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段文章,从右臣开始解读:
臣从十二岁的那年,离开家乡向西(大唐)漂流,在登上小船之时,父亲告诫我说:如果在外面十年时间还没取得功名,就不要在外面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也不对人家说我有你这么一个儿子。
所以我不敢偷懒,勤奋学习,遵循教导,不敢忘记。
我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也希望能培养出自己远大理想,同样的事,人家做百次就可,我却要做千次的磨练。
我在大唐观察学习了六年,终于考上了金榜的最后一名。
此时的我,读读诗,看看名著,自己或者写賦或者写诗,总共也写满了几小箱子。
那些我精心写出来的东西以为是个宝,等再回看,全是废物。
不久,我在东都(洛阳)流浪,靠笔谋生。
这段时间,写下賦五篇,诗一百首,杂诗賦三十首,总共汇聚成三大本。
再后来我被分配到宣州溧水县当县尉,工资高工作比较清闲,一天到晚吃饱了没事做,利用这段时间我又开始学习,真不愿意浪费一寸光阴。
我自己写的还有工作上的一些文章,收集成了五卷书,常常感叹大山的形成是靠一点一点的土堆积起来,于是把这五卷书标上了一个名字叫“覆篑”。
我所工作的地方有座山叫“中山”,于是把中山两字写在书的名字前面(中山覆篑)。
我那小官做到年限的时候,我又在淮南找到工作。
承蒙高侍中(高骈官名)厚爱,专门委任我写写画画(秘书),军中的车马粮草我都是竭尽全力去办理。
在这四年时间我写下了一万多的文章,然后拣好的留下,淘汰了很多,大概只留下一、二吧。
这些文章像沙漠涛金,至少也是无害的东西,所以把它们压缩一下就叫《桂苑笔耕》,总共二十卷。
臣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做些幕后工作,喝点粥糊口,却是不断写作。
用句王韶之的话来说“前事可凭”,往事不争,也不需要我再讲了。
虽然这次我请求要走了,但我也是对过去的一些错误感觉到很惭愧。
这些年来,我一个人自己劳动自己收获,费尽了心思,自以为取得了一些小成绩,我很珍惜(主要是指写书),我把我所说的话表达给圣上,希望圣上明察。
其他的诗、賦、表、状等总共二十八卷,一起随这份文本奉进圣上。
通读全文,其辞职文描写出了崔致远在大唐有幸又多坎的命运,以及崔致远对学习一种孜孜不倦的坚韧追求,自律自强的性格对主人忠诚勤奋谦卑的态度。
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著书中,所以韩国人恭敬为:书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