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3276|回复: 11

清代溧水究竟出了几名进士 (作者 傅章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1 20: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2-10-11 21:15 编辑

转发说明:此文为傅章伟先生最新力作,原文首发刊载于《秦淮源》2022年第4期“中山史话”专栏中。现经作者本人同意,分享到本网站《中山文史》版块,欢迎各位文史爱好者及网友研读。谢谢!
                                                        转发者:健康快乐 2022年10月11日

微信图片_20221011210809.jpg 右一为作者傅章伟先生。

微信图片_20221011210822.jpg

微信图片_20221011210829.jpg



清代溧水究竟出了几名进士
                                                

       一、清代溧水科举考试的成绩有多差
    据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统计:清朝自顺治二年(1645)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260年间共举行过112次殿试,产生了112名状元,全国总共录取进士26815名。
    江苏省地跨长江南北,是清代科举考试成绩最辉煌的省份,而最厉害的是苏南四府,即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江宁府,是夺金摘银的大户,共出了43名状元,考取1992名进士。钟灵毓秀,江南的锦绣山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
       溧水县地属江南,在清代的科举考试中成绩如何,能否与江南诸县比肩,同样也出类拔萃呢?溧水是江宁府的辖县,我们先看所在的江宁府的情况如何。
    苏南四府,科考成绩并不均衡,其中苏州最为世人瞩目,有29科的状元都出在苏州,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状元是苏州人;常州府状元7人;镇江府状元4人;江宁府状元3人,在四府中江宁府状元数最少。各府考取的进士数量差距也很大,列表如下:

苏南四府
苏州府10县
(含太仓)
常州府8县,
江宁府8县,
镇江府3县,
进士数
725
645
311
211
    从绝对数上看,镇江府进士最少,但是镇江府地域小,辖县少,仅领三县,而三个县就出了211名进士,平均每县达70多人,表现不俗。相比之下又是江宁府最差,领县和常州府相同,总数仅是人家的一小半。江宁府各县平均数又是最低,40人不到,其他三府县均都在70人以上。江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江苏首府,考试成绩排名处在这样的位置,实在有点尴尬。
       再看江宁府所辖八县进士分布情况,溧水在江宁府、乃至苏南地区所处的位置便清楚了然。

上元县
江宁县
句容县
溧水县
溧阳县
高淳县
江浦县
六合县
99
86
14
5
75
11
7
14
    江宁府的八县中,上元、江宁、溧阳三县历来考试成绩优秀,即使放在苏州府、常州府也算是佼佼者。而差就差在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等五县。五县有多差?五个县进士数加在一起也只有51名,还抵不上人家一个县,仅是苏州吴县(203人)、常州武进县(208人)的四分之一;更不要说杭州钱塘县(339人)、仁和县(379人),那只能是他们的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还不到。
    而在江宁府最差的五县中,溧水又为差中之最,苏南四府二十九县中,溧水县倒数第一。有清一代,溧水只有5人中式成为进士,更不要说探花、榜眼、状元,连一个翰林也没有。和先进发达的县相比,溧水清代科举考试成绩之差,不是几人、几十人的差距,而是几倍、几十倍的差距。进士寥寥,正表明教育的落后、文化的落后,而溧水的文化教育竟然落后到如此地步,真正匪夷所思!(以上数据,均摘自范金民先生《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一文)

       二、 溧水清代究竟有几名进士
    有人不相信范教授统计的溧水清代进士仅5人的数字,认为《光绪溧水县志》记载的是15人。那么溧水清代究竟出了多少进士呢?
    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的《光绪溧水县志》卷九为《选举志》,其《科目表》登录了溧水科举考试的中式名单,明朝之前多有遗漏,而清代自顺治二年乙酉(1645)至光绪五年己卯(1893),科考名录是完整详备的,记载溧水清代进士确实是15人,中式情况如下:
1、 李蔚,顺治乙酉举人,丁亥吕宫榜进士。
2、 李同亨,顺治甲午举人,戊戌孙承恩榜进士,宜兴县籍。
3、 汤聘,顺治丁酉举人,辛丑马世骏榜进士,江宁县籍。
4、 谢文运,康熙癸卯举人,丁未缪彤榜进士。
5、 邰衡,康熙庚午举人,癸未王式丹榜进士。
6、 王元衡,康熙丙午顺天举人,己丑赵雄诏榜进士,上元县籍。
7、 黄绍琦,康熙己卯举人,戊戌汪应铨榜进士。河南鹿邑县籍。
8、 李英,乾隆甲子举人,乙丑钱维城榜进士。宜兴县籍。
9、 叶继雯,乾隆戊申举人,庚戌石韫玉榜进士,湖北汉阳县籍。
10、濮瑗,道光辛巳恩科举人,丙戌朱昌颐榜进士。
11、叶名琛,道光辛卯顺天举人,乙未刘绎榜进士,汉阳县籍。
12、卞宝璋,咸丰己未,借浙闱乡试举人,同治癸亥恩科翁曾源榜进士。
13、濮文暹,咸丰己未顺天恩科举人,同治乙丑崇绮榜进士。
14、濮文昶,咸丰己未顺天恩科举人,同治乙丑崇绮榜进士。
15、杨际春,同治丁卯举人,戊辰洪钧榜进士,高邮州籍。
    在这份溧水进士15人的名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8人注明为其他县籍。虽然这8位进士祖上都是溧水人,但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们已多年生活在异地他乡,并入了当地户籍,而不再是溧水籍。
    以叶继雯为例,叶家自明代起,世居溧水柘塘塔山渡叶家村。清康熙年间,叶继雯的祖父叶文机行医至湖北汉阳,因医术精湛,大获赞誉,便在汉口开设叶开泰药铺,由此定居汉阳县。叶继雯乡试、会试时,登记的户籍已不是江苏省溧水县,而是湖北省汉阳县;当然,他的孙子叶名琛也是汉阳县考生,所以叶氏祖孙都不能算是溧水县籍进士。显而易见,李同亨是宜兴县籍进士,汤聘是江宁县籍进士,王元衡是上元县籍进士,黄绍琦是河南省鹿邑县籍进士,李英是宜兴县籍进士,杨际春是高邮县籍进士,这8人都不能算溧水县的进士。
    如此说来,清代溧水应该是7名进士了?但还不是。《光绪溧水县志》关于卞宝璋的记载不够准确。卞宝璋是溧水陈卞村人,父亲在浙江经商,太平天国战乱时,举家避难到浙江平湖县,便以商籍参加浙江乡试。落榜后,又以安徽繁昌籍纳监,考中咸丰己未科举人。同治二年,参加癸亥恩科会试中式,若再经殿试,顺理成章就是进士了。偏偏在这时,一批安徽人在北京起哄闹事,说他冒籍,阻拦他去参加殿试。由于殿试受阻,非常遗憾,卞宝璋未能成为天子门生。“竹坪讳宝璋,江苏之溧水人。其家九世同居,号素封,尊翁勉旃以儒业行商于浙,携家避粤寇难,寄居平湖。命竹坪以商籍试于浙,不遇。因以商于皖之繁昌也,又以繁昌籍纳监,赴咸丰己未科乡试,中式;旋中同治癸亥恩科会试。皖人咸以冒籍哗阻于都,未殿而归浙”(光裕堂《卞氏家濮·卞贡士宝璋公传》)。卞宝璋“未殿而归”,只是贡士,所以不能算进士。即使没有人阻挠,卞宝璋参加了殿试,也不能算是溧水进士,因为他已冒安徽繁昌籍。
       有人会问,濮文暹、濮文昶兄弟俩不在江南贡院而在顺天府参加乡试,并且和卞宝璋一样,也是纳监入场的,他们能算溧水进士吗?濮文暹原名濮文照,其父濮瑗在四川做官,他出生在四川,也一直随父母生活在四川。十九岁时,回到原籍溧水考中秀才,按户籍规定,他只能在南京参加乡试。因太平天国战乱,无法返乡,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把原名改了,花钱成为国子监生(即纳监),以监生的身份参加顺天乡试。“本以儒学教谕应北试,时原籍陷贼,例须取文结而不得也。遂改今名,纳监入场而中式。原名文照”(濮文暹《见在龛集》卷十二)。卞宝璋是“改籍”纳监,濮文暹是“改名”纳监,一个把溧水的卞宝璋改成繁昌的卞宝璋,一个把溧水的濮文照改成溧水的濮文暹。濮文暹理所当然算是溧水县籍进士,直到晚年他仍自称“溧水崇贤乡老叟”(见濮文暹《江苏上元县曹村重修宗祠、族谱序》)。濮文暹是溧水籍,他的胞弟濮文昶也理所当然是溧水籍,这是毫无疑问的。
        1581=6,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这样算来,溧水籍的进士有6人:李蔚、谢文运、邰衡、濮瑗、濮文暹、濮文昶,但这与范金民教授统计的数字仍有出入。我相信范金民先生是治学严谨的教授,他说溧水清代进士5人,不会弄错。那么6人中必定还有1人不属溧水籍,该又是谁呢?濮氏父子三人都是溧水籍,这不用怀疑;但又没有任何材料能证明李蔚、谢文运、邰衡三人,其中任何一位不是溧水籍。
        6 11日,与吴大林先生一道去柘塘看《谢氏宗谱》,路上谈及此事,吴先生对我说,李蔚是江宁籍,我问他依据,他说最近有网友发给他《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三代履历便览》,里面有李蔚是江宁籍的记载,并随即将文件转发给我,我终于找到了苦苦追寻的答案。在此对吴先生表示感谢。
    据《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三代履历便览》记载,顺治四年(1647)江南省(后分为江苏、安徽)共录取进士二百二十七人,其中江宁府十一人:“李蔚,曾祖双七;祖铎,乡饮大宾;父应科,太学生。钟山。   《易》四房。壬子年正月二十一日生,江宁籍溧水县人。乙酉,二十九名;会试,二百四十五名;三甲九名,兵部观政,庚寅授行人。”对李蔚的信息,可做这样的解读:其曾祖父,李双七;祖父,李铎,乡饮大宾;父亲,李应科,太学生。李蔚,字钟山,壬子年(1612)正月二十一日出生,江宁籍溧水县人。《易》经考生,试卷分在第四房批阅。乙酉年(1645)考中举人,乡试排名为第二十九;礼部会试排名为第二百四十五;殿试排名在三甲第九名,赐同进士出身。及第后,先在兵部观政,庚寅年(1650)改授大行人。”
    李蔚是“江宁籍溧水县人”,清代溧水县籍进士只有5名,即谢文运、邰衡及濮氏父子三人。

       三、溧水历代科举情况介绍
       溧水是千年古邑,文化底蕴并不薄,溧水也曾有过教育的辉煌、文化的璀璨;也曾是科第兴盛,捷报频传,俊彦联袂。
   《溧水县志·科贡表》注明“隋唐无考”,我们无法了解隋唐时溧水科举的具体情况,只知道溧水柘塘人刘太真、刘太冲兄弟在唐朝天宝年间接连考中进士,“太真元昆前已甲科,太冲间岁翩其连举”(萧颖士《送刘太冲序》),刘太真官至礼部侍郎,掌贡举,新旧《唐书》有传,宰相裴度为他作墓志铭。
       宋代是溧水文教的鼎盛时期,溧水出了两名状元,仅俞氏一家就出了十名进士,俞栗为此作《十榜传家记》;吴柔胜父子三人进士,吴潜是状元,官至宰相。南宋《景定建康志》说到溧水风俗是这样评价的:“畏法奉公,各守其分。安业重迁,尤好文学。承平时儒风蔼然,为五邑冠。”并且在《儒学志》中极力称赞溧水的教育,“溧水文风最盛,贡举为多,固山川奇秀之所钟,也守令作成之所致。”景定二年(1261)十月,溧水教思亭建成,而正好逢上秋闱发榜,建康府所辖五县(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共考中十三人,而溧水独占八人,周应合在《教思亭记》中说:“府统五县,登名大府者合十有三,是岁溧水居其八,六经皆推首选。”
    宋代溧水究竟有多少进士,准确的数字不知道。《光绪溧水县志·科目表》根据《宋史》及俞栗《十榜传家记》登录了23人,由于前代史料的缺失,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肯定是有遗漏的。两宋三百多年间,莅任溧水的县令应该有百名左右,但《光绪溧水县志·秩官表》中仅登录了21位的名字,有近五分之四的溧水县令都无从获知名姓;宋代溧水进士名单不全,这也是不难推断的。
       直到明朝初年,溧水仍是人文渊薮。身居要职、蜚声朝野的达官显宦很多来自溧水,端木复初、魏泽是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齐泰是建文朝的兵部尚书,端木孝文、孝思兄弟供职在翰林院。明初的科举考试,溧水势头强劲,洪武十七年,齐泰乡试第一名,次年成进士。建文元年,应天府乡试,溧水有六人上榜,“岁己卯(即建文元年,1399)举于乡者邑有六人,(姚)崇文作诗以纪其盛,有‘麟洲一举六鳌连’之句”(《顺治溧水县志·姚崇文传》)。
    然而,接下来的“靖难之役”,朱棣首诛齐、黄,齐泰被杀,家产籍没,溧水籍官宦广受株连,直到万历年间,还有几十户充军在外,溧水人读书人的信心倍受打击,而绝意仕途。“永乐时,齐尚书用衡命死,祸连百家,乡人惩难,绝意仕进”(《顺治高淳县志·风俗》)。一时间,溧水科场寥落,人才星稀。
    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明朝中晚期教育才有起色。嘉靖时县令王从善,风流儒雅,向往弦歌而治,重视文教,殷殷教诲学子,时时予以训导启迪。万历年间的几位县令如傅应桢、吴仕诠、陈子贞、徐必达、徐良彦、张锡命等都是进士出身,气宇不凡,才华横溢,对溧水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徐必达,特别注重教育,对贫困而优秀的学子关爱呵护;买学田、盖周士仓,建书院、聘请名师,凡此种种,促进了溧水教育的发展。其时,社会上的文化名流,如状元焦竑、朱之蕃,探花顾起元,一批文人学者,与当时的溧水县令及本地乡绅频繁交往;东南宿儒林古度隐居到石湫乳山,和溧水朋友诗歌唱和;明朝灭亡前夕,姚希孟出狱后寓居溧水,在溧水大地上吟唱;大学士吴甡在县城挂出了“嘉遯堂”的牌子,在溧水当起了隐士,晚明的溧水文坛还是挺热闹的。
    晚明,自隆庆五年(1571)到天启五年(1625),五十四年间,溧水先后出了武尚耕、王守素、杨公翰、王名登、鲍自新、赵之骅等6名进士,教育出现回暖的迹象是很明显的。明代尽管溧水的文化教育遭受打击,不再是家弦户诵、儒风蔼然,但进士的数量也远远超过清代,(范金民教授统计为11人,《溧水县志》记载是17人)。
    然而入清以后,溧水的文教并没有沿着晚明回暖的轨迹发展下去,而是停滞不前,大踏步地后退。清初,因晚明的流风余韵,康熙年间还中了二名进士,此后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时间长达一百多年,溧水连一个进士影子也看不到,直到道光六年(1826)濮瑗中式,才破了天荒。清代,溧水的文化教育衰败到几近荒蛮、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同治四年(1865),濮文暹、濮文昶兄弟同榜录取,虽然他们是溧水的秀才,以溧水生员的资格应试,但他们出生在四川,成长在四川,其中只在溧水生活过短暂的时间,他们是在父亲濮瑗及四川的师友教育成长的,溧水似乎没有对他们产生太大的影响。
    每当大比之年,江南举子成群结队地奔赴京城赶考,溧水的秀才们只能坐在家里的冷板凳上郁郁寡欢。即使偶有一两个人博得了会试的机会,也是铩羽而归,悻悻而返。自同治四年以后,直到1905年废止科举,溧水再也没有出过一个进士。清代,溧水的学子够悲哀的,几人能看长安花?

      四、对溧水文教衰退、科第落后的思考
      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溧水的文化如此衰败,科第如此落后呢?我不揣鄙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责任在朝廷及地方政府。
    清政府根据各政区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赋税缴纳、治理难易情况,将其分为“冲、繁、疲、难”:“地当孔道为冲,政务纷纭为繁,赋多逋欠为疲,民刁俗悍、命案多者为难。”《清史稿·地理志》,在苏州府的“吴县”后加“冲、繁、疲、难”四字,在江宁府的“上元”“江宁”后各加 “冲、繁、难”三字,其他县有加两字的,有加一字的,表示这些县治理的困难所在。溧水既无丛山峻岭,又无深沟险壑,地不当要冲;乡氓安于畎亩,不见外事,政务不繁;素惮官府,赋税上缴及时,从不敢拖欠;民风朴愿,少嚣健之徒,无大狱积案,治理不难。所以《清史稿·地理志》在“溧水县”后注一“简”字。
    “简”是什么意思?不冲、不繁、不疲、不难。“简”,就是简单,简易。在清朝政府看来,溧水蕞尔小县,麻烦事少,简单易治,知县谁都能当,派谁都行,杀鸡无须用牛刀。
   《光绪溧水县志》记载,清代自顺治二年(1645)到光绪八年(1882),溧水莅任县令79位。其中进士19人,举人20人,监生、贡生、生员计15人,其余25人学历空白,或标注为供事、奉天人、旗人、满洲人,等等。
    我们看一下明代的情况:溧水莅任知县75名,其中成化之前的24人均无学历记载。而自成化(1465)起,至明末1644),180年之间共有县令51人,其中进士44人,举人7人,学历最低为举人,而进士竟占80﹪以上。
    这样一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清朝县令的学历远远低于明朝,而且差距非常大。学历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水平,但总体上大学生总比初中生强吧。清代,从顺治起,历代皇帝都说要崇尚文教,提倡“右文之治”。地方治理,重在守令,而派到溧水的县令文化程度如此之低, 可以看出大清王朝的“右文之治”,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或者说根本就不重视溧水的“右文之治”。
       古人视县令为父母、师长,县令对一邑百姓负有管理、呵护、教育的责任。“官斯土者,皆有父母、师长之职”(《光绪溧水县志·官师志》)。一批文墨不通的“父母”“师长”,又能抚育出什么样的子民呢?溧水县在这样一批县令的治理下,文化落后、教育落后,这是必然的。
    当然,溧水也到过文化水平很高的县令,如袁枚。袁枚仅“署县事二月”,屁股没焐热板凳就调到江宁县去了。也不是没有关心教育的县令,如凌世御。凌世御面对溧水文教的衰败,痛苦地说:“城阙亡弦颂之声,黉序鲜英俊之彦,良可慨也!”(凌世御《高平书院记》)他殚精竭虑,筹建高平书院。.聘请山长,招揽名师,考核学生,极力想振兴溧水的教育,可惜后继无人,书院成刍牧之场。溧水也有尽“师长之责”的县令,如赵钺。赵钺让濮瑗做自己的外甥的塾师,借这个名义将他领进县衙,对他进行单独辅导,督促他读书写作,且曰:‘吾以汝为吾子弟师,实以汝为吾弟子也。邑士所习文皆不中程度,学又鲜根柢,非改弦易辙不可也。于是授府君(濮瑗)读书作文法,督之勤,每命一题,至三四作,必许可乃已,功力由是大进”(濮文暹《濮述》)。濮瑗成进士,赵钺是他生命中的贵人。然而,贵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
    而清代79位县令中,像凌世御、赵钺这样的注重文化教育的人又有几人呢?绝大多县令如凌世御所说,“簿书是急,筐箧是务”,处理完公文,收缴完租税就万事大吉。而那些没有文化的县令,即使有振兴教育的念头,也拿不出合理的方案,更不会为学子们指点迷津,辅导功课。甚至更有满人、旗人,对文化教育没有丝毫兴趣,根本就看不起读书人。溧水的文化教育能不垫底,那才是怪事!
       第二、溧水经济落后,百姓贫穷。
       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文化教育是很难发展的,科举的兴盛也需要有经济的支撑。民国时期,江苏省县分三等,溧水是三等县;后来又分为四等,溧水是四等县,总之,清代溧水是江苏省最为贫穷落后的县。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是穷人的梦想;“寒门难出贵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十年寒窗,不稼不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中要供养得起;纸墨笔砚、经史子集、《说文》《尔雅》,家中要买得起;教授子弟,延名师、聘儒宿、请高人,束脩不菲,家中要拿得出;进京赶考,一考不中,至再至三,化费银两成百上千,家中得有这个实力。溧水贫穷,经济落后,农民温饱尚且难以维持,根本就读不起书;贫寒之家难以承受科举道路上的高昂费用,迫使他们“辍举子业”;或苦苦坚持,但没有资本获取优质教育。
    清代,溧水境内鲜有的田连阡陌、富甲一方的财主富翁,更没有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虽然也有人在外或做官、或经商发了财,但这些人不是定居于他乡,就是迁徙至省城,如乌山的章氏,柘塘的郑氏、叶氏。溧水留不住人,更藏不住财,县志上说县内“无千金之家”。经济落后,穷人多,富人少,这就制约了溧水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三、溧水缺少仕宦世家。
    溧水县城说来也很古老了,但在县城内外找不到诸如“大夫第”“进士第”之类的遗址,仅在石湫有个“天官第”。县内少见官宦府第,这说明溧水缺少缙绅之家。因为县里出不了进士,很少有人释褐当官;没人出去当官,又哪来的缙绅之家?
       缙绅之家,往往是真正的大地主、大财主,家富盖藏,生活优裕。缙绅之家,往往又是书香门第,祖父辈常由读书走上仕途,是官僚又是宿儒,家学渊源,衣钵传承;缙绅子弟更容易跻身庠序,家族中人才济济,可执经叩问,可切磋琢磨;家中图书满架,时文选刊,可随手取阅。理所当然,缙绅子弟比寒门学子更容易博取功名,所以士宦巨族子弟常常联袂登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江南进士主要出自家境优裕的富康之家,特别是那些士宦巨族”(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溧水境内清代少有这样的仕宦巨族,所以溧水的读书人鲜有甲科,难登高第。
        最明显的例子是柘塘濮家。濮氏世以耕读传家,也经商,但不算富裕。濮瑗考中进士是何等的艰难!考中举人后借钱进京会试,一试不中,滞留京城准备再考。边做家教挣钱,边复习,挣几两银子留一点自己花销,其余寄钱回家供养父母。“府君居京师,馆谷四金,寄三金为南中养亲计。入都谒师友皆徒步,御寒止老羊裘一袭,四年不易”(濮文暹《濮述》)。考中进士后,濮瑗官至知府,情况就大为改观,“居官凡三十年,书千卷外,无他蓄,宗族乡党待以举火者数十家”(《光绪溧水县志·人物志》)。虽然为官清廉,没有多少积蓄,但一家老小生活无忧自不待说,还能供养“宗族乡党数十家”。濮瑗发迹后,家中有千卷藏书,可供儿孙阅读;何况他自己还能指导儿孙读书作文,因此,他的儿孙们,科举道路就平坦多了。濮瑗的两个儿子同时考中进士,儿孙辈举人多达七八人。
       清代,溧水像濮瑗这样的仕宦之家,扳着指头也数不出几家,这也是溧水进士稀少的重要原因。

       第四、学子信心不足,缺乏踏实刻苦的精神。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灯烛熬红了明眸,日月熬白了黑发,到头来仍是一袭青衿,从未换过绯衣、紫袍。溧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出一个进士,读书人在仕途上的进取心大受挫伤。
       嘉庆年间,当穷秀才濮瑗有了金榜题名的愿望,并对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料引来了同学的嘲笑,甚至遭到前辈老秀才们的呵斥,说他不守本分,口出狂言。“(濮瑗)私谓同学,‘吾邑无科名久矣,宜勉哉!’老辈既闻,则大诃曰:‘孺子何不守分,乃狂言。邑中学问深通者众矣,上焉者不过以贡生终,而孺子乃妄敢拟科名!’同学也互嘲之”(濮文暹《濮述》)。这就是当时的溧水教育的现状,锐意进取的读书人得不到鼓励,反而遭受打击。这并不是溧水的秀才们刻意与科举为仇,而是他们丧失了信心。人们把科举登第叫做蟾宫折桂,而溧水人更视为比登天还难,于是干脆放弃了追求。
       清代,溧水一班读书人的追求非常卑微,说来可笑。如果能考上秀才,在乡间谋个塾师的位子,就如愿以偿了。“试童子偶得售(傅注:即考中秀才),人争延为馆师,则平生志满矣”(濮文暹《濮述》)。
    当然,做私塾先生并不是所有秀才的愿望,那些中小地主家庭出生的,“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也梦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但这些人又不肯在读书上下功夫,就像今天的高中生一样,天天做模拟试卷,夸耀模拟考试的成绩,当然北大、清华和他们无缘。“吾乡号读书者,第取本朝历科试卷,选诵至数千篇,以夸揣摩之富,余书未遑及也”(濮文暹《濮述》)。余书未遑及”,只靠“揣摩”以前考过的“试卷”,欲从中找到考试秘诀,岂非痴心妄想!平时不广泛阅读、刻苦写作,考试时抄袭模仿前科旧卷,东施效颦,画虎类犬,又岂能不被淘汰?信心不足,缺少踏实刻苦的学习精神,你能说这不是溧水考生名落孙山的重要原因。
       清代,溧水教育文化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的,我不完全清楚。谈几点非常浅陋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大家共同探讨,因为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发表于 2022-10-11 22:33:15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
发表于 2022-10-11 22:47:06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是进(近)世(视)
发表于 2022-10-11 22:50:4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为何进士少?傅老文中慢慢找,
答案令人多唏嘘,贫穷作怪难攀高,
长毛作乱毁溧水,根源多多災禍遭。
千年古邑应争气,教育为夲要记牢!
发表于 2022-10-11 23:14:1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为何进士少?傅老文中仔细找。
知道原因多唏嘘,贫困难以去攀高。
加上长毛毁溧水,元气大伤读书少,
千年古邑应争气,学子奋进皇榜标!
发表于 2022-10-12 00:03:4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0-12 08:46:25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寿塔的风水大门没关好?
发表于 2022-10-12 15:43:40 手机版
路过看看点赞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22-10-12 16: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学就跟修仙差不多,法财侣地一个都不能少,天赋努力更不可缺。
发表于 2022-10-13 08:32:45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学时,许多同龄人在放牛,尤其是女孩子。
发表于 2022-10-13 12:40:0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22-10-14 07:35:4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灭亡,溧水明遗老遗少甚多,这多多少少影响了溧水的文人学士,所以清一朝出名的人少也有一定必然性,毕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发表于 2022-10-16 14:37:49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现在进(近)士(视)不少,我就属于近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11-24 04: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