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无想山下 于 2020-11-24 13:26 编辑
溧水方言,历史上一直以江南母语吴语为主,清末的战乱,本地人口的大量流失,外地人口的迁入,客民与土著居民的融合,形成至少了三种以上的方言体系:县城以南乡镇及周边为吴语区,县城以北为江淮官话区,东北东南区域间夹的客民方言,县城街市以吴语为基础演变的街上话。 原孔镇乡地处溧水境西南,东与云鹤乡交界,南接和凤乡,西临石臼湖,北连渔歌乡,区域东北,东南一线为秋湖山芝山芳山余脉的丘陵山地,西为石臼湖沿湖高岗地及围湖圩区,北为新桥河流域圩区。地势东高西低,圩区水网密布,间或丘陵山地。又地处南京至宁国古驿路要道,古往今来,这一带,鱼米丰饶,水陆交通发达,适合先民在此围湖垦殖,休养生息。历史上世家大族,不少迁居于此,形成不少以姓氏宗族关系为主的传统村落。清末的战乱,也鲜有客民迁入,所以原孔镇乡区域的方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吴语方言。是溧水境内的纯吴语乡镇之一。 语言学者曾一度把溧水吴语进行分类,孔镇话最常规的是被列入——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吴语占比较小的一个片区),但又有学者把孔镇话列入——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吴语使用人最大的一个区)。探究是哪个片区的吴语?笔者不作辩析。此文仍按常规列为宣州片太高小片对孔镇方言作初步的介绍与记录。 溧水县城作为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地处吴语区域最北边缘,县城一带的吴语中语音词汇淮化较为严重,而往南乡镇到高淳逐步进入吴语腹地,淮化词量变少,保存的古词古音较多。孔镇吴语区处于淮化吴语向纯正太高片吴语过渡地区,是典型的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区,孔镇话有几个特点: 1、 保留了吴语中的浊音发音与混读以及部分古音,例如 吴,作为姓氏孔镇话读作“WU”,而且与胡的发音不分,都读作“WU’,同样的还有”黄“与”王“都读”wang”。 但是作为地名,老一辈的孔镇话,把“吴”读作“呢”(音),与读“鱼”的发音为同一个音,例如孔镇有地名“吴村桥”,老一辈的只读作“呢村桥”,苏州的吴江,以前孔镇很多去这一带讨生活,把这里读作”呢刚“。后来经查证得知,吴和鱼,古音相同,也曾有相关研究说吴是鱼的像形字演化而来,而在太湖片无锡吴语和部分客家话中,至今仍保留着相同的读音,也近“呢”音。 孔镇话中读“江“,老一辈读作”刚“这个是典型的吴语太湖片发音,老一辈人把苏北一带称“江北”读作“刚拨”,有一种竹子编制的竹篮又大又牢固,当地人叫“江北篮子”,读作“刚拨篮子”,同样的“豇”,豇豆,读作“刚豆”。
孔镇话中的“生“,常说作”酸“,例如: 生日:说成”酸捏“,一生,说成:”一酸世“,母狗生小狗,说成:“酸小狗”,但是生小孩,只能说成”养小人“,树上生了桃子,说成:“酸了桃子”;先生,说成“先酸”。 2、 孔镇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吴语有较大差别,成一个过渡趋势,越往东往南,淮化口语越少。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社区为例,最东边的吴村桥社区,最南边的骆山社区,,最西边的中杨社区,最北边的乌飞塘社区。例如: 妈妈:中杨和乌飞塘一带喊“姆妈”。吴村桥一带通常喊“姆妈“或喊“姆迈”,骆山一带则喊”姆迈“。 姐姐,乌飞塘、中杨、吴村桥一带喊“阿尖”(淮化音),骆山一带统喊“贾贾” 吃晚饭:乌飞塘一带基本称为“吃蛮饭”,而其他三个方位的居民,包括孔镇集镇区,都说作“吃夜饭”。 怎么办:北边乌飞塘,西边中杨一带都说成“拉肝弄”,而东边吴村桥一带部分说成“何格弄“?骆山一带基本说作”何格弄“? 数字“2“,骆山一带通读作”拟“,而其他区域间或有读“拟”,基本上以读“er”(淮化音)为主。 蜻蜒:乌飞塘一带称作“书灵灵“,而其他三个区域都称作”杠杠“或”马米子杠“ 茄子:乌飞塘一带称“钱子”(淮化音),过了集镇往南,其他区域基本称作“落苏”
上学:乌飞塘一带称“上核”,集镇往南,其他区域称作“上沃” 3、 特有词汇多,不是当地人很少能理会原意,例如 走路——迢路、袍路 快点——臊点,常紧 休息——息个盼 干活——做酸汗 洗脸——开脸 干嘛——总这 什么——呢这 非常——扎刚 回嘴——犁嘴 吵架——别经 看不见——不向见 没办法——没扎子 等一下——打个停 一会儿——一糙糙,一扎李 爷爷——亚亚,阿亚 奶奶——嬷嬷(读马马或马迈) 叔叔——挖挖、阿挖 伯伯——大大 傻子(男)——堆家,雷堆,核驼 傻子(女)——双瓜子 花生—生果 知了——窝腰子 学校——核堂、沃堂 综上所列,笔者认为孔镇吴语区应该是以宣州片太高小片吴语为基础,中间又杂夹少量淮化口语和融入了部分太湖片毗陵小片的吴语词汇,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吴语区域。这一区域又以集镇为分界线,集镇以北的乌飞塘社区一带吴语出现淮化口语词汇较多,集镇以南及以东地区淮化口语词逐渐减少,开始声调有所改变,到最南端的骆山社区一带,已基本和太高片吴语类同。 语言学家刘半农曾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方言不仅承载着个体情感,还与地方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一句方言与一声乡音,连缀着一份情感与记忆。60多年来,普通话的推广,让我们与外界的交往已畅通无阻,外语的普及,让我们行走天下,环游世界。但遗憾的是,传承千年的方言吴语,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已不再使用,30岁以上会说不想说,20岁以上听的懂不会说,10岁以上听不懂也不会说,10岁以下的根本就没怎么听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终有一天,这悠久的吴语孔镇话,也像这千年的邮铺一样,终究消失于我们的记忆……
(本文因受访参照个体有差异,仅供讨论记录,望指教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