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古代祭社遗存一一三块石
作者 陈孝金
在柘塘镇后方村去艾园村的圩埂上,曾竖着三块长石块,人们通常称它为“三块石”。大致是说久了的缘故,便成为当地的一个方位地名了。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柘塘地区一小学任教,因工作关系,到艾园村去过趟。那时,三块石已有一块横倒在地上另两块虽仍竖立着但都已倾斜。每块石块长约80-90厘米宽约15-16厘米厚约10厘米左右。我当时曾怀着好奇心,询问过后方村的一些长者。他们说:三块石是艾园村打社火时立下的。每年正月十三日,艾园村打社火去大山庙烧香敬神,都要经后方村穿村而过。
传说每经过一次,后方村村民就很不太平,还要死去几个年轻小伙子。为了能阻止艾园村社火队伍经过,后方村村人便想出个主意,即打社火队伍经过时,人们便从各家楼上窗口倾倒尿屎等污水脏物,泼洒在他们身上,迫使社火队伍只得回头。这一招真灵,这一年,后方村村民太太平平也未曾出现年轻人夭亡之事。可是艾园村打社火祭神习俗又不能停止,于是便在临近后方村的圩埂上,竖立起三块长石块,每当正月十三,艾园村打社火队伍来到三块石前便停下,对着三块石烧香磕头,祭祀社神。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70年,我调往蟾山中学任教。因学校有来自新华大队大仁山,张家边等村的学生,每学期都需到那几个村去家访一二次。从蟾山村东行,翻过章西圩埂经散水滩走向大仁山村时,在散水滩低洼处也发现有三块石,其中两块已横卧于地,仅一块斜立。此处的三块石长度与后方村北的三块石相仿,不同的是此处的宽度与厚度略有相差,近似正方形。我问同行的老师,这里为何立有三块长石块?他们说是发大水时行人来往摸水而过有个目标不致于滑入水深处淹死。我回蟾山村后询问过一些老人他们说蟾山村也曾有过打社火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打社火队伍要到大仁山庙烧香敬神。如果这时散水滩积水多淹没了去大仁山庙的路,打社火队伍就在这三块石处烧香敬神,不必赤脚摸水过去到庙内敬香了。
今柘塘镇境内艾园、蟾山两村竖立的三块石究竟是怎么回事?一直是个疑团。最近得到了吴大林先生的指点:这三块石很可能与古代祭社有关,是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遗址。经他这么一指点我又查阅了王宇信、陈绍棣两先生合写的《关于江苏铜山丘湾商代祭祀遗址》(《文物》1973年第12期)和萧放先生写的《追寻一个逝去的节日——社日民俗文化阐释》《文史知识》200年第3期)两文,便消除了疑团,找到了答案。王,陈二人在文中说:在江苏铜山丘湾“发现有四块大石紧靠在一起,这四块大石都是未经人工制作的自然石块形状不规则,竖立在土中,中心点一块,南北西又各一块……以四块大石为中心,四周埋有人骨20具,人头骨2个,狗骨12具。这与殷墟卜辞中的用奴隶和牲畜作祭祀的牺牲品记载相合。他们说:“我们认为这是属于商代方国之——大彭奴隶主阶级的一个祭社遗址。萧文说:“社日,是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为土神,社,地主也(《说文》)。社祭发端于先民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在今天的傣族依然存在,西双版纳的寨子都有寨神,也就是村社之神……在那儿以大树、巨石、木桩以及竹排围成土堆;有的则在地上埋五块石头,当中一块,周围四块,有大事祭祀。
江苏铜山丘湾和云南的西双版纳都有竖立石块为社神和祭祀活动的习俗,溧水柘塘境内艾园、蟾山的竖石虽数量不同,形式恰是一样,它们也许是古代祭社的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