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宗谱》八卷,民国六年(1917)明觉甘泉村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长35厘米,宽22.5厘米,扉页印有“民国六年岁次丁巳孟冬月重镌家乘藏书,鄂蕲陈瑾夫印”。
卷一,目录、谱序、家礼图、凡例、家规、田亩坵段、诗、传、实行录、寿序、告示并禁约。卷二,居址图、祖茔图。卷三至卷七,年表。卷八,雁行序、雁行和跋。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就听洪蓝的许浩先生说,青墅的徐氏是齐泰的后裔。我约请他为《溧水古今》撰稿。他写道:“相传杀齐泰时,刽子手误以齐泰的幼子为乳母的儿子,因此开恩未杀。乳母把齐子携至青墅藏匿不出,改齐姓为徐姓。以后子孙繁衍,建造祠堂。座落在青墅村东的祠堂是齐泰的子孙徐文石所建”。对此,我一直留心有关文献,但未见到相关记载。
2017年4月底,赵忠波先生用微信发来明觉甘泉村世德堂《徐氏宗谱》的同治十三年序。见到“燕王之役,齐泰公与方孝孺同罹于难,并遭灭族之惨。齐氏子孙之幸免于祸者,恐株连,无已,因易氏为徐焉”。可知甘泉村徐氏与青墅徐氏的说法相同。于是我请他将这本宗谱的其他几篇谱序全部发给我,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此谱共收谱序九篇,即明万历序,清乾隆、同治序,以及民国序六篇。通过仔细研读,我发现“齐泰公之嗣易氏为徐”的说法值得商榷。
一,从徐氏堂号为“世德堂”来看,徐氏由齐氏改姓的说法并不可靠
世德堂是徐氏的堂号之一。笔者所见,在溧水就有世德堂《西庄徐氏宗谱》。到网上一搜,各地世德堂徐氏的消息立刻就出现了。如果明觉甘泉村徐氏是由齐氏改姓而来,则一定要另取堂号,而不会是沿用徐姓固有的堂号。
二,从九篇《徐氏宗谱序》来看,徐氏是由齐氏改姓而来的说法也不可靠
明万历甲申(十二年,1584),修斋公发起修《徐氏宗谱》之时,正是朝廷对齐泰全面平反之后。
明代对齐泰的平反,在溧水来说,嘉靖年间就已开始。而且,齐泰的后人齐光裕已公开以齐泰后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山书院。嘉靖四年(1525),王从善到溧水任知县。不久,刑部尚书郑晓到溧水,王从善将齐泰的五世孙齐光裕介绍给郑晓。在得到郑晓默许的情况下,王从善在望京街建中山书院,祀齐泰。嘉靖二十年(1541),知县谢廷茝重修中山书院,置义田十亩于丰庆乡,以济齐泰后人之贫。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陈公陞又为中山书院添置义田四亩。嘉靖三十年(1551)左右,吏部尚书李默到中山书院凭吊齐泰,并作《吊齐司马文》。后来,有关官员根据李默的意见,购得祠田二十亩,还在书院以南购屋一区,授给光裕。训学黄积庆为此请李默作《中山书院官给田房记》,原碑尚存,现藏于区博物馆。到了万历三年(1575),诏建表忠祠于应天府,在朝天宫之东,合祀惠帝死节诸臣。溧水中山书院亦改名为表忠祠,成了专门纪念齐泰的设施 。
如果说在永乐年间,面对着白色恐怖,齐氏有可能改姓为徐的话,那么在万历年间,齐氏已由“黑五类”变成了“烈士后代”了。面对着朝廷的全面平反,徐氏也应复姓为齐了。既使不复姓,在万历十二年(1584)徐氏修家谱时应该大书而特书齐泰的功绩和朝廷平反的这段历史。但在明万历和清乾隆《徐氏宗谱序》均中找不到这样的记载,在民国的六篇《徐氏宗谱序》中也不见这样的记述。只有在清同治《徐氏宗谱序》 中才出现了“齐氏子孙之幸免于祸者,恐株连,无已,因易氏为徐焉”的说法。
到了民国四年(1915)重修《徐氏宗谱》时,族人曾拿出徐氏旧谱,恳请胡克全加以“理正”,并请他作《续修族谱序》。他在认真研究了徐氏的历史后发现,齐姓改姓为徐氏的说法是冒认祖宗的笑话。并在重修的《徐氏宗谱》中删去了这种说法。他说,经民国修谱之后,“后嗣子孙,其庶乎免忘祖之讥矣。其不致若郭崇韬之冒认郭汾阳矣”。
胡克全说的是五代时后唐的郭崇韬将郭子仪冒认为祖宗的笑话。唐代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因曾被封为汾阳王,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郭汾阳”。 欧阳修《新五代史•郭崇韬传》称:五代时,豆卢革曾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说:“经乱失谱牒,曾听先父说去汾阳王已经四代” 。后唐同光三年(925)秋,征蜀统帅郭崇韬过郭子仪墓祭拜,哭之甚哀。闻者颇以为笑,认为他是冒认了祖宗。
胡克全认为明觉甘泉村徐氏是由齐氏改姓而来的说法,是“郭崇韬之冒认郭汾阳“的笑话在溧水的再现。
综上所述,明觉甘泉村徐氏为齐泰后人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了。但这仅是本人根据甘泉村徐氏的堂号和几篇谱序所作的结论。我没能通读《徐氏宗谱》,也没能亲自到明觉甘泉村去考察。所以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新的材料的出现。
在明觉甘泉村世德堂《徐氏宗谱》卷一中,收录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二十九日,知县殷以恕发出的一份重申祠规禁约告示。告示中记载了村民自称:“况身等族中多半在外打铁为生”云云。在古代,明觉人以外出打铁谋生,其代表人士,即是在芜湖创造铁画工艺的汤鹏。但对此,在地方志书中从未见有记载。这份光绪年间的告示,补了旧《溧水县志》记载的空缺,十分珍贵。
附录:
清同治《徐氏重修宗谱序》
徐氏之谱,谱徐氏之族也。徐氏出于溧,始于元之际,世而谱之作,以明代辛七公为始祖,不述及元末迁溧之始祖者,何也?
明代初叶,吾族为齐氏,而中叶以后,吾族则氏徐也。犹是族也,始氏齐而终氏徐者何也?吾徐氏之族,明臣齐泰公之裔也。燕王之役,齐泰公与方孝孺同罹于难,并遭灭族之惨。齐氏子孙之幸免于祸者,恐株连,无已,因易氏为徐焉。夫氏之易,不以他姓,而独有取于徐者,何也?徐为外祖之姓也。易齐为徐,是为母氏为姓也。以母氏为姓,则姓虽易,犹为亲属,不致以异姓乱宗也。则齐、徐之音声相类。徐氏之子孙,不啻齐氏之子孙也。此齐泰公之嗣所以易氏为徐也。此吾族所以始氏齐而终氏徐也。
吾族既易姓为徐,而其时之长吾族者为辛七公。此吾徐氏之族所以尊辛七公为始祖也。辛七公为徐氏之始祖,则徐氏之族始于辛七公。
有徐氏之族,斯有徐氏之谱。创吾徐氏之族谱者何人?七世祖修斋公也。谱作于何时?明万历甲申(十二年,1584)之冬也。族人之继续无穷,而族谱之增益无限。有创族谱者,必有修族谱者。修之者何人?吾高祖行科公与族曾祖志锴、族祖承油诸公也。今者族兄保身以流离迁徙之余,存积案盈箱之谱,虑其断简残篇也,会族人于祠,建议重修族谱,并推予为督理人。绘宗图,书谱牒,庀材鸠工,付诸剞劂,数月而事竣。族之父老,以序事属余,余既督理谱事,又承族人之命,爰就吾族之原始及前人创谱修谱之经营,括要以述之。后之子孙读余叙,庶免数典忘祖之讥矣。
同治甲戌(十三年,1874)春仲,特授文彦郎候选训导廪贡生十六世孙保衡谨撰并书。
民国《徐氏重修宗谱序》
昔袁了凡先生有云:有十世之德者,必有十世之子孙以保之。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以保之。是子孙之蕃衍皆祖宗之积德所致也。为子孙者,孰不当尊祖,而以谱牒未修为憾事。爰于新建国之丙辰岁,集族人于祠,筹议纂修。公推保宪、建宏、建坤等经理一切,并出徐氏旧谱,浼余理正。居两月余而告竣,并请予作续修族谱序。余不获以不文辞,乃为之序。曰,徐氏之谱,能传其信,能阙其疑,崇实黜华,不事浮靡。举凡高曾祖考、昭穆尊卑,均能井井有条。后嗣子孙,其庶免乎忘祖之讥矣,其不致若郭崇韬之冒认郭汾阳矣。
新建国四年(1915)岁次乙卯仲冬上澣,清加花翎五品衔职员胡克全作梅盥手撰书
告示
钦加同知衔囗囗溧水县正堂殷 为出示晓谕事。
囗囗(山阳)乡五图甘泉村民人徐善洲、善淦,徐保旺、保宪、保营、保经,徐建棻、建坤等禀称:切身等,从前乡党有禁约,族中有祠规,请示晓谕,肃然无犯,赖以乂安。不意前罹兵燹,人口凋零,禁约祠规遂俱废弛。况身等族中多半在外打铁为生,祠宇未建、宗图未绘、家乘未修。幸身等族中祖祭遗田,除租资、完粮、祭外,所剩余资,前议归值事人领收生息,轮流派转,上交下接,本利全清。俟积有若干,再行举办。诚恐横蛮不法之徒藐视祠规,违犯教令,不遵禁约,或聚赌开灯,窝藏盗贼,或偷窃五谷蔬菜,或盗砍蚕桑荫树,或窃取农具渔腥,种种不法,为害匪浅。爰集合族,公同商酌,议立禁约八条开单,环叩赏给示谕。等情到县。据此,除批示外,合行出示晓谕。
为此,示仰该族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务各遵照祠规禁约,安守本分。倘敢不遵祠规,有犯禁约,一经访闻,或被禀控定,即提案从严究办,决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计开禁约
一,禁我族子孙,谨遵祖训,恪守祠规。违者公同禀究。
一,议我族囗囗囗囗囗,各房长领收生息,轮流派转,上交下接,本利全清。囗囗囗囗不愿借者,听情原借者。如有恃强掯欠情事,公同禀囗囗囗囗。
一,禁开场聚囗囗囗囗囗贼渊薮。
一,禁开张茶馆烟灯,以杜窝藏匪类。
一,禁不准容留来历不明之人,违者公同禀究。
一,禁偷窃五谷蔬菜。
一,禁盗砍蚕桑荫树。
一,禁窃取农具渔腥。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