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谱》十二卷,2009年石湫三槐堂电脑排印本。共印30部,领谱字号按千字文,从“天”字到“秋”共21号。另按干支:丑、卯、辰、巳、未、申、酉、戌、亥共9号。
2018年11月24日,傅章伟先生将此谱的电子稿拷给我,使我得以了解此谱的大致情况。
此谱首修于明隆庆末年,由黄汝金主修,仅作图系;明崇祯十六年(1643)王可宗二修,共12卷,留有稿本;清嘉庆三年(1798)王简在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修;民国二年(1912)五修;此为六修。2007年,退伍军人王之福发起,由25、26、27、28、29世孙共29人联署,发出《告石湫王氏子孙书》,提出续修家谱的倡议,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在2009年完成印制。王之福撰《石湫王氏建祠修谱记实》作了详细的介绍。此谱在民国二年谱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卷一,序九篇,记,说,引言,凡例,图五(居址、河上山、大沟山、东神山、上岗山),恩纶(24道)。卷二,合族总图并世表。卷三至卷八,世表。卷九,墓志,传。卷十,行略,赞。卷十一,序、诗、祭文、铭、宦绩,奖荐。卷十二,居址、户役、祠宇、丘墓、祖德、内范、礼仪、科第、遐龄、后跋、领谱名目、行列字派、附禁约断案区号、小宗议合。
据谱序记载:宋时安旺公由河南辗转迁入溧水,三迁而后卜筑于石湫里。焦竑的《大中大夫光禄寺卿带河公墓志铭》称:“公讳守素,字德履,别号带河。支出太原,其先有百岁翁者,居石湫里,为溧水始迁祖,再传良森公像,像生双塘公鼐,是为公父,二世俱赠光禄寺卿”。也就是说,石湫三槐堂王氏在出了王守素之后,这个宗族才开始兴旺。
王守素,字德履,号带河,1545—1610年。祖父王像,父亲王鼐,母亲赵氏。隆庆四年(1570)举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历任杭州府推官、保定府推官、礼部主客郎中、吏部考功郎中、南北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左右通政,累官至光禄寺卿。
正是由于王守素的关系,为王家先人作碑铭、写传记的,无一不是高官显宦、社会名流。这些高官显宦都是进士出身,有的甚至是状元、探花。比如为王像作墓志的是太常寺少卿余寅,进士;为王鼐作墓志的是礼部右侍郎罗万化,状元,翰林;为王鼐作传记的是礼部主事、文学家屠隆,进士;为王守素作墓志的是太子的老师焦竑,状元,翰林;为王尚宁作墓志的是朱之蕃,状元,翰林;为王尚质作墓志的是奉政大夫邵城,进士……这些人都是达官贵人,又是学者。他们中间有文学家、书法家,都是当时的大手笔。
傅章伟先生在《秦淮源》杂志上先后撰写了《光禄寺卿王守素》《石湫坝的大庙与顾起元的昌福行宫记》《请黄汝金修家谱的人不是王可宗》等文章,介绍了石湫三槐堂《王氏宗谱》中保存的许多珍贵的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看看。
三槐堂《王氏宗谱》中,焦竑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撰的《大中大夫光禄寺卿带河公墓志铭》,和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撰 的《王氏祠堂记》,详细记载了王守素的生平及他的家世,可补溧水旧县志记载之不足。溧水民间遍祀祠山神,因为祠山神曾被封为"正祐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灵佑普济真君“,顾起元的《昌福行宫记》介绍了王知充建造昌福行宫的故事。还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赵向奎发布的有关地方水利的一篇公文。它们都是深藏于家谱中的溧水乡土文献,十分珍贵。现转录如下:
附录一
大中大夫光禄寺卿带河公墓志铭
余曩与王公德履同朝,日相过从无厌也。余归田久,每忆当世长者,辄首屈指公,而今已矣,子知充以囗年囗月葬公于囗山之原,持学宪韩仲雍状来乞铭,曰:“治命也。”余读状甚覈而文,乃参所见阐而志之。
公讳守素,字德履,别号带河。支出太原,其先有百岁翁者,居石湫里,为溧水始迁祖,再传良森公像,像生双塘公鼐,是为公父,二世俱赠光禄寺卿。祖妣李氏,母赵氏,俱赠淑人。
公儿时不好弄,言笑俨如成人,甫为制文,众推其才藻。庚午举应天乡试,分校者拟为第一人。会主司意有他属,欲置之,公卷自至几者数四,始相顾愕眙,曰:“岂其世有隐德者耶?”更阅而奇之,置第也。
丁丑丧赵淑人,公哀毁骨立。礼暇,与里中士研味名理,学奇进。庚辰成进士,授杭州李。杭,剧郡,讼讦猾集,力为振制之。有张尚书殁,族子争嗣,历诸孝廉不敢问,公据法力断,而人人厌服公矣。浙有虎而嵎者,为督抚温公所厚。公发之,督抚力为辩雪。公侃侃历数罪状,温无以夺也,已乃改容谢公。公之不畏强御,温不终庇私之,闻者两贤之。先是,杭兵民变继起,当事惴恐不敢发,两台骤用公谋,洶洶者乃有定,而公亦被金绮之赐。又,狱失剧盗五人,公谋于守曰:“盗,镇抚某所擒,顷以失伍,得长系与盗相熟识也,曷令其以功赎乎?”守破械而遣之,而五人旋获。壬午、乙酉两同考,浙闱举十八人,所得人才士人盛于他时。
旋承双塘公讣,奔归。已丑卒丧,司李保定,益任乃职。诠曹征茂异补给事中,御史牍首公,而章上竟刊去,盖当道者以私郄搤之也。寻晋礼部主客司,主事五载,历员外郎中。会议兵疏争,御史大夫孙公望临一时少所可,见公疏,器之。复探得内召,不果,故内益不平。久之,孙为宰,乃调为其属稽勋郎,由他部即调吏部。今上来财三见,盖异数也。已徙验封一年,主考功。公精强于职,时时佐其长有所推毂,退而见其人澹若无意者,其慎密皆如此类也。调文选不得旨,以南太仆少卿行三年,改北太仆。历左右通政。庚子转光禄寺卿。东朝册立与诸王冠婚相继,皇长孙诞生,再上圣母徽号及他告庙饮至,皆非常典礼,取给大官者不赀。公拮据,程会令吏胥不得巧穴,中人不中横索,而事赖以济,然自是用益诎。公于壶飱月益而不度者,什器旬进而不出者,行户口共而不尽得直者,言于上,得有所裁覈优假,官私均藉焉。僚属有所条画减损过当者,公宛为调剂,令得见其长,九年之中庖政不见迹而理。当是时,公名重朝廷间,乃屡推巡抚、少司徒、南少司马,率不报。戊申,言者欲摭公他事,不得,谓公于中丞不宜。公笑曰:“吾不宜中丞,顾宜光禄耶?”立上书请解职。朝贤自太宰而下,挽留者履满户外,公不顾,章十七上,始得允。
公还,登泰山观日,初出摩荡云海间,意甚适。谒阙里,抚先圣手植桧,徘徊不能去。抵家,聚族党置酒高会,语众曰:“吾日伛偻金马门,孰若与尔曹杯咏乐也!”可三月所,而公寝疾不能起,悲夫!
余忆公司李时,去诸生亡几耳,而筹兵民之变瞭如烈眉,藉令尽其施用,功业可胜道哉!乃一厄于内召,再厄于典诠,终厄于中丞侍中。公盖有以自守,顾其事秘,人罕知者。状言公耻涉迹当途,而不欲显示崖异为名高,以故人习其谨厚,而鲜知其介特,笃论哉!余雅推公长者,以此。
事双塘公以孝称,痛母赵不逮养,每捧纶诰,泣未尝不沾衣也。念伯兄早逝,抚遗孤四人,室之,婚之,延师以就其业,他所收族振贫者不可指数。欲饬宗祠、纂族谱,病未果,临终嘱二子成其志云。
公生嘉靖乙巳十二月十九日,卒万历庚戌四月十一日,享年六十有六。配武氏,封淑人。子二:长知益,太学生,后公三月卒,娶徐氏;次即知充,官生,娶陈氏。女三,一适当涂监生孙承顺,一适太学生武光册,一侧室牛氏出,适高淳诸生张司揆。孙男七,宏美、宏居、宏祜(益出);宏朗、宏舆、宏祖、宏芬(充出)。孙女三,益出者二,长适武光景,次适江宁吴仪泌;充出者一,字江宁顾选昆。铭曰:
万历辛亥年(三十九年)囗月囗日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儒林郎直起居注纂修国史东宫日讲官琅琊焦竑撰。
附录二
王氏祠堂记
溧水石湫之有王氏也,自其始祖安旺公由太原而徙焉者也。王氏之族浸以昌炽而推名阀也,自带河公守素以进士起家,历官至光禄卿,勋庸茂矣。至问其渊源所自,则处士廷美公生赠光禄卿良森,良森生赠光禄卿双塘,懋德累行,以开长发之祥,非一朝积也。带河公清操雅望,易文历中外,名德著一时,居恒欲创祠堂祀其先,而未果。庚戌告归,寻寝疾不起,遗命子太学生知益、官生知充毕此役。亡何,知益相继卒,充慨曰:“吾兄即世,言犹在耳也。乃倍本源,阏遗泽,奉先之谓何?”卜于宅之西,别墅曰采蘋馆。中有堂,曰桥西草堂,公旧所读书处。因馆东隙地鸠工程材,诹日兴事。前建门房三,次门楼一,中建响堂一,后寝室一,左右庑各三翼其旁,仓库庖湢各四,别置祭田五十亩,而俎豆簠簋之属无不庇饬,以此妥王氏先灵,而完带河公夙志。
余固知神爽之必歆以格也,且祠距家伊迩,一水环之如带,由梁入祠,波纹回碧,鱼鸟亲人,灌木铺阴,栏干掩映。其东为琛山,秀而峙者若拱;其西为横山三十六峰,联络不绝者若屏;其北为石湫,螺石垒垒,水声潺潺者若琳琅;其南为方阜,平而广者若台若几,兹又不称形势之伟观,而宅幽之胜境哉?工既落民,奉屡世主妥其内,而子孙辈肃展谒焉。
余谓,动水源木本之思,可以起孝;修时祭岁祀之仪,可以作敬;俨堂构羹墙之见,可以兴劝;昭萃涣合离之谊,可以敦睦。夫孝,德之基也;敬,德之聚也;劝,德之振也;睦,德之厚也,一举而数善备。王氏之世泽可永延于无穷矣!带河立朝事业未尽,厥蕴而留有余之意,以贻之子孙。后人蒙故业而炽昌之,此祠之增而重也,宁有既乎?
祠既成,知充特乞为记,以诏来兹。余曩与公同朝日久,服其为当世长者,业铭公墓中之石矣。兹复就公家祠,乐为叙次,俾镌石于壁,用以风示后人,庶几祖德作求,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咸知公之光裕也,没世不能忘云。
万历甲寅春(四十二年),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儒林郎直起居注纂修国史东宫日讲官琅琊焦竑撰
附录三
昌福行宫记
昌福行宫何祠?昌福也。昌福之有祠,肇于桐汭之横山坛场,珪币其盛,为东南冠。向都之庙领于天子之祠官,春秋有常祠焉。至其所自为祠以祝釐祷祀者,尤不可胜记。濑水之有行宫也,则太学王公知充建也。
太学盖尝从其父光禄公官京师,壬寅岁奉其母武淑人归,而道病几殆,及家,严事祠祷也。已而夜梦真君俨然临之,若为呵护者。既寤,而螭蟉虬文之蜿蟺,孔盖翠旗之翩翻,元蕤朱跸之郁丽,修髯龙准之庄严,仿佛在眉睫间。太学为伏枕叩头,谢已,复自罪:“草木之生,何意邀惠于我大神,抑雨露之渗漉澹洒,厥若勾萌罔忍剪弃孱弱,病躯幸不即辱,蝼蚁所不矢以身崇奉真君者,有如日!”于是数以化剂乞灵,而病霍然已矣。
太学归,即日以兹事告其里之父老子弟闻之,无不举手加额,洒然肃容者。而太学则又以为神幸据我矣,我不为之依,令人之充然有求者,奔走以吁之,鼓歌以舞之,非所以扬灵贶普冥佑也。爰谋立祠,卜得石湫之上,距家数百武而近祠焉。其地环山而带水——山崔巍以拂汉,水冲渫而洋波,固地脉之所蟠结,仙灵之所窟宅也。于是为殿三楹,中奉真君,后殿廊庑以妥群灵者副焉。别构慈圜,以奉大士;治书屋,以备栖息;旁阴花木,具亭榭,以供游适;环以周垣,前为绰楔,颜之曰“集真台”。盖庙貌于是乎翼然矣!
落成,太学乃走金陵属余为之记。
余推祠山之赫灵显佑,载在祀典,尚矣!神功符于丕宰,元泽溥于无门。御灾捍患,拯溺亨屯,缘祷祀以效灵,随吁号而垂佑,其德可见者也。橐籥阴阳,翊赞亭毒,无求而自为集,不祷而默为赴,其德不可见者也。可见者,祝史之所易陈;不可见者,图牒之所难载,盖神之德广矣,大矣!讵曰桑梓之乡,神之来恍兮惚兮;岂谓坛坫之上,所谓旁薄昆仑,弗可殚论焉。往而不存,益识无端而莫测;因斯形在而如睹,弥知神应而无方矣。方今圣明在宥神人不奸,商羊应龙时播其虐,江左旄倪含哺鼓腹,耳希羵首之咏,目鲜鹄面之悲者何?莫非神之大有造于此土也。余与太学乌乎测之,乌乎悉矣哉!
太学曰,“允哉,此论!”
若大神之灵迹奇变,则金书玉册之所记,真文秘牒之所存,宣室之事史识之矣。余唯唯因论其次焉,是为昌福行宫记。
时万历丙午年孟夏,吉立。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修编、文林郎、直起居注、编纂章奏事顾起元撰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儒林郎、直起居注、纂修国史、东宫日讲官焦竑书并题额
附录四
公 文
江宁府溧水县正堂加三级记录五次赵 为一件聚众阻水违断侵占等
查勘得王陆二姓争水互讦一案。县西思鹤乡区有水坝一条,自横山发源,会流于望湖山,至下直达秦淮,载在县志,历有可稽也。其间水势蜿蜒,坐落坵段里区不一。从此逆溯有古湫,其坝实归字一百九十八号,入业于王安旺户下。从南上溯,旧有基宕坝,土名乃育字一千一百二十号,入业于陆再旺之户。而介乎归、育两号中之间者,则又有严胜源宾字长港一业。查照各册,俱皆确凿有据,更无容混乱侵越者矣。
本年七月七,王尔功在坝戽水灌禾,而陆尔扬等以为育字水区不应王姓车灌。在王以为是区应属归字,陆姓不应越阻。因有王念先、陆之鹍等互控到案。当送军衙查议。
复经本县亲勘踏阅,此坝本系活水长流,非比僻港小沟枯竭不赡,截然彼此难通。此番雀角原属过举,但究陆氏之得执争此水者,又开南至宾字区界,比对田亩,左右符合。要之,王陆二姓争水之地明属严姓宾字之区界。既有宾字一港,则王业居下,陆沟居上,坝址划然,二姓之争端于是可以废然息矣。唯是坝有定,区内水通用取不竭。嗣后,各号区业着按册分管,照户输粮。其沿坝浮水,凡就近田亩俱得彼此通车,毋许执私争阻,自擅有余,绝人于不足。如此则水利均沾,讼端亦杜。即取名姓遵依结案。仍勒石永饬,世守可也。
康熙六十一年拾月 日给 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