙六十一年(1722)五修,乾隆十一年(1746)六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七修,道光八年(1828)八修,此为第九次重修。
《俞氏宗谱》修谱间隔时间表
首修与二修相隔202年,四修与五修相隔137年,是因为宋元、明清之间的改朝换代。八修与九修相隔71年,是因为之间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缘故。
李厚发先生在《溧水古今》第十五辑称:插竹亭俞姓,祖居河北省河间县,西晋永嘉之乱时迁居到浙江省新安长田。北宋时,俞洪携孙俞璠迁来溧水山阳乡,在今土山铺定居。北宋天禧三年(1019),俞达中进士,接着俞遵等十人中进士。北宋绍圣三年(1096),溧水知县周邦彦为俞氏撰《插竹亭记》一文,此后即称插竹亭俞氏。明代末期,俞氏后裔俞林从土山铺迁到和凤镇大沟俞村。现在俞氏分布于和凤镇的竹园、俞家、前西瑶和洪蓝街道的傅家边,东屏街道的丰安寺等20多个村庄。
俞氏宗谱内的材料十分丰富,现仅就俞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俞栗何时中状元
俞栗是以上舍赐进士第一,对俞栗中状元的时间有两种说法:
第一,崇宁说。《宋史•俞栗传》称:俞栗,字祗若,崇宁四年(1105)以上舍生赐进士第;宋《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二儒学志:俞栗为崇宁五年(1106)上舍及第;《万历溧水县志》卷一:俞栗,崇宁间以上舍赐进士第一;《顺治溧水县志》卷二科贡表:俞栗,字祇若,崇宁间,以上舍赐进士第一。
第二,熙宁说。《顺治溧水县志》卷八,俞栗《十榜传家记》中称:俞栗,字祇若,以《诗》登熙宁九年(1076)状元;《乾隆溧水县志》卷七,选举表:俞栗,字祇若,熙宁间,以上舍赐进士第一。
《顺治溧水县志》卷六,《俞栗传》后,有《俞氏释褐题名记》。文中称“诸科如良佐、良弼、瑊、珏、仲翁、彻、栗、颐迎,次聃布、次乔,皆俞氏云”。
我将插竹亭俞氏每位进士的资料按年代先后排列如下:
俞达,字良佐,天禧三年 (1019)王整榜进士。
俞遵,字良弼,以《诗》登天圣二年(1024年)宋郊(宋庠)榜进士。
俞瑊字汝佩,又字君玉,以《书》登皇祐元年 (1049)冯京榜进士。
俞珏,字汝璧,状元俞栗之父。以《书》登皇祐元年 (1049)冯京榜进士。
俞仲翁,进士俞逢之父。以《书》登嘉祐二年 (1057) 章衡榜进士。
俞彻字恒若,以《书》登嘉祐八年(1063)许将榜进士。
俞栗,熙宁九年(1076)上舍及第。屡升至述古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俞逢,字颐迎,进士俞仲翁之子。以《诗》登元丰八年(1085)焦滔榜进士。
俞宣,字聃布,以《诗》登绍圣元年(1094)毕渐榜进士。
俞乔,字自升,以《书》登宣和三年(1121)何涣榜进士。
若俞栗在崇宁四年上舍及第的话,他将是俞氏倒数第二位进士,与《俞氏释褐题名记》的排列顺序不合;如俞栗在熙宁九年上舍及第的话,就符合《俞氏释褐题名记》的排列顺序。另外,俞栗是俞珏之子。俞珏是皇祐元年(1049)的进士,如俞栗在崇宁四年(1105)上舍及第的话,父子俩登第时间相差56年,似乎太长了一些。如俞栗在熙宁九年(1076)上舍及第,父子俩登第时间相差27年,似乎接近真实。(在表中,俞仲翁与俞逢父子俩登第时间相差28年,可以作为参照)。所以,我取俞栗在熙宁九年上舍及第之说。这可能也是清乾隆、光绪《溧水县志》取熙宁说的原因。
二,关于《插竹亭记》
插竹亭的故事是这样的:皇祐三年(1051),俞义(行四六,字君美)尝插竹护花,后来护花之竹“掘之得根苞焉。移植先垄,又移于外圃,皆活”。其时俞氏已有俞达、俞遵、俞瑊、俞珏四人中进士,其中俞珏便是俞义之子。到了四十多年之后的绍圣三年(1096),俞氏又有俞仲翁、俞彻、俞栗、俞逢、俞宣五人中进士。于是,俞氏认为俞义插竹成活的故事有祥瑞之兆,决定建插竹亭以作纪念。亭建好之后,请知县周邦彦作《插竹亭记》。周邦彦真不愧是作文高手,他在《插竹亭记》中只字不提俞氏多人中进士之事,笔墨只记异迹,称“有子孙耽学能世其家,其世祀殆未乏也”。在此二十一年之后,溧水状元俞栗于政和七年(1117)六月十三日,在记末题字:“孙男朝请郎充显谟阁待制提举江西太平观,赐紫金鱼袋栗谨题”。
《插竹亭记》共有两种版本:一是本家谱所收的《插竹亭记》,刊于《溧水古今》第四辑。第二种是明《万历溧水县志》本。清代《溧水县志》及清《康熙江宁府志》与此相同。
两个版本之间在文字上有重大的差别:
一是文章的开头,《俞氏宗谱》为“俞君于美舍町疃植花,以断筱扶立之”;而《万历溧水县志》作“俞君美于其舍植花”,指出插竹护花者名叫“俞君美”,即俞义。文中还有“独君美好礼而寿”之句。
《俞氏宗谱》有“町疃”一词,指禽兽践踏的地方,所以才“以断筱扶立之”,前后文相呼应。
综合两种版本,我以为可改为“皇祐三年,俞君美于舍町疃植花”,比较接近于周邦彦的原作。
二是《俞氏宗谱》为:“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而《万历溧水县志》为:“俞氏世宦,富为乡闾之望,居中山俞姓者,莫非其族”。
这就涉及俞氏家族的历史。溧水俞氏,祖居河北省河间县。西晋永嘉之乱时,迁居到浙江省新安(今淳安)长田。北宋时,俞洪携孙俞璠迁来溧水山阳乡,在今土山铺定居。明代末期,俞林从土山铺迁到和凤镇的大沟俞村。现在俞氏族人散居于溧水境内的各地。
俞氏在新安长田的一支于北宋神宗时因俞献可、俞希孟、俞师锡等接连考中了十名进士,被称为“十榜传家”。而溧水一支,从北宋天禧三年(1019),出了第一位进士俞达之后,到周邦彦作记时也相继出了九名进士。所以周邦彦称“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意思。
我认为《俞氏宗谱》更接近于周邦彦的原作,而《万历溧水县志》为了回避浙江长田而专指溧水。所以我将两文进行综合,形成以下文本,可能更接近于周邦彦的原作:
插竹亭记
皇祐三年,俞君美于舍町疃植花,以断筱扶立之。既而花熳筱茂,掘之得根苞焉。移植先垄,又移于外圃,皆活。后数年,大者悉中榱桷。凡根株,惟竹难迁,迁必以良日,并置故土,随所向背,傍设倚据,以防倾萎,犹或不生。而俞氏之筱初离燔燎,斩取其半,侨刺土中,决无可生之理,遂能滋植,盖亦异矣!俞氏世宦,巨室望也,长田其远族,中山其近属,独君美好礼而寿,有子孙耽学能世其家,其世祀殆未乏也。诗不云乎,“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物之坚久晚茂,能阅众朽,莫过如此。而竹能无根而苞,其祥又可知矣。绍圣三年,作插竹亭,余为题其榜,又记其异,冀勉其子孙焉。
钱塘周邦彦书。
三、插竹亭的位置
明万历、清顺治及乾隆《溧水县志》均载:“插竹亭故址在县学东南,今废。”溧水儒学建于唐代,曾多次搬迁,位置共有三处:一、唐代县治东,即今实验小学处。(今城隍庙旧址东侧)二、大东门内,即今溧水宾馆处。三、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的朝元观旧址。清《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九名胜志:“插竹亭故址在小东门外岗脊”。这就告诉我们,“插竹亭故址在县学东南,今废”中的“县学”应是唐宋间的县学,它位于今实验小学处。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插竹亭的故址约在今实验小学的通济街老校址东南面。
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二十:“草庵,在小东门外,旧名插竹亭。乾隆年间陈永康舍基,僧自成改建。今废。”这说明,至迟在明万历年时插竹亭已毁,清代乾隆年间在原址建了草庵。我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溧水工作,当时通济街南侧有个红花书场,书场旁有个小猪行,就在红花书场与小猪行的东侧有座已残破的大瓦房,就在这瓦房的门头上有用砖雕的“竹苞松茂”四字。大致在原金潭眼镜店的位置。我认为,此处房子应与俞氏或插竹亭有一定的关系,或许这正是当年插竹亭的位置。《俞氏宗谱》中有康熙六十年(1721)俞倬撰《重修状元坊记》,最后有各村分长,其中有“小东门外插竹园”。我估计红花书场与小猪行的东侧就应是插竹园的位置,也即是插竹亭的旧址。有人认为,此地并无“岗脊”,其实,民国时期,修建京建公路(即后来所称的宁望公路),将这一段岗脊挖平了,使通济街向东延伸了一段。所以插竹亭的位置也到了今通济街旁。
四、关于状元坊
溧水中大街(即古时大中街)的状元坊是溧水重要的文物古迹。此谱《乡井志》称“宋时敕建状元坊,当大中街巍然而屹立。历经修筑,增阖邑之观瞻,至今无异”。据说它树立于北门内的大中街,历宋而元而明,至正德八年(1513)曾经修葺,振旧如新。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庆二十四年(1819)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俞氏族人出资重修。可惜毁于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日军轰炸。《俞氏宗谱》中有四篇《重修状元坊碑记》,成了研究状元坊的重要文献资料(见本文附录)。
五、插竹亭俞氏的堂号为敦复堂
最近,溧水俞氏曾就本族堂号事提出疑问。经查,清道光十七年(1837)仪凤乡长俞渭川与监生俞斌、乡饮俞廷锦、耆老俞应肇、武生俞济清等复建石湖道院三间,为俞氏大宗祠,历三年完工。道光十九年(1839)俞渭川等请知县刘佳为此作记,刘佳认为“敦本之地而能复先人之业,爰命之曰敦复堂”,而作《敦复堂碑记》。他又称石湖道院为南宋淳祐年间,南阳府判俞君会所建,“始为公游息之所,既而改称宗祠,使子若孙世守之。”(见《俞氏宗谱》卷一)。而元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石湖道院,在溧水州仪凤乡,延祐四年(1317)俞逢西建,始为公游息之所,既而称宗祠,使子若孙世守之”。两个记载虽有不同,但敦复堂作为俞氏宗祠则是无疑的。另外,在插竹亭《俞氏宗谱》卷一“散谱字号”中提到,专门将一套家谱编为“家字壹”号,为“敦复总祠收”,说明俞氏总祠为敦复堂。但俞氏为彰显其家族十榜传家的光荣历史,采用“插竹亭俞氏”的称呼也未尝不可,如本书所收坐月楼《义台张氏家乘》便是。
《俞氏宗谱》卷一有二十九世孙俞清撰《报本堂记》,称 “至文质公迁居丁村,……余先大人与伯惟昭公偕叔惟叙君明公等纠合同志者,择村西爽垲处建立先祠,颜曰报本堂”。说明丁村俞氏另立支祠,堂号为报本堂。魏云龙先生提供了高淳民国二十六年敦伦堂《俞氏宗谱》的照片,可知高淳俞氏的堂号为敦伦堂。
敦复堂碑记
我溧邑固多望族,大沟俞氏以十榜传家其尤著者矣。佳承今天子命而宰于兹土者有年,窃心慕宋俞大学士公插竹遗事,欲访得其亭基,而代远年湮,故老囗无有存者。惟是淳祐间南阳府判俞公君会所建石湖道院,始为公游息之所,既而改称宗祠,使子若孙世守之。逮元季迭遭兵燹,至今仅遗迹存焉。俞子渭川为仪凤乡长,间以公事来署。余见其人耿介不阿,心雅重之。道光丁酉年(十七年,1837),与其同事监生俞斌、乡饮俞廷锦、耆老俞应肇、武生俞济清等鸠合族人、慨然有志兴复,仿石湖道院旧制构屋三进,为俞氏大宗祠。三年以来厥功告竣,因问名于余。余以为敦本之地而能复先人之业,爰命之曰敦复堂。噫!后之继继绳绳,登斯堂者,尚其为木本水源,而永承于勿替哉!
钦加直隶州衔江苏江宁府溧水县知县须江眉士刘佳撰
督造:渭川、斌、廷锦、应肇、济清。
赞造:士琳、士观等。
各村任事:长房应扶等,汶上守高、四房守荣等,山北士坤等,五房天运等,竹园士起等,甘家园士旺、东山头应绶、丁村天衢等,傅家边大景等,前西窑存赐等,后西窑天俊等,庵后东存强等,庵后西守炎、金家山应全、西沈士璠、乔栖天衢等,黄梗茂生等,大路西守刚、在城殿安、高家边成琛等,后栾墅天嘉、俞壒天珍。
大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仲春月清明前五日,合族公立。
六、关于大沟俞
大沟圩村是俞氏聚居处,它的原名是“大沟俞村”或“大沟俞”。据《俞氏宗谱》中的《俞氏中山山阳迁派通考》,俞氏是十三世“林公,焯公之长子栗公之孙,始迁大沟”。而《乡井志》称:“大沟村,其居平洋,其产半山半圩,其俗诗书耕种,亦有服贾经商、运筹货殖者,间有执一技以适四方者。滨石臼湖,而土山挺峙,此山水形胜也。”大沟村主要有两姓,后分为两村。一为大沟俞村,一为大沟孙村。大沟俞村习称“大沟俞”,后来人们把它误读成“大沟圩”,所以才有了大沟圩大队、大沟圩村等名称。
七、俞氏也有人因齐泰事而受到牵连
《俞氏中山山阳迁派通考》称,“十九世俞正四,晋之次子,文友公之孙。因齐泰事,由庵后迁宣州汪家圩。至孙善公,居詹公圩”。至于他为什么受到齐泰的牵连,没有说明。现在我们已在许多部家谱中发现了有关因齐泰事而受到牵连的记载,补充了溧水地方志记载之不足。
附录
重修状元坊碑记
公讳栗,字祇若,宋崇宁四年由上舍赐进士第一人。官历兵部尚书,屡加显谟阁述古殿直学士。先是敕建状元坊,树立北门内大中街,历宋而元而明,至正德八年曾经修葺,振旧如新,更阅百数十年,依然无恙。迩年以来遭无知暗毁,倐去椽瓦,倐失斗柱。坊邻绅矜陈蔚宗、章汉文、章台纬、陈次曦诸先生目睹此坊系状元公遗迹,閤邑所瞻,有关风水,且倾倚中街,不利往来行人,倡议捐资聊为整顿,长传状元里名。倬闻其说,走县敬谢曰:此坊乃是先祖旧业也,因乡居囗远,子孙无一克肖者,致遭毁折,若更累及公费,不惟后裔愧死地下,而状元公阴灵抑且是怨是恫矣。归即率族侄䕫、侄遇洙等暨各村户分长,集宗祠内申说其事。吾俞氏昔有十榜传家、状元及第声誉,名次官职载在邑志,班班可考,及今不修此坊,必致祖迹尽废,孰无仁人孝子之思?坊邻尚为怜恤,属在本支,忍令湮没已乎?因轮派众擎,纠工饬材,于闰六月二十九日起,至九月中告竣。体制虽不能如昔日之华丽精工,或仍旧,或易新,前以不坠先人遗业,后以鼓舞子孙法守,而閤邑亦藉以为砥柱焉。虽然,坊固成矣,非由章、陈诸先生赞助之力,亦不至此。是为序。
计开
总理 遇、洙等
分理 灏等
各村分长 大沟村、竹园、门首、甘家园、稜塘下、东山头、坟上、庵后山东、前西瑶、后西瑶、山西、金家山、西沈、丁村、郑村、水阳垛上、乔栖、黄梗、傅家边、在城北门、丰安寺、大路上、大西门、西乡杨店、寻仙门杨陈堡、小东门外插竹园、水阳姚家渡。(姓名略)
康熙六十年岁在辛丑季秋月榖旦,裔孙倬敬撰
再修状元坊碑记
从来坊表之建,所以昭德业、阐幽潜、激扬风化、垂示后人也。考县志,宋时邑人登上第者二人。今惟大中坊(街)俞状元坊巍然尚存,第乌头棹楔岁久陊剥。其裔孙诸生俞晚成等合族人捐资修建,诹吉来告。本县莅任此土,慕乡贤之余泽,嘉俞氏囗囗能囗闻前人以张大其祖之名。诗不云乎,“君子有榖诒孙子”,爰允所请,饬匠氏速行蒇工,俾邑之人咸有所励焉。是为记。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溧水县事钱塘凌世御撰
总理生员 晚成等
分理 型四等
各村任事:大沟,汶上,山北,甘家园,东山,门前,丁村,水阳垛上,庵后东,庵后西,前西瑶,后西瑶,金家山,高阳三村,郑村,乔栖,黄梗,傅家边,西沈,在城,丰安寺,大路上。
状元坊禁示附鎸碑后
特授溧水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凌,为叩赏示禁,以免损坏事。据生员俞晚成、俞振、俞景舒、俞世春、俞型四、俞天定、俞怀德等具禀前事。禀称:切生民等北门内俞状元坊乌头棹楔,蒙恩泽及生祖谕令,生民等整理重修。生民等遵谕重修,今工成告竣,恐无知辈或系牲伤柱,或在彼做卖烧饼烟薰,并钉侵损,均未可定。为此,伏叩电鉴恩赏示禁,以免损坏。等情到县,据此,合亟出示严禁。为此示谕该处地保居民人等知悉,嗣后毋许系牲伤柱,并做烧饼烟薰,以及钉损等处。故敢违抗,许该地保扭禀本县,以凭究处赔修,毋违。特示。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示
三修状元坊词稿
为吁恩准修殁存均感事。切北门内大中街俞状元坊一座,系生等远祖祗若公褐释于崇熙之始,宦显于绍兴之间,邑乘既列其行,乡贤聿隆其祀,丰坊耸峙,荣遇屡朝,棹楔森传,时经数代。爰于乾隆三十九年,裔孙俞晚成等请于前宪凌公,准其修葺有年。金批历历,荷褒先泽之光昭;大示煌煌,更禁居民之侵损,迄今已阅四纪,第世远年湮,被风雨腐朽,更遭屠肆侵凌,钉侵烟薰,渐将黟剥。若非及时苴补,恐复倾颓。顾以地介通衢,旁多列肆,不行申请,未敢辄专。恭维宪天大老爷浙右名公蓬莱仙吏下车游圣域,首崇至圣之宫,问事及贤坟,式廓先贤之庙,仁能育物,泽并及乎孩孺;义以正民,惠直周于道路。生等痛念前型将坠,忻逢福曜高升,敢敬陈其颠未,是所望于矜全,伏愿赏准重修,饬知坊铺,俾各加以保护,庶无患于侵凌。从此丹青飞处,尽沐重恩;黝垩施来,咸感盛德。不特推恩锡类,生等得伸仰慕之私;抑且救弊扶倾,远祖共被帡幪之福。赏示永禁殁存,均感上禀。
状元坊永禁告示附后
特授江苏江宁府溧水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七次记大功廿次即升分府赵钺,为吁恩准修赏示永禁事。据俞士邦、俞渭川、俞其清、泉、汝、谐、芳年、应照、天聚禀称:北门内大中街俞状元坊,于乾隆三十九年裔孙俞晚成等禀,蒙凌前宪准其修葺,第世远年湮,风雨腐朽,更遭屠肆钉侵烟薰,渐将黟剥,若非及时苴补,恐复倾颓。地介通衢,旁多列肆,不行申请,未敢辄专。生等痛念前型将坠,敢敬陈其颠未,是所望于矜全,伏叩准修,赏示永禁等情到县。据此,批示准修,合行永禁。为此示,仰该处地坊铺居民人等知悉,嗣后毋许在于坊下作践、系牲伤柱,并做卖烧饼烟薰,以及订钉损坏。如敢故违,许该地保扭禀本县,以凭究处,着令赔修。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十八日示
总理名目(下略)
各村任事(名字略)
大沟村、甘家园、东山、门首、竹园、丁村、庵后东、前西瑶、后西瑶、西沈、金家山、高家边(句容)、俞瓂(句容)、后栾墅(上元)、傅家边、乔栖、黄埂、丰安(庵)寺。
四修状元坊记
尝读《宋史》,至祗若公传,见其政治之卓茂,武功之赫濯,不禁再三雒诵而慨慕者久之。丁酉秋,济川应试白门,适同族诸公倡修宗谱,因思吾俞氏昔有十榜联芳、状元及第之称。而斯坊之建始于宋崇宁初年,历宋而元而明,阅数百余载,屡经修葺,整旧如新,洵属一时之佳话,阖邑之大观也。迨及国朝,一修于康熙六十年,再修于乾隆三十九年,三修于嘉庆二十四年。凡三修建,而丹青之辉焕,黝垩之涂施,独巍然表著者,苟非状元公灵爽式凭,安得若斯之久且远耶?洎乎红巾(原文如此)扰乱,复遭毁折,族兄炳文复邀济川暨汝霖、守涌、应清、元兴等创议捐修,请于邑宰傅公,得请后,鸠工庀材,于光绪七年秋月日选匠兴修,至十二月日始行蒇事。虽杰构之重新有逊于曩昔,而规模之将坠再振于今兹,庶使先人之泽绪于以常,后世之缵承于以勿替。而阐发潜幽,激扬风化,即后之过斯坊者亦将景仰乡贤,咸有所观感焉尔。是为记。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榖旦
三十四世孙句容县学廩膳生济川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