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是道教所传守护城池的神。自唐代以来各郡县皆城隍,成为一种风气。溧水小东门外原有一座城隍庙,始建唐会昌四年(844年),庙中供奉的城隍原是溧水县令,叫白季康,因病死于任上,不久被奉为本县城隍。现在每年阴历四月初一,十月朝(初一)溧水庙会,就是为纪念这位城隍而形成的传统集日。
白季康,原籍山西太原,从他祖父白温起移家至下邦(今陕西省谓南县东北),季康是唐代下级官吏,曾任过华州下邦县尉、怀州河内县丞、徐州彭城县令、江州浔阳县令、宿州虹(音贡)县县令,约在唐贞元十四年前到溧水任县令,后因病卒于任上。
他的夫人河东萨氏,生二子、一女。长子居中任杭州於潜县尉;次子执中,任睦州遂安县尉;女号鉴虚,未笄而出家为尼。薛氏去世较早。后娶高阳敬氏,生一子二女。女皆早夭;子敏中,长庆二年中进士第,后来曾先后任唐武宗、宣宗、懿宗三朝的宰相。
白季康还有个堂侄,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即贞元十四年(798年)秋天,曾到江南来。看望任溧水县令的叔叔。当时溧水属宣州,白居易经他叔叔白季康的介绍,于贞元十五年(799年)到宣州拜见了宣歙观察使、宣州刺使崔衍,参加了宣州乡试。当时崔衍对白居易的诗赋十分赏识,选拔他作为宣州的贡生,到京城应试。白居易在《送侯权秀才序》一文中自称“贞元十五年秋,……为宣城守所贡,明年春,予中春官第”。贞元十六年二月,他到长安应试,由中书舍人高郢主试,白居易以第四名中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白居易的溧水之行,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在中进士第后曾写了热情洋溢的《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的诗。诗中称“…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推,提携增善价,拂拭长妍姿。…”,提到了乃叔对他的提携。
白季康去世后,归葬于下邦。太和七年,季康之妻敬氏卒于下邦。当时诸子尽殁,独敏中一人操办丧事,将敬氏与白季康及夫人薛氏合葬。白居易为此回下邦参加葬礼,并应敏中之请撰写了《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并序》。称“公(白季康)为人温恭信厚,为官贞白严重。友于兄弟,慈于子侄,乡党推其行,交友让其才。自尉下郵至宰溧水,皆以廉洁通济见知于郡守,流誉于朋僚”。一般的墓志铭,本来就是隐恶扬善,歌功颂德之作,白居易作为晚辈对其亲叔父的评价,自不免有过分颂扬之嫌,但人以文传,白季康这位溧水县令却因此受到历代研究白居易的专家们关白季康在溧水任职的年代及其诞辰日期,至今众说纷纭。如《溧水县志·官师志·职官表》中,谓其在唐代元和间(806-820)任本县县令。而明代知县张锡命所作《重修城隍庙记》又称其在“长庆二年(822年)……除令于兹”。
今人陈友琴、王拾遗等则考证他是在唐贞元十四年(798年)之前到溧水为令。再如他的诞辰:南宋人王端朝在《重修正显庙记》中说“四月十有八日,邑人记侯(季康)诞节,竞为侯寿”。明万历间知县陈子贞在《城隍白府真君事略引》中又说“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孟夏十有八日,邑民以真君诞辰,循故事,举庆会”到了后来,人们也说不清到底那一天是白季康的诞辰,如不祭祀又怕得罪城隍老爷,于是便在每年阴历四月初一,十月朝(初一)举行两次庙会,为城隍老爷作寿。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白季康为什么被奉为城隍?我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是唐代各州县纷纷建城隍庙,奉祀城隍,溧水也不例外。这就为白季康当城隆提供了条件。第二是白居易为白季康作了墓志铭。白居易是我国唐代大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影响很大,不胫而走,太和八年(834年)白居易作《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并序》无形中抬高了白季康的身价。开成二年(837年)“邑掾翟畋率民就县治大树下筑土坛瓶祠祀之”。第三据《溧水县志·官师志》称,白在水“多惠政,而竟卒于官,邑民思而俎豆之不衰,遂为神,即本县城隍是也”。在《溧水县志艺文志》内,收录有许多歌颂白季康的诗文,这些诗文都是说白季康保佑溧水“蝗不入境、火不延二、水不停宿”。水、火、蝗是古代劳动人民所难以抗御的三种天灾。人们为了祈求平安,把希望寄托到了城隍神的身上。第四是父以子贵。会昌二年,宰相李德裕荐敏中为相武宗命其入翰林院为学士此后他在五年之间十三迁,到会昌六年正式登上相位,居四辅之首。在这种情况下,溧水县令把县衙门让出来作为城隍庙,并派专人“不惮千里,赍香币往下邦迎请府君神主入庙。”正式把白季康奉为溧水的城隍神。看来白季康之所以当上城隍,正是由于他是少傅(白居易)之叔,宰相(白敏中)之父,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溧水古今》1986.7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