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曾氏六十九派《毓》字辈迁徙溧水丰庆乡 访问的第二天,吴建溧先生撰文采访文章:鲁国堂《益阳曾氏八房二修通谱》,在114网上发布。由于曾氏宗谱文史内容及世系派别实在过于纷繁复杂,一时仅能窥见其万一,为了理清溧水曾氏世系和曾氏迁溧的原因,一定须静心研读曾氏宗谱。研究曾氏宗谱的任务,由我自告奋勇的承揽下来,我虽涉足文史不久,但我对文史有浓厚的兴趣。我通过研读二个版本的曾氏宗谱,和查找相关资料,首先否定了溧水东屏曾氏家族中流传的“因曾国藩而移民的传说故事”。 根据曾氏宗谱上相关曾氏七兄弟生平记录,认定溧水曾氏的迁徙与曾国藩没有任何关联,当年《毓》字派七兄弟迁徙溧水,迁徙情况如下: 长房毓禾于1964年已经59岁,身体不好,夫人已经去世15年,迁徙溧水小方边后于1866年六月廿八日去世,他的身体不允许为传说中奔走南京寻求七房及曾国藩的援助。毓禾一家仿佛没有房子和田地,在毓禾去世后其子孙辈由小方边村迁居山口华家村定居至今。 二房毓清留守益阳老家,没有迁徙来溧水,其后若干年,其大儿子传诂后来从益阳参加清蓝旗军,因在军中获五品军功,定居常州武进,并不是管理长江的水官,传诂且比“毓”字辈晚一辈。传诂生于1851年八月初九,大家庭迁徙时他15岁,获五品军功也应在1880年以后,与传说相差了15年的时间,传诂与曾国藩更扯不上关系,其传诂后人至今仍定居常州武进。 三房毓荣迁徙溧水小方边后,又移居附近的赵家村,其孙子纪鳌后来又迁往安徽郎溪县十字镇大山脚行政村曾家湾村。其后人至今定居安徽郎溪县。 四房毓宝,似乎没有随兄弟们迁徙溧水,直接由益阳迁徙安徽宁国府居住。为何原因迁徙宁国,是由益阳迁宁国?还是由溧水迁宁国?因为没有记载,也是一个迷,如果他有军功及官职,家谱中应有记录。 五房毓昌,迁徙溧水小方边后,其夫人雷氏于1866年六月十八日去世,年仅40岁的毓昌没有再娶,父子相依,他的后人同六房毓俊的后人共同世居小方边村,五房毓昌以耕种农田为生计,养育儿子传读,并且给儿子提供了很好的教育。 六房毓俊,是曾氏家族的中心,由于他在清蓝旗军中的官职快速升迁,到1864年官至总兵,作者认为由于六房毓俊的原因,才有了曾氏大家族迁徙溧水,与曾国藩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下文中将重点讲述六房毓俊。 七房毓敦也是有文化的,没有从军,随兄迁徙溧水后,以耕种农田为生计,养活:传诺、传许、传语、传谋、传诏、传诵共六个儿子,一大家生活比较艰辛,更不是传说中的曾国藩办公室主任。 七房兄弟中其中二房留守益阳,四房迁徙安徽宁国,六房离开益阳在外当官,落户溧水丰庆乡,其余四房兄弟迁徙溧水丰庆乡。与传说“七弟当时在曾国藩军队中就职,职务是曾国藩湘军办公厅主任。七兄弟中三人有文化的,有的去长江做管理航运的官,有的安排去地方做官。七兄弟中四人没有文化,在溧水境内买田买地安置。”曾氏宗谱均无相关记载。 从《武城曾氏通谱》益阳怀琛公十房第三房应富支普二0二二年版了解到,曾氏迁居溧水是由第六十九世《毓》字派,比曾国藩的《传》字派长一辈派。曾氏第六十九世《毓》派七兄弟,长兄毓禾与其六位弟弟是同父异母,长兄毓禾比七弟毓敦年龄大了29岁。其中六弟毓俊从军于清朝绿营军队,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任清军湖北统领肖保外委(低级武官,正九品至正八品),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任清军曾保都司(中级军官,正四品),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任清军曾保参将(正三品),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任清军兵部曾保副将(从二品),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任尚书曾保总兵衔(正二品),帷幄建熏,旅常著绩。其中:“曾保”可能是清朝绿营大官。清朝绿营中的军阶由高到低: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百总。根据六弟毓俊历年所授各种军官衔,清朝绿营军队才有这些官名,而湘军中根本没有六弟毓俊历年所授各种军官衔名,说明六弟毓俊是在清军首领曾保军中,由外委升迁官至总兵。 在百度上没有查到兵部尚书曾保,有文章说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兵部尚书更成为了一个荣誉性职务,多时达十几位尚书,掌管一方或二省兵权者都可称为兵部尚书,曾保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毓俊生于1829年,直至1857年,29岁的毓俊,被清军将领肖保提拨,在肖保军中当外委(低级武官,相当于连长)。1858年,30岁的毓俊,被清军兵部高级将领曾保看中,被提拔为他的都司、参将、副将。1864年,曾保升任清军兵部尚书,随后他提拨37岁的毓俊,就升任清军兵部总兵衔,总兵大概相当于现在军中的军长。 作者推测:1863年盘踞溧水县城整三年的太平军被湘军镇压后,清朝绿营军队跟进或接管溧水或驻军溧水,作为清军兵部曾保副将的六房毓俊率部来到溧水,或代表清军兵部驻军溧水和临时接管溧水。1863年六房毓俊娶了刚18岁陈氏为第二房妻子,作者推测应该是在驻军溧水期间娶了溧水姑娘为第二房妻子。 1864年太平天国在南京的老巢被湘军推翻和镇压时,六房毓俊又同年升任总兵,作者推测六房毓俊又代表清王朝驻军南京城,总管南京一带的防务。 作者推测:驻军溧水期间,毓俊看到整个溧水人烟稀少,也在考虑以后告老的退路,六房毓俊便写信回益阳,动员五位哥哥及七弟由益阳来溧水。由六房毓俊在溧水原丰庆乡小方边购置田产,计划将迁溧水的兄弟们安置在丰庆乡小方边村。经过兄弟们商量,由二房毓清一家留守益阳,还有六房毓俊原配夫人及二个儿子也留守益阳,作者推测曾氏兄弟于1865年迁徙溧水,小方边村是全家老少20多人最初落脚的地方。曾氏是客民迁徙定居溧水最早的一批客民,也可能是曾氏兄弟带动了湖南益阳一带的移民,此后几十年间源源不断的移民到的溧水。 所谓由曾国藩亲自安排溧水曾氏迁徙南京,然后给官做给田种,其实是一种传说。况且六房毓俊是在清朝兵部尚书曾保帐下一路升迁,六房毓俊与曾国藩及其几位兄弟没有任何交接关系。曾氏家族迁徙溧水,完全是由六房毓俊策划和动员,其后大家庭才迁徙来溧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