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阁下邰氏宗谱》八卷,清宣统三年(1911)思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共14册。印有10部,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10字作领谱字号。晶桥邰村现存”林“字号一部,保存完整。2010年8月19日,我和陈芳辉、周树生、陈红月等先生在晶桥邰主任的陪同下,到邰村见到了这部家谱,又到长山看了新发现的邰中泰的墓碑。
卷一,序、目录、敕诰、村图、坟茔图、凡例、祖训、宗支谱序遗笔、宗礼、祀规、奖例、谱法、名派名号、历朝修谱名号、领谱字号、邰氏本源序要、中州支指掌图、中山支总图注。卷二至卷六,世系。卷七,忠臣传、孝子传、友恭传、百岁翁传、义士传、侠士传、贤妇传、节妇传序、赞、文翰集、宗祀记、坟墓记、志铭、议合。卷八,诗文集、家政录、老文翰集、条例、义仓记、捐义修祠序、墓志铭、长灵山记、重刻家谱记、新增文翰集、寿序、传、跋。
谱首有高淳新民学堂正教员、日本宏文学院博物专修科毕业生吴国春撰的《阁下邰氏七修宗谱序》,称是谱“始修于明弘治乙丑(1505),继修之正德丙寅(1506),又修之成化丁酉(1477)”。入清后“则雍正乙巳(1725)、乾隆辛卯(1771)、道光丁亥(1827)递有修辑”。宣统三年重修,当为七修。但《宗谱序》中,成化应在正德之前,弘治乙丑和正德丙寅相差一年,所以“谱序”中记述明代三次修谱的时间或有误。
读此谱最大的收获,是由此知道邰村的由来:在南宋末年,京湖制置使邰中泰在长山被元兵打败后隐居于此,从此邰氏在此繁衍,至明洪武年间形成邰村。这弥补了旧县志之缺。
宗谱中《邰中泰传》介绍,邰中泰是咸淳四年(1268)进士。原居襄阳府宜城县之乐乡,曾担任京湖制置使一职,受江淮招讨使汪立信的命令,“督兵防江上,移次建康府”。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兵攻建康,沿江制置大使赵缙弃建康城而逃,守卒悉溃。邰中泰领兵奔广德向临安(今杭州)方向进军,途经溧水长山时被元军阿剌罕部包围,突围时身负重伤,其子实益战死。在兵败长山之后,邰中泰曾与文天祥会合,以图再起。“适文天祥自镇江亡入真州,与苗再成合两淮兵,议复建康。会元人行反奸计,扬言文丞相已降,将入真州说降兵。守真州右丞相李庭之误信之,遂不纳,李丞相反令再成杀之。再成见其忠义,不忍害天祥,遂变姓名浮海去。公值此蹉跌,又不果,亦遂拜别天祥,改名炯,因隐居此地。”在溧水隐居,对邰中泰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而对溧水来说又是有幸的。现在邰姓已是溧水的大姓,以邰姓命名的邰村已是溧水重要的一处集镇。
2010年在土地复垦时,原长峰寺遗址处发现了邰中泰的墓碑。长155厘米,宽75厘米,厚31厘米。
碑上部竖刻宋咸淳十年(1274),皇帝给京湖制置使邰中泰的一份敕命。
敕命
敕京湖制置使邰中泰
兹命尔驻扎江州,固守京右,节制湖南。总过官军安置沿江营垒,兼理军粮。凡有关军政者,移文沿江制置大使、都督招讨使暨江淮制置大使、参议司使公同会议,应题疏者题疏,应权宜者权宜,便宜从事。盖缘国家多难,遭虏囗囗频侵,王事靡盬,赖屏藩之孔固。尔受兹重任,囗在战胜守坚,和邻修睦,毋开边衅,囗纳叛囗囗囗马之功成,囗河山以旌信勋附尔庸败尔囗咎,尔其钦哉。特敕
敕命
大宋咸淳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之宝
碑下部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重新翻刻的元代元贞元年(1295)邰中泰的墓碑。碑竖向四行,从右到左分别为:
元元贞乙未年戊寅月榖旦孝孙万五孝曾孙省、十三、十一、七二、七五、十二、十七敬立
公中泰行九五府君
宋京湖制置使元故显考邰 合墓之碑
妣 席 氏 夫 人
祖考生于宋嘉定壬午年,登咸淳戊辰科进士,卒于元至元甲午年,葬此陇之右山辛向。
皇清康熙岁在甲申戊辰月中浣日囗囗囗囗邰囗囗囗孙重立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将这块反映邰村历史的古碑加以保存,以记住这位八百多年之前的大英雄邰中泰。
旧时邰氏为了思念故乡,曾在邰村建奉先阁,又名望乡阁。内奉《先世源流图》,并列始祖邰中泰的牌位,后来此阁被毁。到了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邰氏七世祖仁五公是一员武将,因随朱元璋征战有功,得到皇帝的诰命。于是他在旧址上重建此阁,将诰命供奉其上,各位祖先的牌位仍列其次,类似后世的祠堂,因此溧水邰氏又称中山阁下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