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区内首例RFR指导下冠脉介入术,开启精准介入治疗“心”时代
近日,溧水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采用RFR(静息全周期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诊断新技术,为一名冠心病先天性右冠缺如患者提供精准冠脉介入治疗。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填补了我院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查和精准介入治疗方面的空白。 心内科副主任鞠成伟、史荣辉和主任医师漆军华在为一老年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发现患者右冠状动脉缺如,巨大回旋支,前降支中度狭窄80%,按照传统治疗观念,可能需要植入支架以改善心肌缺血。但患者先天仅有两支主要冠状动脉,是否介入治疗至关重要。为进一步精准制定治疗策略,心血管团队决定行RFR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 RFR(Resting Full-Cycle Ratio)是在静息状态下全心动周期(收缩期+舒张期)的Pd/Pa(最小值)。RFR测定不需要使用最大充血药物,操作简单,测定精准,在数分钟即可完成,对于部分ATP/腺苷不耐受的患者,依然可以获得精准的功能学检查数据,为临床精准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征得家属同意后,心内科团队对患者前降支行静息全周期冠脉血流储备检査,这也是我院开展的第一例应用RFR指导下进行冠脉介入术,测得患者RFR值为0.97,结果显示狭窄并未对血管远端供血造成影响,依据临床指南参考判断,无需植入支架手术治疗,予患者药物保守治疗。 据心内科主任陈立娟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视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也是植入支架的主要依据。然而随着对冠心病的深入认识,冠状动脉造影二维成像的局限性越发凸显。研究发现,冠脉狭窄即使大于70%,也可因病变稳定而不会诱发缺血。如何识别真正导致心肌缺血并可从支架置入中获益的冠脉病变,成了冠心病治疗的难点和热点。因此,冠脉功能学评估工具RFR和FFR等应运而生,并被国外和国内的大中心广泛接受。RFR检查无需使用最大充血药物,更简便安全,避免了患者不适,手术时间更短,效率更高。通过RFR指导PCI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医疗费用,同时精准评估对护理也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院与中大医院进行深入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心内科在主任陈立娟的带领下,创新氛围浓厚,积极开展新技术。心内科所有医护人员都秉持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的态度,在严谨中创新,在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道路上默默前行。此次手术中对RFR冠状造影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我区创下成功首例,也标志着溧水区人民医院在冠脉介入治疗精准评估方面迈上新的台阶,开启了冠心病精准介入治疗“心”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