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0-12-28 21:09 编辑
转发说明: 前一时期,长沙网友李志良、李志国曾通过本网站求助找寻知县李可埴后裔,由于溧水这支李氏宗亲缺乏家谱等重要史料的印证(已前后三次走访过十里岗李氏、新庄李氏、老庄李氏族人,都没有查证到真凭实据),但根据《溧水县志》,溧水确实记载有知县李可埴一族在溧水居住生活繁衍,而根据长沙李氏宗亲李志国传来的《李氏宗谱(敬爱堂)》及我们在网上所搜集到的资料,也确实证明李可埴后裔在溧水几处地方生活过的事实。李志国先生传来的《李氏宗谱》(通过QQ),我仅提供给本地的五位文史研究爱好者(吴大林、傅章伟、江文宏、潘惠明、宋政灏),大家也经常交流李可埴后裔在溧水的查寻方向。以下转发的《明朝溧水县令李可埴》一文是江文宏先生根据《溧水县志》、《李氏宗谱》及对照相关联的溧水姻亲、好友《姓氏宗谱》而独立完成的新作。作者通过查找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推论较为严谨。如文中提到的乌山老庵从地理位置上看与十里岗李氏村落相符,另麻山老庄、丰安寺都曾安葬过李氏族人的记载,按古时交通不太便利的情况来看,其李氏族人居住应该在附近,还有根据史料得知的溧水县城、双眼井、石湫坝都有李氏族人居住过的记载,都是有待调查寻证的。详情请阅读江文宏先生的万言新作吧。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作者简况:江文宏,1985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长期在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任教,并先后担任过省溧中、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领导工作。现为溧水区地方文史协会会员,业余从事溧水地方文史的整理与考证,主要研究溧水古代教育、名宦乡贤以及历史遗迹等方面内容。前一时期已经通过本网站《中山文史》版块发表过几位有关溧水知县的研究专文。在此友情提醒:网友可以分享学习,但不能私自转发到其它公众平台,版权属于江文宏个人所有。谢谢!
转发:健康快乐 2020年12月25日
这是江文宏先生12月22日正在走访丽山老庄的村民。
明朝溧水县令李可埴 江文宏
不久前,吴建溧先生转来湖南长沙李良垂先生求助溧水文史爱好者帮其查找李可埴后人的信息,同时转来了部分敬爱堂《朝天李氏族谱》的资料。之后组织了吴大林、傅章伟、宋政澔等老师进行了相关寻访工作,我也参与其中。我们虽然梳理了一些思路,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利用业余时间,对《朝天李氏族谱》中李可埴的行状和年谱进行了点校,并结合族谱中的世表和溧水县志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写成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李可埴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 李可埴的生平 李可埴(1586—1653),字植之,号夔龙,一号澹庵,湖广善化县(今湖南长沙)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湖广乡试第十二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文震孟榜第三甲第63名进士。 李可埴于天启二年六月选授南京应天府溧水县知县,冬月到任。天启四年(1624)兼摄高淳县令。天启六年(1626)七月,父亲李先春去世,因丁艰离任。崇祯二年(1629)服阕,补授河南封邱县知县。崇祯三年(1630)升兵部主事。崇祯五年(1632)请假家居养母。崇祯六年(1633)奉母亲之命出仕,补授福建泰宁县知县,不久丁母忧。崇祯八年(1635)秋,服阕,补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崇祯十二年(1639)升南京户部主事。崇祯十三年(1640)差管淮安钞关,升南京户部员外郎。崇祯十四年(1641)升南京户部郎中。崇祯十六年(1643)春,升南直隶凤阳府知府,敕授中宪大夫,于秋季到任。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城破,致仕。 二 李可埴任职溧水的事迹 据《顺治溧水县志》卷六记载: 李可埴,字夔龙,湖广善化人,由进士,天启二年任。赋性淳良,不为察察,与民相安。至五年,以兵饷欲借改折暂征,公有伸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服阙,补他县,惠政亦如在溧焉,后擢户部,升凤阳知府。时楚寇乱,不能归,以遗爱在溧水,遂家焉。 据《光绪溧水县志》卷五记载: 李可埴,字夔龙,湖广善化人,由进士,天启二年任。性浑厚,不为苛察,与民相安。五年,以兵饷欲借改折暂征,可埴力为伸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服阙,补他县,亦多惠政,后擢户部,升凤阳知府。时楚寇乱,不能归,以遗爱在溧水,遂家焉。 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节选) 乙卯,以经艺冠本房,又七年,而成进士,筮仕,得溧水令。 甫下车,邑有编审之役,向来积弊多端,公力加釐剔,苦心裒益,事竣,邑称公平。钱粮条折征收,旧有分项,小民苦其繁扰,胥吏乘之为奸,公条陈为一则,民甚便之。邑南以筑东坝,故渰没腴田数万亩,历经上台题吁获邀改折,甲子岁阳侯肆虐,米价涌贵,计部复有借漕之檄,人心皇皇,公力请于上台疏改,次年得免重困。 溧自经大潦后频遭旱魃,公斋虔步祷,甘霖辄降。民有小忿小隙辄诬告,各院台诸司关提者丛集,公不避强御,一切持之不发,甚至与比部郎为角,察豪猾之表里为奸者治之,其风少息。他如,饬修黉宫、会课诸生、禁图赖、禁增赎、严保甲、明乡约,凡职所当为者,靡不尽心力。三载考绩,获邀旌纶,荣两尊人,士民为纪载歌咏以识盛美。方幸得行志以报君父,无何,而封公已谢世矣。 李光座(1610—1680),河南祥符人,顺治六年(1649)刘子壮榜三甲十七名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任江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李可埴任河南封邱县令时曾分校河南乡试,李光座是他选拔的举人,于其有知遇之恩。 根据这些材料,整理李可埴的事迹大致如下: 1.不为苛察,与民相安 所谓苛察,就是以烦琐、苛刻为明察。如,《后汉书·鲁恭传》:“州郡好以苛察为政,因此遂盛夏断狱。”但大多亲民的官员却不愿意拿一些繁琐的事情来折腾老百姓。《庄子·天下》说:“君子不为苛察。”在溧水县志上只是高度概括地说李可埴“性浑厚,不为苛察,与民相安”,但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就说的具体多了: 邑有编审之役,向来积弊多端,公力加釐剔(lí tī,清理剔除),苦心裒益(póu yì,减少和增加),事竣,邑称公平。钱粮条折征收,旧有分项,小民苦其繁扰,胥吏乘之为奸,公条陈为一则,民甚便之。 编审之役,是指人丁编审制度,其实质是赋税徭役制度。明朝末年,赋役制度实行重大改革,落脚点便在人丁和丁银的编审上。徭役滥行派征,积弊日久,就会影响百姓生计,百姓为逃避徭役,也会隐藏人口,导致承担赋役的载籍人丁减少,当差人丁的负担日趋加重。而丁银,来源于折银派征的差役、税收名色,种类繁多,情况非常复杂。具体可参见县志中的田赋志。 在李可埴任县令之前,仅万历年间,刘应雷、傅应祯、吴仕诠、陈子贞、徐必达、徐良彦、朱身修、张锡命等县令都从不同角度来为百姓的生计问题操劳,得到溧水百姓的爱戴,百姓自发建祠以示感激。李可埴接任张锡命之后,虽然漕粮改折的事情告了一个段落,但人丁编审仍是一个重大考验。李可埴对原有资料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查证,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同时在钱粮条折征收等问题上,他把种类繁多的分项进行了合并,使操作过程简单易懂,既减少了百姓的麻烦,又使得奸吏们难以乘机暗箱操作。 2.户部借漕,力为伸免 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说:“邑南以筑东坝,故渰没腴田数万亩,历经上台题吁获邀改折。”这件事的背景便是溧水漕粮改折。据《顺治溧水县志》卷一记载:“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邑民张晓、熊子成等,以广通镇筑坝,上游之水无所泄,荡没沿湖腴田八万余亩,每岁额粮加派各乡,民苦赔累,具疏叩阍,泣请漕粮改折如高淳例。”本已得到朝廷同意,可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朝廷以军需孔棘,溧水县漕粮复征其半,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溧水漕粮全征。“天启二年(1622)壬戌,应天府尹徐必达,据知县张锡命详文移抚院王象恒、按院易应昌会题,准溧水漕米永远改折,合邑戴之。”此事亦可参见《顺治溧水县志》卷六“徐必达传”“张锡命传”。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天启五年,“五月十七日,大风雨,昼如晦。秋旱。十一月二十五夜,地震有声。是年,京储告匮,天下改折,地方暂借漕米一年。溧水自是不复折。相沿。”“至天启五年,天下改折,地方借征本色。”(见《顺治溧水县志》卷一、卷四) 古代赋税制度中,漕粮、本色、折色、改折、半征、全征、复征、复折等概念的内涵非常复杂,又因为溧水县南东坝的遗留问题,使得农田面积、税赋征收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溧水的财政,但漕粮改折的事情,是涉及溧水百姓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哪一任县令都不能马虎。天启五年,溧水夏雨、秋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朝廷又因京储告匮而向地方暂借漕米,老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 李可埴“力为伸免”的背景,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也说的比较详细: 甲子岁(天启四年,1624)阳侯(水灾)肆虐,米价涌贵,计部(户部)复有借漕之檄,人心皇皇,公力请于上台疏改,次年得免重困。 据《顺治溧水县志》卷一记载:“四年甲子,五月,溧水蛟出,没民居。”随即,天启五年,又是两次地震,水灾旱灾相连,米价暴涨。 据查,《顺治溧水县志》卷一记载,“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丰,米一升,钱仅五文。而《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三“陶栩”中说,“天启、崇祯间,岁大饥,斗粟千钱。栩出粟,按户给散,全活甚众。”平常丰年时,一升米只有五文钱(一斗为十升),可天启年间,因为饥荒,一斗粮食能值一两银子。老百姓本来就度日如年,可朝廷还要“暂借”漕粮(水路运输的粮食,供应京城可接济军需)摊派给百姓,这让人情何以堪啊。李可埴竭力向上台伸免,于天启六年得到了回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老百姓藉此暂时得以摆脱困境。 3.斋虔步祷,应对灾害 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说:“溧自经大潦后频遭旱魃,公斋虔步祷,甘霖辄降。” 溧水有城隍庙,洪武二年(1369),朝廷诏封各县城隍之神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溧水百姓对城隍神犹为信奉。张锡命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溧水县令时城隍庙失火,于次年进行了一次大修。天启三年(1623),城隍庙内宝庆桥毁坏,邑民姚守元曾捐赀独修(见《顺治溧水县志》卷三)。 溧水城隍庙通常于春秋二仲(仲春、仲秋,即二月、八月)举行祭祀活动。到了天启三年,城隍庙是修好了,可是,天启四年至天启五年夏天连续水灾,天启五年秋天至天启六年又连续旱灾,李可埴便在地方贤达的陪同下,多次前往城隍庙等庙宇去“斋虔步祷”。所谓斋虔,指虔心斋戒;所谓步祷,即禹步祷告,禹步是指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民众认为,祷雨若能灵应,乃是山川神祇响应地方官员和信众的祈祷诚心所产生的效果,所以灾年祷雨,其实是协调人与自然、官吏与百姓关系的重大的宗教活动。李可埴在大旱持续的情况下,多次前往城隍庙、东岳庙等宗教场所去虔斋祷雨,最终使得“甘霖辄降”。 (转下一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