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1-3-18 10:41 编辑
《中山文史》版转载帖文通告
为了宣传,推介溧水的本土文化文史,帮助有兴趣了解,探究,发掘溧水本土文化和文脉的朋友深入系统地熟悉溧水的文与史,114网与溧水地方文化协会合作栏目——《中山文史》版块征得溧水区政协原文史委负责人和主要编纂人同意,于本日起开始不定期转发由原溧水政协文史委编缉成书的共三十期《溧水古今》上的文章,以便各位网友可系统地,有目的地了解我溧水区的文化历史,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以期繁荣我们的文化生活。
本版所转的《溧水古今》上的文章均以“文脉流”的名号转发并注明原著者,取溧水文脉源渊流长之意。欢迎大家流览,关注,并提宝贵意见。
我所知道的溧水中药业 作者:陈孝金
解放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苏、浙、皖地区和沪、宁、杭一带,经营中药业是以南京和宁波两个地区的人为主的,被称作中药行业的两大帮,即南京帮和宁波帮。南京帮经营中药又以溧水、江宁、句容三县人为主,其中又以溧水人为多。故中药业在溧水人中占有很重要地位。 南京帮经营的中药业,在遍布范围上,在人员数量上,在中药制作技术上,都大大超过宁波帮而占绝对优势。如湖北汉口的叶开泰,江西九江的李万泰,安徽芜湖的张恒春、王泰和,江苏南京的泰和生、张泰和、德泰永,镇江的公济,无锡的大吉春等中药店,是南京帮经营的一些著名的中药店。宁波帮经营的中药业,在经济实力上是很强的杭州、上海的胡庆余堂,苏州,上海的雷允上。南京的同仁堂和苏州的沐泰山等著名中药店是宁波帮经营的。从事中药业经营的溧水人,以柘塘、乌山、群力、洪兰、城郊、石湫等乡为多。过去这些乡域内的多数村庄,都有人在外地学徒、帮工或者开店,从事中药业。解放以前,中药业成为溧水人外出谋生,拜师学业,生财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阜经营由商及任溧水人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去外地从事中药业?我缺乏了解。大致说,明末清初就有溧水人在外地中药店学徒、帮工或投资经营中药业了。湖北省汉口著名中药老店叶开泰,是溧水柘塘乡叶家村叶姓在汉口经营的最大中药店之一。这家中药店以生产“全鹿丸”在全国负有盛名。该店每年要宰杀好多只鹿,用煮熟的鹿肉配以研成细末的中药材用蜜制成药丸,供老年人冬季服用,这是舒筋、活血、滋肾补身的佳品,因之而行销全国。该店从管事(即经理)、管账、到店员、学徒和勤杂工,绝大多数是溧水柘塘地区人,这个情况,直到解放时都未有改变。叶氏在汉口经营此中药店致富后,曾回乡里柘塘叶家村多次续修叶氏宗谱、修缮叶氏宗祠并撰文镌碑铭记其业绩。清代中叶,因经营此店而家道富有的叶氏,子孙们有的走上了攻书求仕的道路,其中以叶名琛较为著名。叶名琛在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后,任过陕西省兴安知府山西省雁平道、广东布政使直至两广总督等职。一八五七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他正在两广总督任内。由于他执行清封建统治集团的卖国投降政策,战前既未积极备战临战又未作有效抵抗,次年一月,广州城陷,叶氏被俘后被解往印度,囚禁于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八五九年死于异帮印度。 柘塘乡地溪村的濮氏,清代在河南经中药业而致富。其子孙辈有的习中医而晋升为清政府宫廷御医;有的中举中进土后,在山东、河南等地居官。其中濮琅之(名永昶)光绪年间退官后,曾从事《红楼梦》的研究,减有烫金封面《红楼梦》的珍本,成为当时“红学”研究的知名人士。从清末到解放前夕,溧水人从事中药业已成为主要行业之一。除遍布苏、浙、皖的大、中城市外,就是这些地区的小县城、小集镇上的中药业,多数也是溧水人经营。以柘塘乡陈家边村为例,解放前这个村约有六十户人家、二百多人口,其中从事中药业的就有十六户,计二十六人。他们分布于安徽的芜湖、南陵、郎溪、宣城、当涂、广德和江苏的兴化、溧阳、宜兴和江宁小丹阳等地。这些人多半是在外地中药店内学徒、帮工,有的已成为中药店店主。两帮竞争同乡抱义南京帮在外地经营中药业,为了能立足生根、取得经营的主动权和行业的垄断,必须同宁波帮以及当地人经营的中药店展开竞争。这样,便组成同乡会、同行业公会把同乡力量联合起来进行行业的竞争。 南京帮的药店为了战胜对手,首先在药品上做到互调余缺。如顾客拿一张中药处方到某中药店配药,其中如少一味或几味中药没法配齐时,便派学徒或店员到同乡另一中药店去借,则该店店主或店员便能毫不迟赛地给予解决,支持同多同行,完成这张配方,做成这笔生意。此是同乡同行的“抱义”行为,绝不“看相”、“拆台”。此外如遇同乡同行途经本地,到同乡中药店食宿是不成问题的。不论三、五天,还是一、两月,一般是不会下逐客令的。如是同乡同行失业来此,还能推荐介绍,为其代谋职业。万一不成,临行时,中药同行,包括店员和店主,还能赠给回乡的川资盘费,使其途中免受饥饿而返抵家园。或遇有失业的同乡来此贩卖药材,也能尽力为其推销给以资助,万一此处推销不完,也能投函推荐到邻近地区中药店去销售。溧水人到外地从事中药业,是以亲带亲、邻带邻这种方式到外地去的。所以往往一个乡村的人集中在一个城市地区在芜湖做中药店的是柘塘乡艾园村人为多在南京做中药店的以地溪村、柘塘镇人为多,无锡以地溪村人为多,镇江以乌山乡蟾山村人为多,汉口以大陶村和柘塘镇人为多。溧水人到外地经营中药业,一般是先出去学徒三年满师后留店当店员,几年工作下来,有才干的逐步提升为管账,直到管事(经理)。有些管账,管事、也有店员,积聚了些钱财后,在同乡同行资助下,几人合伙在本埠或外埠,或者到县城以下小集镇又开设新的中药店。这样,溧水人在外地从事中药行业的人便越来越多,中药店也就遍布一些地区的大、中、小城市直至小集镇。大村庄,真是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药号参行分支遍地溧水人在外地经营中药业有三种形式一是中药店,是以配方销售饮片及丸、散、膏、丹成品药为主的中药业;二是药材行,是专门经营不加炮制的原药材做批发生意的中药业;三是参号,主要在大城市专卖别直参、人参、西洋参、花旗参、以及银耳、燕窝、鹿茸等滋补药品的专业中药业。有的中药店门市、批发兼营。三种形式以第一种居多,后两种主要在大城市且要资金雄厚方能经营。芜湖市最大的中药店张恒春,是以经营饮片和丸、散、膏、丹门市为主,同时兼营药材批发业务,行销皖南各地。店主张氏系原溧水柘塘乡泗庄村(今江宁县周岗乡)人,解放前任该店管事的谢树德乃柘塘乡艾园村人,故该店从业人员全是溧水和江宁两县之人。张恒春中药店生产制作的“全鹿丸”和专治小儿疾病的“回春丹”颇有名气。原柘塘乡徐慕村(今江宁县周岗乡)人、中药店员出身的徐励东,抗战时期在南京合资开设的慎昌药材行,由于经营得意,发展很快,后来在芜湖、苏州上海、天津等地,陆续创办慎昌药材行分行,业务很大,名声显赫,当时,溧水和江宁的同乡失业人员,随其外出到其药材行就业的人甚多。该行及店主徐氏曾捐赠慎昌药材行股票和捐款资助柘塘小学、徐慕村小学、广严寺小学等一村校用于办学,在柘塘地区的影响很大。水泛小丸秘传绝技宁波帮在苏州。上海开设的雷允上中药店,以制作经营“六神丸”而驰名中外。“六神丸”的配方由店主秘密掌握,不传外人。但店中店员,仍雇有一些江宁、水地区的南京香人。因为“六神丸”小如苋菜籽一般,制作并非用手捏成,而要将配方药材研成细末后,再用小匾水泛滴制成丸,这是一项极其精湛的技术活,需要有过硬本领。 由于南京帮长期事中药业,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和掌握了水泛丸的这项技术,故宁波帮也不得不用南京帮店员来制作“六神丸”。苏州的沐泰山药店和乾大仁药行,也是宁波帮经营的。这两个中药店内也有我溧水石湫、柘塘地区的店员。乾大仁药行的经理,一度乃我石湫人王氏所任。在药材鉴别、制药技术上,宁波帮经营中药业,也需求之于南京帮。北京同仁堂以制作药酒和伤膏药而闻名全国,但南京同仁堂分号,有不少店员也是溧水和江宁县人。医药相辅药亦习医溧水人经营中药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医药结合取得中医的支持。不少中药店内设有中医方脉处,聘请中医来店中开业,以便相互研究医与药的关系,促进中医医术和中药业的发展,为人民防病治病。这样不少做中药业的人得到中医的指点,习医而成为中医。这些人在中医指守个,先学习医书掌握医理,再通过实践,切脉,处方沿病,还渐既能搞中药又能做中医了。我们溧水地区有不少人就是这样成为中医的。淀水的中医陈国梁,原是经营大德昌药店,后才习医行医的。章丽生医生也是经营章同德药店后行医的。私塘喉外科医生张映焜,其父原也是做中药店的,后来才行医成为喉外科中医;张医生是由他父亲亲授而成为当今溧水地区著名的喉外科医生。 今南京钟山医院院长,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疾病的医学专家徐学春,是柘塘乡地溪村人,原在南京中药店学徒、做店员的,后来才专攻医学成为有成就的医学专家。柘塘本镇人徐大思(原名徐敦书),早年也在广德做过中药店,习医后致力于医学研究,是目前南京市研究心血管病有成就的医生之一。在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造成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民生计日益维艰。许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苦岁月里,溧水人在外地经营的中药业,无疑给一些农村贫苦青年找到了一条得以栖身谋求生计的道路,幸能免成饿殍;同时,这许多中药业职工,对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术,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中药业是解放前溧水人在外经营的主要行业之一,是应该为溧水人所铭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