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1-4-15 08:50 编辑
《中山文史》版转载帖文通告 为了宣传,推介溧水的本土文化文史,帮助有兴趣了解,探究,发掘溧水本土文化和文脉的朋友深入系统地熟悉溧水的文与史,114网与溧水地方文化协会合作栏目——《中山文史》版块征得溧水区政协原文史委负责人和主要编纂人同意,于本日起开始不定期转发由原溧水政协文史委编缉成书的共三十期《溧水古今》上的文章,以便各位网友可系统地,有目的地了解我溧水区的文化历史,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以期繁荣我们的文化生活。
本版所转的《溧水古今》上的文章均以“文脉流”的名号转发并注明原著者,取溧水文脉源渊流长之意。欢迎大家流览,关注,并提宝贵意见。
对溧水的点滴回忆 作者:吴倬 1947年3月,我从南京的中央大学来到溧水,投奔当时任溧水县长的舅父谢泌,在县政府当了一名雇员,曾在溧水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对当时的溧水,留下了一些印象。现就记忆所及,简述几句: 我记得当时的溧水县城十分荒凉。县城只有城北一条街比较繁荣,但规模不大。乡下人进城,县城人买东西,大都集中在这条街上,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显得热闹些。城里虽有好几条街和一些小巷,但很冷寂,街两旁房屋都是零零落落,没有形成商业区,只是一些住家户。偶尔也看到一两家小店,仅卖些零星日用品,和小摊贩无异。在城内不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到处可见断壁残垣,破砖碎瓦,这是1937年日机轰炸溧水留下的痕迹,是日本侵略者八年侵华战争带给溧水人民深重灾难的罪证。 记得当时县政府设在北门内一章姓私人住宅内。城内还有个保安大队部,有百十个老弱残兵,一到天黑,就把城门紧闭。 谢泌是1946年春来接替离任县长李冠英的职务的。他在溧水工作约一年半时间,1947年11月调任镇江县长。 谢泌是武进县罗溪镇人,生于1914年,抗战前曾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任教员,生活清贫,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期间,曾在战干团受过训练,后任中校教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内政部遴选为县长。1949年江南解放前夕,由镇江去了台湾。对谢泌的一生还不好下结论,仅就他在溧水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留有那些“德政”,笔者以为仅有下列几件事情,还值得一提: 一是提倡植树。1947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在全县发动植树。他亲自带领县城学校的教职员工到城外美人山植树。第一天没栽完,第二天又去继续植完。他还责成县政府建设科负责办理从城郊到东屏乡的溧武公路两旁的植树。先行测量,再组织人挖坑,栽树。不久,沿路两旁所栽的枫杨树均已成活。从溧水城到南京的公路两旁,那年也栽了树。这一年全县共栽树约20万株。 二是创办溧水第一个消费合作社。1947年溧水商业萧条,溧水居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如火油、火柴、香烟、肥皂等,也十分困难,而溧水地产品象铁匠铺打的剪刀、斧头等又不易销往外地。谢泌责成县政府总务严陵(浙江黄岩人),筹建创办消费合作社,社址在城外三眼井。尽管办社目的是为了方便当地人民,同时也为了解决县政府的经费不足和员工生活困难的补贴来源。 三是创办了溧水县简易师范学校。溧水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也落后,许多地方还没有学校,儿童失学者多。除经济因素外,师资缺乏也是重要因素。1947年,谢泌决定在溧水城外宝塔寺内创办一所简易师范学校,当年秋季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开学上课。目的在于培养地方师资人才,发展地方教育事业。 以上几件事都是在他任期内办成的。现在回想起来,深感不管什么人,只要他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为此,我还曾捎信给在美国的三舅谢汶,请他转告谢泌,欢迎他回来看看。
注:此文原载于《溧水古今》1994·11月第十三期
这是吴大林先生对本文作者吴倬先生的介绍文字,让我们能进一步深入了作者及其作品。现转发上来,分享给大家,并感谢吴大林老师。
本文作者吴倬,他毕业于南京的中央大学。1947年3月,他投奔当时任溧水县长的舅父谢泌,在县政府当了一名雇员,曾在溧水生活了一年多时间。1988年3月,在辽宁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处工作的吴倬回到溧水,向博物馆提供了一张他于1947年3月16日所拍摄的崇庆寺歪宝塔照片。这是崇庆寺塔仅存的一张照片,十分珍贵。根据这张照片,我们请教了南京博物院的有关专家,得知崇庆寺歪宝塔的时代为宋代。后来,吴倬先生应我们所请撰写了这篇文章,刊于当年出版的《溧水古今》第十三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