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和凤镇诸家村一带之行,健康,不空两位老兄己发帖作了叙述,可谓图文并茂,很精彩。这次的简短行程由于和凤镇镇府的大力支持,事先安排了专人陪同并由当地熟悉情况的老人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了关于祠庙的基本情况。溧水区的和凤镇现在己辖至原孔镇乡的区域,其特点为临湖,靠山,古时水路及古官道通达,古村落较多,历史遗存和不同文化交流的底蕴较深,因而使得这一片土地在文化上显的很厚重。
诸家村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古村落。诸氏宗祠约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又重修,由此推断诸氏一族由浙江余姚一带迁来应该更早。诸氏发脉于山东瑯琊(今山东临沂一带),余姚一支迁濑应是再次迁徙,其联“系接姚江远,流分濑水长”作了印证。
建宗祠表明,这一族系己经有了一定的规模,需要有一个共同祭祀和议事的地方了,而宗祠右边的天后宫则正证明当时的诸氏族人生产生活的状态也己基本固定了下来。我们们知道,无论瑯琊还是余姚均无倚湖而生存的依凭,后期的妈祖海神祟拜显然是诸氏族人的生存繁衍己与石臼湖融为了一体。面对浩瀚的石臼湖水时而掀起的波涛让他们的心理上需要一个神灵的护祐,而这个神灵最恰当的莫过于海神妈祖娘娘了。当然,在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度里,其他的神灵崇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宗祠左侧不远处又有一座福德土地庙和一座将军庙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其间,诸氏族人还带我们去村中间的一处高坡上去看了一座坟和一块碑。坟的主人叫诸炯,据说是个乡贤,被赐进士第,晚年两位夫人和子女的早逝使这位乡贤倍受打击,十分消沉于尘世,最终出家于离村不远的向山寺。古佛青灯,了却了残生。这个向山寺现在己无存,据说就在战天圩上一排小平房的位置,村上老人说,他们年轻时曾见到那片有许多石块和残碑,现在或已被埋没于湖泥中。至于那块从别处移来的一块“诸氏祠堂题”的石碑,保存尚好,只是有半截己埋在土中,上面部分村民为我们专门用水洗净,结果一时难干反而看不清了,但阴刻的字迹还算完整,若能拓片出来,应该还能看清,届时或会了解到一些关于诸氏祠堂和诸氏一族更多的信息。
这个村子的另一个宗祠是魏氏宗祠,晚建于诸氏祠堂,毁后又重建,看上去比较新。但这祠堂大门右前方一座双开门的小庙倒是别具一格,这座双开门的小庙,两门中间放着一对石狮,庙门内左右分供着福德菩萨和财神菩萨,四根木柱上分别贴着这样的两付对联:“福荫万代,德泽千秋”,“财发四海五湖,神游九洲三江”,很巧妙地将“福德”和“财神”嵌在联中,充分体现了中文汉字的无穷魅力。
事实上,宗祠庙宫只是一种文化下文明的遗存,我则更关心这诸魏两族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他们是如何共同生活过来的,这种以宗族形态存在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一定有其内在的默契和规则,各自对祖先的敬奉其本质仍具有一种对外界力量的宣誓意义。仓口村邱芮两族曾因地利发生过械斗,后来经调解达成共处契约,并勒石铭记。人与自然,人与人,一族人与另一族人在矛盾的纠葛中达到和平共处,才是我们需要下功夫去探究的最具本质意义的东西,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才更具鉴借作用。任何的文化或文明,人是根本的核心,一定环境下,只要人还在,任何被毁坏的文明遗存都会被复建起来,历史上我们看下来有多少的文明遗存一直在毁毁建建之中!?那些死去的文明,首先是人的遗矢。崇拜的多样性,其决定性也正于自然与文化的多样性。
离开诸家村我们又来到凤栖山上的象教寺。这处山顶上的寺院极其幽静禅远,依山临湖,一看就是一处福地。在翠竹的掩映下,寺门前半埋的石雕在告诉着人们尘封的沧桑。寺内供着地藏王菩萨,这个有些悲壮的菩萨,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让我们不由得敬上一柱香,拜上几拜。据说供地藏王的原由是地藏王菩萨到九华山之前曾落脚于此弘扬佛法。史上,这座寺庙原来叫凤栖山庵,建于前明,康熙时诸伯颜等曾在此设石湖书屋。清时毁后又建。今天再建改称象教寺,而象教,就是佛教的别称。 和凤镇,地处三县两省交界,山水资源丰富,因而这里的文化生态也是缤彩纷呈,除了上述的佛神崇拜以外,还有诸多人神的崇拜。如孔镇的荆将军庙,建于明,传为祀荆轲,但清时溧水县志中明载,此说“谬也”。还有左伯桃羊角哀庙,包括庙中供奉的介子推,这些曾被高淳人解读为“和氏璧”和“羊角哀舍命全交”的故事就发生在高淳依据,如此,虽然有些牵强和无稽,但作为一种广告,其效果则是显著的。荆轲庙和伯挑庙介子推庙全国有多处,为什么我溧水区的和凤境内也有?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在决定性?值得我们去探究。(旧帖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