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1-7-11 15:32 编辑
“荷叶地”的今昔
作者:张兴满 陈道波
在溧水县石湫乡集镇的东南面,有一条“丁”字形河道,它自西向东再折北而去。高高的七里河堤上,绿树成荫,一座座拱桥似长虹卧波,清澈的河水有时缓,有时急,缓时有如明镜,急时则虎啸龙吟——这就是石湫新河。当你登堤闲眺,河面上绿树倒映,鹅鸭悠游,间有鱼舟荡漾…面对这些迷人的景色,使你感到一股生气盎然。
石湫镇东临小茅山,西靠西横山,处于两大山冲的交会地带,往昔以西岗河下游的坝湫而得名,习称石湫坝。由于这里地势低洼,排泄不畅,过去一遇山洪暴发,两山流下的洪水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咆哮而下,自石湫至江宁县铜山乡、方圆几十里一片汪洋。在旧社会,人们被它折腾了漫长的岁月,可说是十年九灾,遗恨绵绵。过去反动统治者年年喊治水,岁岁征新税,但始终没能治住水,不知被洪水坑害了多少生命财产。群众自认为生在无福之地,说什么“石湫就是块荷叶地,命中注定随水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接连几场暴雨,石湫周围一带几十里一片白茫茫,数以千计的百姓无家可归,只好离乡背井。当时的石湫坝有个说书的驼背艺人,他在楔子中曾唱道:“茫茫石湫水连片,这庄那庄开渡船…”。解放以后,石湫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根治水患。特别是1975年后,全乡人民经过连续六个冬春的奋战,开通了下游12华里长的三干河,加固了上游西横山、小茅山两个100万方以上的水库,和11座10万方以上的小水库,并开挖了一条10华里长的环山河。又于1979年冬至1980年春,在石湫坝东南新开了一条7华里长的石湫新河。连续六年的综合整治,全乡人民共完成360多万土石方,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南有山洪,北有江潮,腹背受敌,洪,涝、旱灾交替为害”的被动局面。治服了昔日作恶多端的两条“白龙”,真正做到了变水患为水利,有力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夺取农业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1983年的洪涝灾害是解放后的第二次特大水灾年,尽管两条白龙奔泻直下、河道、水库惊涛拍岸,水流湍急,但各村庄都在狂风暴雨中巍然屹立,石湫坝也安然无恙。方园几十里内外、一片葱茏。只是那驼背艺人已离去人世,不然他定会重编一段新词。
如今,石湫乡已在石湫新河的上游堤边,办起了“溧水县苎麻纺织厂”。农、副、工业,一片兴旺,身着鲜艳服装的男女青年,笑语琅琅。石湫新河源源不断的流水,象征着石湫人民正在康庄大道上继续迈进!
本文载自《溧水古今》1988年8月第六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