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1-8-11 15:25 编辑
作者 杨新华
明代,溧水县曾出过一位高僧一一古心。他精研佛经,重振佛教律宗,至今还为佛教僧侣所称道。古心,俗姓杨,法名如馨,字古心,赐号慧云律师。江苏溧水县人。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六月初十日生。在他二十岁那年,古心弃俗出尘,赴摄山(今南京栖霞山)栖霞寺剃度为僧,师承真节法师。在法师的指点下,他精研佛经,有很大进步。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发愿步行到佛教圣地一—山西五台山去学习。古心“三历寒暑”来到五台山。传说在他将到五台山的前一天晚上,有金甲神告诉众僧,说“第二天有法师至”。次日清晨,众僧迎至山下,果然见到古心,乃礼供上座。之后,他住在妙德庵中,日夕参究佛理,过着严格的行止有仪的僧人生活。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南山律宗兴于隋唐时期,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宗旨。次第相传至北来时,律宗渐衰,元、明之际,法系几乎失传。加上民间私度严重,僧人大都不严持戒律,堕为世俗僧。古心通过对律学的研究,深感要振兴佛教,必须从律学入手。他研习律学,持戒谨严,受到五台山僧俗大众的尊敬,被誉为优婆离尊者转世。优婆离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时称“持戒第一”者。释迎牟尼涅槃(去世)的当年,由其弟子迦叶召集的“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律藏即由优婆离诵出。古心能被誉为优婆离转世,足见其研习戒学造诣之精深。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古心二十六岁时,明世宗延请他在五台山建“龙华大会”,四方慕名赶来听经之僧众达数千人之多,盛况空前。世宗皇帝御赐锡杖衣钵一千二百五十副。如是大会,三年中举行了三次。万历十二年(1584),古心自北还南,住南京古林庵。其时古林庵“屋仅三楹、园方百尺”。自古心来后,四方求教之僧俗络绎不绝,古林庵“焕然崛起,百堵一新,遂成一大梵刹矣”。
万历年间,南京幽栖寺雪浪洪恩法师奉旨督修古长干寺(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诸务严整,惟塔尖艰举”。雪浪恭请古心相助,古心慨然应允,帮助解决了安装塔顶的困难。在翻修琉璃塔的过程中,在塔基处发现一铁函,内藏“宝志说戒图”,古心仿图中戒坛型式在古林庵建坛,传授戒法,被称为“天下第一戒坛”。此后,古心多次受请赴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香余,海会等寺院开堂说戒。由此律学得以重兴,“廷臣野叟无不知有戒也”。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古心受神宗皇帝赐千佛珠衣、锡杖等物,敕更寺额为“振古香林禅寺”“万寿戒坛”匾。第二年,神宗延请古心在五台山“敇赐大护国圣光永明禅寺”开建皇坛,传授千佛大戒。据说,传戒之。时,“感瑞云结盖复顶”。龙颜大喜,赐古心“慧云律师”号,并颁金顶毗卢帽。三坛大界园满成功,古心谢绝万历皇帝“敦留”之意,坚请归林,皇帝赐古心观音像、轩辕镜金香炉、玉蒲团等珍宝。奉旨还山不久,万历四十三年古心即圆寂,“全身塔于天隆寺后之玉环山”。万历皇帝闻讯后,甚为叹惜,命愍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大会海律师绘古心像,并亲笔题赞:“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婆离,今古心”。古心一生座南北道场三十余会,建坛授戒,开堂说法,是中国佛教律宗南山正宗。隋、唐以来的继承者,明、清乃至近代律学研究的开拓者。被尊为我国佛教南山律宗的中兴初祖。
原载巜溧水古今》1987.7月第五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