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石位于溧水高淳两县交界处,离溧水在城镇33公里,距高淳县淳溪镇15公里,是在宁望公路与溧高公路的交会处。近年来,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边贸市场。现在已是高楼林立、店铺栉比、商贾纷至,生意十分红火。
民间相传,明代从溧水析出高淳县时,两县知县相约,某日清晨他俩分别从各自县城出发,相对而行,两知县相遇处,即是两县的分界处。那一天,高淳知县乘轿,溧水知县骑马,高淳知县走得慢,溧水知县走得快,到双牌石处相遇。两知县分别刻石立碑分界于此,从此,这里就叫双牌石。
这个民间故事反映了明代新建的高淳县是从溧水县析出的这一史实。但上述传说,却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
首先是两县的划分。据明嘉靖《高淳县志·建置》载:“高淳本溧水县乡镇,古禹贡扬州之域,(明)弘治辛亥(四年,1491),应天府丞冀绮以地远民难牵制,奏请割(溧水)西南七乡,即镇为县”。两县旧县志均载,当时将原属溧水县的“崇教、立信、永丰、永宁、游山、安兴、唐昌”七乡划归高淳县,这七个乡与相邻的溧水乡界即升为县界,并不需要县太爷来亲自抢地盘。因此,双牌石的故事本身不能成立。
溧水和高淳的分界,在明、清《溧水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万历《溧水县志·疆界》称:“南抵高淳县一百二十里,界于游山乡六十里。”清乾隆《溧水县志·疆城》称:“南至仪凤乡寻镇铺七十里,界高淳县”。清光绪《溧水县志》卷首“溧水县志·图说”载:“溧水县……南至漆桥北街头高淳界口”。寻镇铺和漆桥北街头都位于双牌石西南,说明在明清之际双牌石一带尚位于溧水境内。但溧水、高淳旧县志中查不到双牌石的地名。
再说双牌石的地名。即使以两块碑石命名,应叫双碑石,而不应叫双牌石。为什么叫双牌石?有人说,可能古时当地人称碑为牌的缘故。可在清光绪《溧水县志》的溧水县全境图中,溧水境内石街市(今孙家巷)西,韩镇(今韩村)北面有个“双碑桥”。可见当年仪凤乡境内并不把“碑”称为“牌”。此地为什么称作双牌石?看来还是一个谜。
另据溧水一些老人回忆,双牌石这里一片土地原是“义冢山”(意即乱坟山)。后来由于兴建京建公路时,溧水船桥村14户贫民迁此谋生,这里才开始有了村庄,估计在此前后才有双牌石的名称。至于分界碑、据新修《高淳县志·大事记》载:“是年(1936年),高淳、溧水两县派员会同在双牌石京建、溧高两公路中心竖立界标。界标东北面属溧水、西面属高淳。”与老人回忆相符。
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溧水船桥刘廷客等人筹股集资,在双牌石京建公路东侧开设“达丰”汽车客运公司。高淳“泰康”汽车公司也相继恢复营业。溧水有10多户村民来双牌石开设油坊、糖坊、饭店、旅馆、杂货店等,高淳也有2户村民来此经营,逐步形成了市场。解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于1956年起动工修复公路、桥梁,1957年完工,双牌石在交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79年途经双牌石客运班车每日有21对;到八十年代客运班车日达100多班次。
随着双牌石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和苏皖两省边界商品贸易的日益繁荣,促进和加快了商品集散地双牌石的开发建设,使双牌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苏皖两省溧水、高淳、溧阳、当涂、宣城、郎溪等县万商云集的商品交易集散地。溧水、高淳两县的有关部门在双牌石,不仅兴建了一批集体的和个体的商场、商店和批发市场,还兴建了工商所、税务所、邮电所、银行、旅社等,使双牌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双牌石的溧水地段,溧水县政府已命名为“双牌石镇”,其街道有“双牌石南路,双牌石北路、双牌石中路和双牌石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等。双牌石一个新兴的边贸商品集散地已在这里兴起,不久的将来将更加繁荣昌盛。
吴大林按:这是1994年,溧水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的徐全道先生和我合作写的一篇文章。其实,当年在本文中对双牌石的历史也没能讲清。在《光绪溧水县志》卷十,“邮递”中有“毛公铺,在县南六十里。南至高淳县双牌铺十里”。这里的双牌铺与双牌石有什么关系?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