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在如今竹器制作日渐式微的背景下,仍有一些民间匠人,他们与竹为友,用手中的蔑刀践行着匠心,在巧手翻飞中传承这门民间技艺。
张绍历是开发区人,今年71岁。从13岁开始,他便跟随父亲学习篾匠手艺。“编竹篮一般需要5根小竹子,竹子砍回来要削成41根篾,然后再起底……”说起这门老手艺,张绍历一下打开了话闸子,他告诉记者,好的篾匠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砍、剖、削、刮、编、收口等基本功夫,同一主题制作,一根竹子在不同人手里,也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今,人们携带物品,习惯用塑料的方便袋、带滑轮的行李箱,但张绍历编制的篾器,凭借着精巧漂亮、经久耐用,仍然受到市场欢迎。每年,都有外地客户上门订货。“我靠这个手艺吃饭,生活越来越好。我要把手艺传给我儿子,一代代传下去。”张绍历说。
和张绍历一样,石湫街道桑园蒲村的冯兴常也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篾匠,从事篾匠手艺已经61年。在他家中,日常生活常用的竹篮、竹篓、箩筐等篾器随处可见。
溧水民间龙灯十分普遍,共有传统龙灯30余条,主要分布在石臼湖沿岸的和凤、孔镇、渔歌、石湫、明觉一带,其中又以石湫最为突出。石湫街道共有龙灯21条,其中桑园蒲一个村就有4条。近年来,冯兴常将目光从篾器制作转向当地龙灯的维护,在他看来,只要有竹子参与的制作,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逢年过节,冯兴常还经常免费为村民做动物花灯,造型各异,栩栩如生。遇到好学的后辈请教,冯兴常也是倾囊相授。“我年纪大了,希望篾匠这一民间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冯兴常说。
融媒体记者 向玉月 茆兴宇
1、如本文中文字或图片侵犯了贵方的版权或名誉权,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在核实后,会及时删除。
2、本文由网友自行发布,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纠纷、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本文地址: https://ls114.cn/thread-591850-1-1.html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Powered by Discuz! X3.5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 法律顾问: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