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衣、食、住、行”中的住,传承着一个地区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前进,住家依旧心灵的港湾,人生的驿站,是感情的归宿,是灵魂的延续。在南京市 溧水区的南部有一个乡镇叫做和凤镇,时至今日依旧秉承传统,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住宅的质量在变,时代在变,但建房上梁的传统依旧没变,虽有大部分步骤有所简化,但时至今日最重要的部分依然保留着。下面就以和凤镇山南村为例,简单的阐述一下农村建房的上梁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少人家现在都用现浇屋顶,但也有用木梁屋顶的。用木梁屋顶的大梁只能用松柏杉杨榆椿等树材,不能选杂木、楝树,因“杂”字谐音“铡”,“铡”在头上悬,总让人提心吊胆;“楝”字谐音“链”,镣铐锁链也让人发怵,不宜。和凤民间建房有规定“头不顶桑,脚不踏槐”,“桑”“槐”谐音“丧”“坏”,这些都不妙,犯忌。 上梁是盖房最隆盛的一天,事先必须看好日子,做好的屋梁,不能沾血,挂裤头之类,更不能让人跨,否则不吉利,系梁上山墙,不能喊成“吊梁”,不吉利,还不能有“半边人”(寡妇或鳏夫)在场,女人来月事也不能在场等。和凤这边上梁选时,一般选时在未时三刻之后申时之前(下午两点半到三点之间)。在上梁这天,主人家要好酒好菜款待木匠、泥水匠师傅,称之“待匠”。如得罪了工匠大师傅,他们略作手脚,会造成种种麻烦。所以和凤民谚有“三代做官,决不轻师慢匠”之说。上梁前必须挂“紫微星”或“太公图”。这时把正梁供摆在正堂间,正梁上用红纸写上“文昌到宫”“紫微高照”“飞熊镇宅”等,二边柱上对联:“上梁适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主家敬香后,由泥木匠人递酒敬梁歌词为:一杯酒,敬天地,主家今年造府堂,楠木柱脚柏木梁,府堂盖在龙头上,一年更比一年强。二杯酒,敬正梁,一条金龙卧正堂,文东武西分二旁。四面金砖来砌墙,块块金砖闪金光。三杯酒,敬主家:主家红运正当家,父在当朝儿登科,纱帽头上插金花。左金花,右金花,赛过江南第二家(不能说赛过第一家,因为旧时第一家是皇帝家)。 递酒以后,泥木匠师父相互一拜,木东泥西,登梯上梁,并分别唱道: 泥匠:一对和合笑嘻嘻,你向东来我向西,你向东面摘圣桃,我向西面摘仙果,圣桃仙果一齐到,代代儿孙戴纱帽。 木匠:脚踏云梯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左脚开步踩仙果,右脚开步踩圣桃,圣桃仙果踩得欢欢笑,上八洞神仙一起到。 这时,礼炮直响,爆竹声鸣,亲朋好友、四邻八舍,人群挤上,齐来观看。木匠站东,泥水匠站西,为大梁两头挽上系有红布条的“金绳”“龙绳”,让主人拴好,然后燃放爆竹、高升,开始起梁,主人还要在梁下帮助用竹篙往上顶。泥木匠人齐唱起梁歌:手提金绳起金龙,满堂生辉起祥云,金龙挂在半空中,摇头摆尾真威风,我问金龙归何处,一心奔向紫微宫。 正梁登位后,将事先做好的两个木槌,又称“发槌”,上写“黄金万斗”,愈意发家的意思,泥木匠将发槌边击打木梁边唱:手拿发槌四角方,我与主家上正梁,(上梁十敲)一敲主家年年富,二敲公子伴当朝,三敲朝中翰林院,四敲尚书名位高,五敲五子夺金魁,六敲六国戴纱帽,七敲七子并八孙,八敲满堂金鸡叫,九敲富贵十敲财,荣华富贵一齐来。 正梁上挂红布绿布,旧时用铜钱钉,现在改为用五角或者一元的硬币钉,钉挂红布绿布时泥木匠唱到:一片绫罗一片纱,苏杭二州带回家,鲁班命我高堂挂,赛过江南第二家。 大梁架稳后,泥木匠将屋主事先准备好装满定升糕、欢喜团子、馒头的稻箩提上来,进行上梁仪式的“抛梁”,将那些被染红的带着彩色图案的糕团、馒头(有的里面还有意包一枚硬币,让人去哄抢)。糕饼、欢喜团子抛至梁上,被弹回,被碰落,凡来参加上梁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围观看热闹的人,都在梁下接宝、争抢,谁能抢到手,谓之能交好运。如果在抢糕团的人群中十二生肖齐全,主家就会更加高兴。 撒上梁团子泥木匠唱到:手拿团子白似霜,鲁班命我撒四方,东西南北先后撒,再撒主家万年梁,团子落地滚元宝,四邻八舍齐来拈,老者拈到添福寿,少者拈到添儿郎,美头家拈到描龙绣凤,读书人拈到下笔千章,作田人拈到一颗下种,万颗归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