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19-12-13 09:22 编辑
原著作者:吴大林
伦叙堂《中山张氏宗谱》
《中山张氏宗谱》十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藏溧水区档案局张本勤先生家中,现缺第十卷。
2016年4月29日,我到张本勤先生家去看望他,他双腿骨折,还执著地一人在家编纂《张氏宗谱》,精神十分感人。在他家,我见到了这部伦叙堂《中山张氏宗谱》。据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位本家妇女将此谱放在屋檐下,并用泥糊了起来,才使它躲过一劫。后来此谱交到张本勤手中,保存了几十年。因此,张本勤将重修《张氏宗谱》的事当作己任。听说此谱即将出版,我真心地祝贺他。他向我提起新修家谱要有时代特点,希望我能提供新修的家谱作为借鉴。他还与我相约,一起探讨在新的时代如何看待家族、宗谱、祠堂、家规、家训的问题。不想,他竟突然于当年7月去世,令人怀念。
据谱序记载,伦叙堂张氏是在元至元二年(1265),得付公(儒医出身)从安徽乌江迁到溧水赵庄。传至四世,福阳公从赵庄分支到百里村。更历七传,宜庸公从百里村迁到五里牌。现在伦叙堂张氏,在溧水这三个村共有近百户,四百多人,均为得付公之后裔。
伦叙堂《中山张氏宗谱》始修于何时,共修过几次,均不清楚。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纂这部家谱时,旧谱“迭经乱劫,散佚无存”,于是,他们“考献征文,周谘博访,务使涣者萃之,绝者续之”,最终编成这部家谱。
此谱卷首共有四篇序言,均是光绪三十三年重修时所撰。第一篇序是“长山处士趾瑞袁祥麟”所作,这篇序文反映出光绪末年,西风东渐,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士对于家族、宗谱的看法,很有新意,值得研究。他说: “自海禁开放以来,欧风墨雨渐入乎中亚之人之脑筋,咸兢兢于弱肉强吞,优胜劣败之现象。而于伦理一端,恝然置之而不讲,是昧其秉彝之良也。久而久之,不几于仁道沦亡,爱情汩没乎?有心人惄然忧之,因即西儒所谓保种合群者,而思所以保护之、结合之,播告我黄人造其极点,则谓保中国天下之种,合中国天下之群,而始达其目的焉,岂仅在一宗一族哉?然群之义起于家,种之源肇自祖,不有以维持之,其不至于群情涣散,种类澌灭也。几希斯说也,扩之为合群保种,约之即睦族敦宗,微特后王君公卿相士夫为然也。即下至凡夫俗子,亦莫不欲各种其种,各群其群,而保之,而合之,以冀其十世、百世,延及于千万世,相衍无穷,其心犹囗然未满也,则谱系尚矣。”
第四篇谱序系“白鹿谢承李”撰,据称,他是在“丙午冬,曾至鹅塘村为黄氏校读家乘,因识张氏本楠、于松诸君,一见如故,共谈谱事。”后来他应张本楠之邀,撰写了这篇谱序。谢承李的名字,我已在多部家谱上见过,或作谱序,或作传赞。他是应该是一个专事修谱的谱师,在同治、光绪年间,各族纷纷组织修谱,他在其中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最令我难忘的是这部谱中关于百里村的介绍。溧水民间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走到溧水乡间。他又渴又饿时,遇到姑嫂二人。小姑子将自己吃的饭菜给乾隆皇帝吃了。后来,嫂子说这个小姑子行为不端,村里人风言风语,小姑子忍受不了这种冤枉,就投塘自杀了。乾隆皇帝听说此事,龙颜大怒,说溧水人太坏,于是下令由此村起向东火烧一百里。知县感到事情重大,他一查,当地有个百里村,于是命人收集柴草,从此村开始向东一条龙似的堆到百里村。他命人点火将这堆柴草烧掉,到百里村停止。然后上奏皇帝,完成了任务。乾隆皇帝还命令当地为这个小姑子修了坟墓,在墓前立了大碑。民间传说是娘娘坟,1958年还把附近修起的水库称作娘娘碑水库。
其实,火烧百里村的传说,引用了三个民间故事:第一,女子给乾隆吃饭之事,用的是春秋时伍子胥在濑水之滨遇到史氏女的故事,李白有《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碑记其事。第二,娘娘碑,指的是元代容国公容国夫人之墓。清《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九称:“元司徒上柱国容国公容国夫人墓,在韦家山,大碑可据” 。第三,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在溧水民间广泛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溧水的故事,什么洪蓝玉带糕,什么无想寺的寺名由乾隆皇帝所定,等等。人们把春秋和元代的人物故事安到乾隆皇帝身上,就成了火烧百里村的故事。
在中山张氏宗谱中,有《始迁百里村祖福阳公传》。说福阳公“年末弱冠,而力强迈众,胆略过人”。他身处元末,盗贼横行。福阳公邀集乡中丁壮,组织民团防御,名声大振,乡邦赖之以安。有一天,一位客人来自建康(即今南京),他打听张义士福阳,人们都说知道。转而问他,建康距此有百里之遥,你怎么知道他呢?客人说,上至宣歙,下至苏浙,寇贼中人且相戒曰:“勿犯溧水,以义士福阳在彼也。”后来,人们以百里作为村名,殆亦取“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见《易经•震卦》)之意。这就是说,此村的取名与乾隆皇帝无关。
现在,通过《张氏宗谱》,我们了解了百里村得名的由来,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这也是我读《张氏宗谱》的收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