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慰庐
古代兔毫,以中山产者为最佳。宋代文豪苏东坡、黄山谷等生平都喜爱用“中山兔毫”。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过“笔锋杀尽中山兔”之句,看来也是常用中山兔笔的,而韩愈还为它作传。明代才子唐伯虎曾题过一首诗:“高山奇树似城南,兀坐联诗兴不厌。一自孟韩归去后,谁人敢把兔毫拈。”(唐寅题《高山奇树画》)言下之意别人不敢用兔笔,他用是当之无愧的。诗人们一再赞誉的中山兔毫笔,正是出自溧水的中
山。
溧水中山 自古出笔
按诸典籍,“中山”有三:一是沈复《浮生六记·中山记历》所云,至晚在明清已被定称作“中山国”的当日海外属邻琉球(今日本冲绳县),自然与此无涉;另一顶出名的,就是先秦年代,初在晋地后在燕、赵两强之间(今山西、河北省接壤),都城在今乐寿的“鲜虞、中山国”,即“中山狼”故事所说的小国里。而毛笔见于古籍的传说记载,说它是从上古秦将蒙恬伐楚,来到中山,发现这一带兔毛精良,才开始削竹管扎毫制成的。“楚”在南方,说的是南方的“中山”,自然与山西、河北无关。第三处中山就是溧水中山,早在1093年,即北宋元祐八年,知溧水县事的古词人周邦彦,在所著的《插竹亭记》里就指出过“中山为溧水之胜(景)”;再上溯到唐代,韦贞钜所写的《圣母庙记》里也有“圣母享于是山,其名中山”的话。明代刘三吾、清代溧水县知县袁枚等人的诗篇都称本地为中山。而明代嘉兴人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卷四里,有如下一段考说:中山故多狡兔,其可为笔者,乃溧水之中山,非晋地之中山也。唐《史》江宁郡、宋建康府皆贡笔,而溧水隶焉。韩昌黎《毛颖传》云:“大猎中山以威楚”,盖溧水在楚之界,所谓照(应为“昭”)关、投金濑、伍员逃楚之迹咸在;若指晋之中山,则南北徼风马牛不相及,岂能“威楚耶”? 这就告诉我们,溧水有中山而且盛产贡笔。《中国地名大辞典》还进一步提供了佐证:“中山,在江苏溧水县东十里。《元和志》‘出兔毫为笔精妙’。《寰宇记》‘又名独山,不与群山相连。前有水源,号为独水。‘”现在溧水县城东十里地方,确实有座兀立的独山,又称中山,在它下面有座水库叫中山水库。
这里山多湖多,草竹茂,泉涧清,兔多毫长,加上制笔工人技术精良,“中山紫白毫”也因此名闻唐宋年间的“宇内”,成为地方州府“贡上”的奇珍。
“中山兔亳”与“宣笔”
既然中山紫白兔毫贡笔原产地在溧水,为何人们只晓得“宣笔”,而不知“溧水笔”?甚至把“中山”笺注为今天皖南宣城、泾县一方地域?
经查光绪九年刊印的《溧水县志》,原来,今之溧水县,本系隋开皇十一年才从溧阳县析出,与丹阳县(今小丹阳)合并成立的。《江宁府志》说:“溧水,武德三年隶扬州,九年(626)隶宣州;乾元元年(758)隶昇州(南京),州废,复隶宣州;光启三年(887)复隶昇州。”《建康志》引《舆地志》云:“宣州溧水有浊山,一名独山(中山),其下有浊水。”这里更把宣州与溧水放在隶属的关系上来说。这就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宣州中山也好,溧水中山也罢,所指为一处。所以历来人们说宣州产中山笔,这是从大范围而言;而李日华考定溧水县是中山兔毫的真正产地,则从具体地点来说,是完全正确的。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只晓得宣笔,而不明中山笔,既是因为溧水地僻县小,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历史上曾隶属过宣州,以致“中山兔毫”美誉多独归于“宣(城)笔”;加之南宋以后又战乱频繁;笔工流散,这项土特产工艺便逐渐衰落无闻了。
一点建议
解放后,邻近溧水的皖南泾县宣笔厂恢复和发展了名笔生产,近年产笔已达160多种,年产量70万支,畅销全国,并有10多万支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地区,赢得中外书画家的赞赏。曾是“中山兔毫”名笔的原产地溧水县,目前县内家兔养殖业很盛,在山谷湖滨,尤多灰、黄、褐、黑各色野兔,制笔原料不虞匮乏,是否也可以邻为鉴,就地设点收料,办厂生产,让湮没了七百多年的这项名特产,重新发出它远远超过历史上的灿烂光辉。
转自《溧水古今》第十一辑
吴大林按:江慰庐先生曾在溧水县中任教,后来调到镇江工作。江先生热心于研究地方文史,经政协潘韵冰副主席介绍,曾为《溧水古今》撰稿多篇,是《溧水古今》的热心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