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溧水的寿国寺在东庐山观音寺东向约五里左右的峰谷间,其名称亦在方言流传中被讹成寿谷寺,还被地图误标成了禅国寺。其实,我溧水的这个寿国寺县志上载始建于元代(其他记载亦或建于唐代),它比另一个同名的云南的寿国寺早了有三百年。那个远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寿国寺建于清雍正七年的1729年,是为庆贺改土归流成功而取名“国运昌寿”之意,彼寿国寺虽系藏传红教,但证悟觉醒为无量寿净土。彼寺也是几经毁修,而今已成为云南迪庆的一大文族亮点。再回到我溧水东庐山涧的寿国寺,如何得名,己不得而知,但有一点需要记住的是,元朝的时候曾有一段禁断净土宗的历史。 这里面有一些来历。净土宗是在佛教传入华夏后的几百年里与各教派及中国本土宗教的斗争与融合后形成了主要的八大宗派之一。净土宗的祖庭在江西庐山的东林寺,而溧水的庐山间的这座净土修行的寺院,倒着实让与我溧水有些缘薮的明朝东阁大学士吴甡非常兴奋,并留下了一篇“重修寿国寺记”。这里需要讲到,净土宗到了南宋的高宗时有个叫茅子元的人又创立了一个白莲宗,而这个白莲宗在宋朝佛教走向世间化后总是起来与官府皇权斗争,特别是元朝初期更是加入到了反元斗争中,这样元武宗就下令解散净土莲宗。这时有个庐山东林寺叫优昙的高僧发愿要解救净土宗,最终在优昙法师的努力下元仁宗终于答应恢复净土教并令优昙为净土教主。后来约十年左右净土又遭了一次打击。这或许是我溧水区东庐山的寿国寺到了明初仍然未能兴盛的原因之一。
明末的大学土吴甡在他的“重修寿国寺记”中讲到他秋天将“归维扬,缘四镇兵扰,潜迹中山,闻心谷禅师隐东庐山中,因造访焉。始知江左也有庐山,”这里吴学士又讲到心谷法师的神通,修行及与其的佛缘,转瞬大笔一挥“。。。山有古刹,名寿国寺,唐咸亨年间所敇造,昔优昙祖师住锡最久,从此悟道,嗣后僧古拙重振宗风,至今数百余年,而心谷禅师复绍灯传。心谷,蜀人也。初读《优昙语录》,心慕之,游东庐山,仍有夙契。”。。。记文继续讲到,这时侯有很多施主认为非心谷不能开生面,皆愿捐助建寺。于是寿国寺得以再建。同时吴学士这篇记中特别让人应记住的一句话是,该寺院中“时时牟尼珠光照耀万丈间,扣之则黄钟大吕,捧喝之余,四山震响,天花乱落。”这里不仅表述了此时的寺内人气爆棚,一句“棒喝之余”更展示出了禅宗,律宗与净土宗的归流融合,同时也映证了明代净土宗的辉煌。“顺治·溧水县志”中讲吴甡明亡后“潜迹中山”,就住在县城大中街,堂号“嘉遯”。不知现在能否寻得些蛛丝马迹?!
关于寿国寺,《元·至正金陵新志》载:寿国寿庵,归附后,僧俗所建。
《光绪·溧水县志》:寿国寺,东二十里,在庐山麓,元时建,明初有古拙和尚名真果者居之,有戒行,能诗文。到民国时仍香火不断,屋宇参差,直上纪1958年该寺渐毁。
今天的寿国寺在原瓦砾上建有几间房子,三面环山,门向东南,门前为一片溪谷,有茂林修竹,里面供着如来,观音和文殊。县志讲的寿国寺不远处的寿国寺茶亭庵不知是不是在寺庙西侧的山岗上?!庙前面现在住着一户人家,庙门己经损坏,进庙后能闻到清醇的香味,说明现在仍有人给菩萨上香。佛座旁有不少香烛,未立功德箱,庙门上有一浙江姓易的人留了一张名片,几块残碑。周边瓦砾山石凸现,寺前约五十米有僧人取水的台阶,一条山上泉水渗入的一泓池塘己被上游阻断干涸了。在进寿国寺的路口也没有设立标识指示牌,地图搜索出的名字却叫禅国寺。这与其西面的观音寺比起来,冷清许多。 录明,清两朝两位在溧水做过县令的人为寿国寺写的诗,或许能让我们的想象中多少有些那个时候寿国寺的场景。
明代的王从善,此人在溧水史志上可谓浓墨一笔,不仅诗文好,官声也好,无想山那块摩崖石刻的“汙尊铭”也是他写的。《秋日省敛於效次至寿国寺和端木内翰四首(之三):
林皋周折有人家,老兴临风次第加。钭日碧梧双径色,秋香残雨一篱花。
己多松蚁间迷蝶,未许茅龙共点鸦。我是懒残旧知已,山僧尘土浪相夸。
清代在溧水做过县令的刘企向这样写《寿国寺》: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