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吴大林先生编著的《溧水家谱见闻录》已正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书中向人们展示了很多的人物、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等诸多历史资料和信息,对我们了解、研究社会,历史、经济、民俗、人口、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现征得出版方溧水区文联和著作者吴大林先生的同意 ,溧水114网的“中山文史”版块将连续转发此著中的文章。以飨网友。
序 言 据说中国私家谱牒的编纂自汉魏开始,但溧水的第一部家谱出现在何朝何代,是谁家的、由何人所撰,目前都弄不清楚。不过,最迟在宋代,溧水便有人开始纂辑家谱,这是有县志记载的。“赵三捷,字公武。著族谱,自汉及宋上千年,历历若视诸掌,观者咸才之。又作《谕后文》十篇,谆谆长者语也”(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之七)。赵三捷(1084——1164),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卒于南宋隆兴二年,家居溧水赵庄。他所著的家谱,不仅记载了其家族“自汉及宋上千年”的历史变迁,还撰写《谕后文》十篇作为家训。 如果说,宋代的家谱多为追述祖宗勋业,彰显门阀,著家谱的多为官宦之家,那么,到了明、清,便不论贫富,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谱,即使逃荒避难而流落溧水的,也要想方设法续上自己的家谱。生活再穷,家谱是必修的,否则对不起祖宗。有人为修家谱不惜卖掉田地、抵押房产。中国人信仰祖宗,敬畏祖宗,家谱寄托了对祖宗的虔诚与木本水源之思念;中国人重视血缘,讲究亲情,家谱表达了对子孙瓜瓞绵绵与兴旺发达的期盼。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续修家谱是每个家族的必须举办的大事。 修家谱是为明所出、存世系、彰祖业,所以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变迁发展史;修家谱是为弘道德、睦宗亲、昭来哲,所以每部家谱都是家族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中的传略、墓志所记载的重要历史人物,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从细节上弥补国史、方志的不足,订正其中的讹误;家谱中所收录的文章诗赋、祝颂铭赞,大大丰富了历史文化的宝库。作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的家谱,是研究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的重要资料来源。家谱与国史、方志有同等重要的功用。 千百年来溧水修了多少部家谱,没有人统计过。虽然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许多家谱毁于兵燹,但同治、光绪年间老百姓随即着手复修;虽然“文化大革命”中家谱被肆意毁损,但许多人仍冒着风险,将家谱藏到了安全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了,家谱又重见天日。有的从自家的菜地里挖出来了,有的从阁楼的破棉絮中掏出来了,有的从里屋的墙壁内拆出来了,今天又有很多家族在忙着续修家谱。昨天,溧水有多少旧家谱留传下来了;今天,又有几家在续修或首修,恕我孤陋,我实在说不清楚。 把溧水境内这份重要的历史文化家底摸排清楚,并进一步做好整理和研究工作,这种费时费力但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吴大林先生默默地去做了。 吴大林,原溧水县文化局局长、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自2005年退休之后,他便着手溧水家谱的研究工作。十多年来,他走村串户,电话联系,转托亲友,四处寻访私家谱牒;一有信息就登门拜读,征得主人同意后便抄录,便拍照,乐此不疲。直到今天,这项工作他仍在进行,远没有停下来的打算。至今,吴大林先生已访得溧水家谱多达200余种,经过整理,辑集成《溧水家谱见闻录》一书。 《溧水家谱见闻录》介绍了现存于溧水的98种家谱的堂号、版本、收藏地点,以及谱牒内容、主修人、历代续修等情况,并且对部分堂号作了得名的解释。《溧水家谱见闻录》根据谱牒的记载,钩玄提要,追本溯源,由本达支,对部分姓氏得姓渊源、迁徙溧水的历史、分布溧水的现状作了简略的叙述。我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溧水家谱见闻录》不是一般的家谱介绍,里面收录了大量的珍贵文史资料。吴先生每当发现家谱中有关于溧水政治、经济、文化界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记载史料,从不轻易放过,而是收录其中,加以甄别考订,做出说明。其中许多重要史料为首次公诸于众,如宋通政司左通政赵本的墓表,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丁沂、元解元秦国鼎的墓志,宋翰林院国史编修赵震的传略,以及明兵部尚书齐泰所著的诗文、清翰林院庶吉士袁枚所作的谱序,等等。我在赞叹吴先生收录资料宏富的同时,深感先生爬罗剔抉搜寻之不易。《溧水家谱见闻录》的出版,填补了溧水的一项文化空白,为溧水这个千年古邑的历史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其意义非同寻常。 吴大林是南京六合人,早年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溧水改行从事文物工作,从此爱上了鼎彝籀篆、秦汉砖瓦、人文掌故,由孜孜探索天上的,而改为矻矻研究地下的。由此,中国少了一位航空机械工程师,而溧水多了一位文史专家。五十年来,吴大林先生着力于溧水的文史研究,著述颇丰,成绩斐然。 我与先生相识颇早,近十几年来,因趣味相投而过从甚密。孔子说,“益者三友,友谅、友直、友多闻”,谅直多闻,吴大林先生有焉。我视先生为益友,重其人也重其文。他请我为其新书作序,我岂能推辞!故不揣谫陋,缀数语以弁诸卷首。 傅 章 伟2018年12月
前 言 我第一次与家谱接触是在1984年,当年我主持了溧水全县的文物普查工作。在文物普查员的帮助下,各地发现了一批家谱,我们先后将22种家谱的部分内容(即谱头)制成38册复印件保存。我和陈孝金、李厚发、项利仁、高茂松、陈念等人先后从中发掘出了一批有关溧水的古文化信息,并陆续在县政协编的《溧水古今》期刊之中加以介绍。 2009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家谱总目》,这是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的一部家谱目录。其中共收录了溧水19个姓氏24部家谱的资料,这是溧水家谱第一次被编入图书目录。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溧水正掀起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一些深藏不露的家谱也露头了,许多新修的家谱相继编辑印制。溧水现存有多少部家谱?至今无人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受《中国家谱总目》的启发,我萌生了编一部《溧水现存家谱目录》的想法。 我的想法得到许多朋友的支持,如董怀生、傅章伟、班光华、潘惠明、陈红月、陈芳辉、朱心泽等先生曾多次陪我去看谱。年近九旬的李厚发先生将有关溧水家谱的几大本笔记和剪报交给我参考。周树生和刘建华先生将多年收藏的家谱资料提供给我;还有杨四洲、赵忠波、赵上科、马世平、茹彩华、刘福喜、王宏等先生以及宋新鸿女士主动帮我联系藏家,陪我上门读谱。特别是潘惠明先生,他深入各地调查溧水的地方文化,只要见到家谱,便用手机拍成照片供我研究。一些热心人士,如葛明安、薛万春、端礼典、卞新宏、傅章伟、张可忠、邱德仑、黄善宏、朱福生、芮经昌、俞火金等先生带我回老家查阅本族的家谱,各家族均给予热情地接待。毛子祥老先生分五次将敦诗堂《水西毛氏宗谱》送到财贸新村,樊尊松先生亲自开车将全套敦睦堂《梅梁樊氏宗谱》送到江宁供我查看。还有更多热心人为我提供了家谱资料,为查谱看谱给予了帮助。溧水区博物馆为我提供了馆藏的全部家谱复印件,溧水区档案馆对我大开了方便之门,在此一并致以谢意。到目前为止,我共收集到溧水现存200多部家谱的信息。 溧水各种家谱内所含丰富的文史资料也吸引了我,这些材料补充了旧《溧水县志》记载之不足。我将所读到的各部家谱写成读书笔记,分别发表在溧水114网和文联的《秦淮源》期刊上,引起了文联领导的重视。他们请我将读书笔记汇成一册,送交文史出版社出版,取名为《溧水家谱见闻录》。为此,我再次对给予我热心帮助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我对溧水世家的家谱所作的笔记,大致上一部谱为一篇(《赵氏宗谱》为两篇),共收82篇短文。对具体每一部家谱的书名、堂号、版本、主修主纂人、历代续修情况、收藏地点等内容加以介绍;对该姓氏得姓渊源、迁徙至溧水的历史、在溧水分布的现状作了简略的叙述,对家谱中保存的诗词、碑铭、公文,及名人传记、名人墓志等可补地方志者均加以收录,对其明显错误者也一一加以批评。下部,是我对近百年迁入溧水的家族的家谱所作的笔记,一部谱为一篇,共收16篇。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大量外地移民到溧水来垦植,这就是所谓的“客民”。这些家谱有的极其简单,但他们记述了这些家族在百年前后迁入溧水的的经历,为研究溧水客民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本书所收家谱,大多修自太平天国之后的同治、光绪年间。这时修谱,除了传统的意义,即“溯本源、序昭穆、联亲疏、正名分”之外,还有一个十分现实的作用,就是土地的确权。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溧水人口只余十分之一,要恢复当地的生产,就必须让那些外逃的人们赶快回乡;要明确继承的关系,即存有人丁多的家庭,要去继承那些绝户的香火,自然也要继承他们的房产和田产,达到恢复生产的目的。为了避免“致滋讼端”、“致生事端”、“致相紊争”等问题,就要把确定的继承关系记录下来,这也是当年修谱的现实需要。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与史志一样,同属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收集整理溧水家谱,发掘蕴藏其中的民族传承、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唤醒溧水更多百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向往和继承,凝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加认同,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奋斗新时代,乃是我不遗余力完成此书的初心和使命。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倘若此书的刊发,对溧水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有些许裨益,也算是我对新中国70华诞献上的一份薄礼吧! 吴大林 2019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