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0-9-10 08:23 编辑
溧水老城隍庙东有一片北来峰阜至东来水系溧水旧城东北角珍珠桥段戛然而止,有坡岗在城隍庙东百余米,山坡上石头呈红色,故至少在顺治时此岗仍叫赤土岗。其由北曹家岗方向绵来数峦向西南到珍珠桥北向东赤土岗,丁家潭,柘塘岗,花塘岗一带止,在这片坡峦下又由东来之水自然形成的一条水系分段汇入护城河西去。据老人回忆至少在抗战时期水行舟船依然可行至中山脚下的五里大桥这个位置。这条水系至少集中了三到四条东庐山和秋湖山方向的来水。现在仍依稀可以寻迹。
分龙岗西就是城隍庙和通济街,城隍庙再向西一点就是东岳庙;分龙岗北不远就是双眼井,而沿分龙岗东上,右手百余米即宋时俞家的插竹亭,此亭因宋周邦彦建议修建并为俞家建插竹亭作《插竹亭记》而得名,又因建此亭之后十年俞家果然出了一名状元而闻名。这个插竹亭的位置应在现溧水一初中校园围墙内的东北侧,与之隔路钭对面的就是观音庵,人们又习惯称作尼姑庵,至于此庵建于何时,前身如何?存缺。此庵后移到东庐山西麓重建,并更名为东庐观音寺则是大家都看到了的事情。
回想起来,分龙岗上那些个挂在山岗上的房子,一条不宽的路,学生们一放学那条街立马会沸腾起来情景,历历在目。还有那个长得胖胖的园园脸的老师太。沿岗而上便是几个相对集中的村子,丁家潭(一说有泉眼出水不绝成潭而得名,一说是临近深塘,久而深塘误解为潭),窑塘(因有窑,估计是那种烧些瓦罐,花盆,水罐之类的泥制品,而且这个窑存在的时间应该很长,所以这个窑旁边的塘就以窑作了命名),还有就是曾家塘,也是以塘示名。再到现在的县一初中,即原私立伯纯中学东西侧曾有个火神庙,后拆,建了学校食堂和教工宿舍。
这是分龙岗以前的一点基本情况,现在虽有了些拓宽和变化,但大体方位还在,那个赤石在二000年前后分龙岗拓建时我们还见过。只是现在仍然没弄明白什么时间,什么原因赤土岗被改成了分龙岗?
赤土岗这个名字为什么就忽然不被接受了,被分龙岗这个名字取代了,不知其奥妙。有人说岗上有神仙下棋,届时聚分,也有人说就这么喊的,没有来由,这两种说法都很牵强,很武断。一个地名一般不会随意乱起的,即使误传或音讹也是一种来由,如青洪山误读成秋湖山,韩五井误读成韩胡井。
这个分龙岗名字的出现最早应在清末或民国初年,因为八十以上的老人记忆中就是分龙岗,方言土音为“粪桶岗”,那何时成了“分龙岗”?不详。是不是风水勘舆家们的杰作呢?我们知道中国勘舆首讲来龙,即山脉的走向,当然山的走向也决定了水的走向。溧水城的来龙首推城东南的荆塘山,次及东北的曹家岗一脉往南来至城隍庙,护城河,山阜戛止,且以这个赤上岗较为突兀。我们沿着这个山岗往上走,左边(即北边)高而南向低,一直向东走,一片波峰其分水基本上是两条水系,一是由北向南汇东边来水直接进护城河西入秦淮,另一是汇向东再向西经现王家村一线往南到宝塔寺西入秦淮。这是这片山势决定的分水,但似乎不能成为更名“分龙”的理由。所以个人认为,随着清末,民国时溧水人口经太平天国锐减后有了切实地恢复,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那个叫赤土岗的陡坡己挡不住人们向城隍庙以东居住生产的步伐,于是那个赤土岗的路就被越走越宽了。而中国人又总是有将山头坡峰称作“龙头”的习惯,这个时候把一个由一条路分开的山岗叫作分龙岗,倒是有了几分仙气,如此似乎是个蛮好的选择。
这仅是猜测,纯属牵强附会,试图来解一下赤上岗变分龙岗之惑。未必正确,只当抛砖。大家有不同的见解,欢迎讨论。
本篇由刘福喜先生绘配示意图。
更多系列文章请关注溧水大话版里的“中山文史”,直接点正文中山文史即可
点击 中山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