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0-12-30 11:17 编辑
转发说明:翻阅《溧水古今》第15辑,看到苏民老先生(原名濮思荀,祖籍南京溧水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40年代起就致力于进步话剧运动,1952年,北京人艺成立,苏民便到剧院,成了人艺的第一代演员。1996年,他以70岁的高龄,在影片《 鸦片战争》中出演道光皇帝。 2016年8月28日,于家中睡梦里安然离世,享年90岁。)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撰写的一篇文章,该文由祖传的“清白吏子孙”印章,回顾其父亲的音容笑貌,进而有感而发,告诫我们要“反腐倡廉”。请记住:早在二十多年前,苏民老先生就敏锐地感觉到腐败现象,如今转发,仍然有其历史及现实意义。感谢您的浏览! 转发者:健康快乐 2020年12月30日
濮氏家传“清白吏子孙”印章记 作者 苏民
原载《溧水古今》第十五辑“人物春秋”版块第15-17页, 一九九七年九月溧水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
我祖籍溧水,1926年生于济南,1928年随父去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又随父逃难客居北京。先父1960年去世后,遗物中有一套他于73岁时楷书抄录的《濮氏承启堂一家言》诗文集,序言下钤一闲章,文曰“清白吏子孙”。当时我虽已34岁,因受时代思潮影看重,仅一览而过便将这些书籍、字画、印章依旧收到书箱里搁置起来。历经“文革”浩劫,庆幸仍存完璧。八十年代中期,得友人赠家乡出版的《溧水古今》数册,上载有我家高祖琅圃公、曾祖青士公及叔曾祖椿余公轶事的文章。读后不由得唤起家庭遗风对几代子孙教育影响的沉思。于是翻箱倒柜找出封存多年的书物,居然在一个匣子里发现了“清白吏子孙”的印章。章呈椭圆形,篆阳文,上有独角兽形钮,惜无边款,不知镌于何年何人之手?难以断定为哪一辈先人所留。现能追忆起和这块印章有联系的事,仅只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片段。 父亲是个治家严厉的人,对我的姐姐们常是有说有笑,可是一见到儿子(包括我这个幼子)便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我上小学时,正值父亲在京赋闲。白天我去上学,他外出谋差,每晚我作完作业后,照例还要跟他读一段《古文观止》或一首唐诗,第二天如果背不下来,便用硬木镇尺打左手心,所以不打右手是为了还要写字。 记得我还是六、七岁的时候,一天清晨,我跟父亲正在堂屋。已经30岁的大哥从院里走进来,垂手侍立说:“嗲嗲,我今天就要走了,来向您辞行”。父亲推开我站到堂屋正中,大哥便穿着西装跪下向他叩头,只叩了一个头,父亲就把他拉起来。大哥说:“临行前嗲嗲还有什么嘱咐?”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这样和颜悦色地露出笑容说:“你这是第一次出远门,我也没什么多嘱咐的,送你一句话吧。记住,(此时突然收起笑容)到外边作事,哪怕遇到天大的困难,只要你把乌纱帽往脑后一抹(普通话,读阴平,音妈)撒困难就渡过来了。”对这句话我当时并不懂,只因父亲那由笑容突然严肃起来的神态变化印象极深。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才越琢磨越领会到这句话的份量,这大概是父亲自己的阅历体会。一个能清白自持的人,真正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身的得失私心。如今共产党员的思想修养中,不也有“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丢官、不怕老婆离婚......”的箴言么?这样的话竟能出于三十年代初、封建思想还甚浓的父亲之口,于是我想起了那方印章,“清白吏”自当如是。 父亲这一生从未买过房产和田产,一支都赁屋居住。在维持一家人生活温饱以后,如果还有余钱,便买书籍字画,每当生活需要便取出变卖以补家用。他这样做的缘故,我听母亲说过,叫作“不给儿孙留余孽”。其用意大概是一则不愿身后出现子孙因争家产而反目的丑剧;二则为保持“诗书传家、俭以养廉”的祖传家训。现在想来这也不错,以自身的清白影响教育后代,比用金钱为儿孙铺就坐享其成之路要好得多。中国历史上的士(即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愿以清白自许。当然,“清白”也有真假,自诩清白者,未必都真;然而那些能洁身自好、言行一致、以清白作风影响子孙者,则当属真。 吏,就是官员。对于今天担任公职者,由于时代概念不同,便不再称吏,而称“公仆”了。但就为大众办事的宗旨和作风而言,则区别不大。特别从自律的意义上说,仍然要“反腐倡廉”。准此,以“清白”二字处世为人,以“清白”二字教育子孙,仍应视为中华民族一贯的优良品格和好传统。 我珍惜这方印章,因以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