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山文史》版转载帖文通告 为了宣传,推介溧水的本土文化文史,帮助有兴趣了解,探究,发掘溧水本土文化和文脉的朋友深入系统地熟悉溧水的文与史,114网与溧水地方文化协会合作栏目——《中山文史》版块征得溧水区政协原文史委负责人和主要编纂人同意,于本日起开始不定期转发由原溧水政协文史委编缉成书的共三十期《溧水古今》上的文章,以便各位网友可系统地,有目的地了解我溧水区的文化历史,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以期繁荣我们的文化生活。
本版所转的《溧水古今》上的文章均以“文脉流”的名号转发并注明原著者,取溧水文脉源渊流长之意。欢迎大家流览,关注,并提宝贵意见。
浅谈解放前后溧水县的医药卫生事业 作者:章丽生 我是个从事多年中医、中药工作的医药工作者,经历了新旧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对溧水县医药卫生工作发展的历史,我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可以说是溧水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史的一个见证人。 我家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就在溧水在城镇开设章同德堂中药铺,我就在这药店内搞中药工作并开始学习中医。那时溧水的医药卫生事业落后极了,整个溧水包括在城镇没有一所医院。当时是溧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在城镇,也只有个体开业的马瑞麟、陈国栋、陈国梁、章耀先、傅虎臣等中医六、七人;西医只有一个诊所,医疗设备十分简陋,病床没有一张,备有一个听诊器,人们就感到十分新奇。那时溧水在城镇开有八家中药铺,以章同德堂和管氏弟兄开的管泰和堂,管中和堂为著。溧水乡间的医药更为落后,乡镇上只有个别单干的中医和中药铺,还有些乡镇连个中药铺也没有。乡间人民生病要四人抬着“软梯”跑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远的集值,县城来求医治病往往延误病期,益成不幸死亡,这是旧社会常有的事。 全国解放以后,课水的医药卫生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前发展步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应的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解放初,深水人民政府利用溧水在城地区的三圣庙(即现在溧水县人民医院的所在地),因陋就简地办起了溧水县卫生院,那是深水自立县以来的第一所医院。创办之初,医、护人员包括行政、工勤人员在内总数也只有二十人。一九五三年,溧水县卫生院扩大了门诊室,开设了住院处,医护人员才日益增多,承担起溧水全县人民的疾病防治任务。 一九五六年,在各行各业走合作化道路的高潮中,溧水在城地区的几个中西医陈国梁、我等六人联合起来成立了中西医联合诊所。第二年的七月份,我们联合诊所的医务人员,连同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疗设备一齐并入县人民医院,我到县人民医院做中医,担负中外科疾病的医治工作。与此同时,溧水各乡相继成立了联合诊所,后来陆续建立起五个地区医院,有了乡镇一级的医疗机构。一九六五年起,全县各大队相继培养出一批赤脚医生,先后建立起大队医疗站。这样,县、乡,大队三级医疗网建成了,基本上改变了溧水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医药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对广大农民疾病的及时防治、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起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挤收入的稳步增长,漂水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更快,成就更大。就拿溧水县医院来说。已新建成门诊大楼,按病理分科治病,更加专业化。医疗设备也日趋完善,各种科学检测疾病的医疗器械都添置齐全便利了疾病的诊断和治泞。外科手术在解放初连阑尾炎切除也不能做,现在不仅能做各种腹腔手术,已发展做各种胸腔手术了。这就大大便利了人民的防病治病,降低了地方病的发病率,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麻疯病及其他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蔓延和发展。 我曾记得民国二十年(即一九三一年)溧水霍乱流行“发人瘟”的悲惨情景。那年,溧水乡间霍乱传染病流行蔓延,在城地区也不例外,有时一天之内死者达百人之多。全县人民万分恐惧,到后来连看病之后来城镇撮药、或拾埋死者的人都难以找到。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加以群众文化落后,不懂科学,迷信“天意”,说什么“发人瘟”是“在数在劫终难逃”的荒诞之辞,不懂预防知识,又不积极治疗而丧生者不乏其人,至今想起当年情景,还令人叹息! 我还记得旧中国发生过排挤打击中医中药的事情。那是一九二六年间,全国曾刮起一股“废止中医中药”的恶风,掀起一重“限制中医开业”的浊浪,这股风,这层浪也波及溧水地区,搞得我们这些多年从事中医中药的人,担心将来的生计前途,思想悲观,情绪低落,真是无所措手足。幸得当时“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老先生站出来力争,号召全国中医中药从业人员群起抵制,大声疾呼“拯救中医中药事业”,才逐渐平息了这股风浪,缓和了气氛。使得中医中药这份祖国宝贵遗产得以保存下来,今天发扬光大。 我回忆解放前的医疗水平何等低下,不仅对“瘫、痨、臌,膈”等病认为是不治之症,即使痧、麻痘疹”等婴儿常见病也甚感棘手,被说成“小儿瘟”。不少病儿家长迷信鬼神,烧香许愿,以致延误病儿治疗,酿成死亡。常见婴尸抛掷于城区庙山沟(今实验小学校址处)、美人山等处,被野狗吞噬,有时啣至街头。那副惨象,现在是不会重现了,但我们那些目睹者至今犹历历在目。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医药水平低、本县人民平均寿命年龄是不大的。一九三五年那时统计约在三十五岁左右,一九七八年卫生部根据全国分区抽样调查:男性平均寿命年龄为六十六点九岁,女性平均寿命年龄为六十九点五岁。我县人民平均寿命年龄近年来肯定又有很大提高。这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防病治病的及时,有着重要的决定的影响。 回忆溧水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由于党制订的“团结中西医,实行中西医结合,走中国医药发展自己的道路”的正确政策,重视中医中药的继承,发展研究工作,才使祖国的传统的医药事业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身体健康服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贡献。 我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中医,经过新旧社会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亲身的经历就使我有许许多多的感受和体验。我深深感到党对老中医中药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关怀,殷切期望我们在有生之年能把自己的医药知识和技术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四化”建设,这也是我们老中医中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愿和大家一道携起手来,为繁荣发展祖国中医中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