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点赞支持刘老的拳拳之心,桑梓之情,表达对《溧水城皇廟全景图》的敬意,将刍荛之作,读刘老《十说城隍庙》之旧文跟帖于此。
阅刘老《十说城隍庙》
近日,邑人“刘老”先生在114“大话 溧水”版块上连载了6000多字的《十说城隍庙》。拜读了。 刘老的不朽之笔复原了城隍庙的历史风貌,展现了庙宇构筑的恢弘气势,形象生动,真实可信,均是楼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下也随刘老神游城隍庙——在殿阁之间徜徉;在银杏树下踌躇;在城隍爷“白季康”跟前顶礼膜拜;在高高的徽恩阁上登临送目;在怀白亭上徘徊瞻眺,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城隍庙的辉煌壮丽、城隍爷仁政爱民的无量功德。刘老先生垂髫之年即与城隍为伴,与城隍共成长。曾在庙里游戏玩耍;在庙里开蒙读书;在庙里工厂做工,了解城隍庙,熟悉城隍庙,一草一木,一楼一阁,了然于胸。比如,徽恩阁的高耸;五凤楼的神秘;青石狮子的威武;正显殿的巍峨庄严,御碑亭、放生池、铁香炉、肃仪门、万年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刘老也见证了城隍庙衰败消亡的全过程,巨大的桁梁,几人合抱的大柱,堪比南京“大钟亭”的大钟,无数砖瓦石料构件、精美雕琢。。。。。。一一流失,已不知所踪了。想不到这座历经战乱兵燹而不倒的千年文物瑰宝却毁在了今人手里,持续了20余年,是一场“浩劫”啊,实令人痛心。老人的笔下无不流露出叹惜与无奈,刘老的心似乎在滴血。城隍庙的今昔,城隍庙的历史变迁,教人感慨系之呀!这倒应了城隍爷“白季康”的侄儿白居易的两句诗:“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莫非就是人们常说的“诗谶”?也许是吧。 刘老宝贵的文字也是目前较难得较翔实的城隍庙史料。刘老的描述印证了前人留下的城隍庙平面图示,是相吻合的。有不少人曾写过城隍庙的点点滴滴,114上的资深网友“渔歌唱晚”前不久还回忆了城隍庙的往事,渔老也是土生土长的老溧水,他的回忆可与刘老的《十说》互为补充,互为映衬,可使得城隍庙更加丰满起来,城隍庙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因城隍庙而衍生出来的城隍庙历史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传承后人,流芳百世。 至于新建的城隍庙,在我看来商业的色彩浓厚,我已闻到了铜臭的气味,就象近二十年前由沪上什么大阔佬在无想老庙址投资修建的那座类似孤堡式寺庙一样,见无利可图居然跑了!反将旧有的千年古刹的清幽、禅佛的绝佳胜地毁坏得荡然无存,破了无想山的风水,冲了无想山的灵秀之气,更是亵渎了神明佛祖,罪过啊—— 刘老先生若有兴趣,不妨可在网上百度明人陶安的“游龙鸣山记”(龙鸣山即无想山)一文,当年的无想山、无想禅寺是何等的幽深宏丽绝妙呵。所以说,欲以现代的营造法构建出原汁原味的城隍庙是绝对不可能了,刘老想象中的城隍庙只能是历史的记忆。而一代贤良、城隍爷白季康的英灵将始终与溧水人民同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读《十说城隍庙》,感觉意犹未尽,建议刘老先生将《十说》再顺一顺、理一理,内容上可进一步拓展,再充实、再详细些。如,每年的“四月朝”、“十月初一”两大庙会的盛况完全可以写进去,这是写城隍庙的亮点,还有老一辈的传说、逸闻轶事也可甄别取舍。文章结构的处理可再斟酌再琢磨,文字上还须再润色,那样的话,《十说城隍庙》会更精彩,更耐读,更具历史价值。(于2018.8.1,今略作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