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墟杨氏宗谱》八卷,民国九年(1920)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书名据谱序题。共印了14部。高淳正觉寺分支现存“卷一上”(谱头)和“卷六”,其他无存。
2016年4月5日,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杨四洲先生将该谱的有关资料发给我。
据称仙墟杨氏属弘农杨氏,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姓氏之一。乾隆三十年(1765)诸坦顿在《仙墟杨氏历代迁移序》中称:“至唐,直德公移居扬州。唐亡兵乱,文佺公迁台州宁海县。至祖仁公同兄复居京口后,迁始姑孰青山。建炎二年(1128),震龙公从高宗南渡。绍兴元年(1131),由黟县尹复授太子少保,创居溧水西南九十里,地名分界长芦。至元至大三年(1310),师祯公携子富六、富八东来三十里溧水拉山(即骆山),酒肆生理,名店里杨。德隆公世居拉山,置产在拉山西南十里,地名仙墟塘下。新三公等移居就也。”后有诗云:“溧水西南店里杨,分界东庄是祖乡。拉山塘下亲支派,源发金沙流泽长。”由此可知,仙墟杨氏与骆山杨氏原来是一家。
自乾隆九年(1744),仙墟杨氏单独修谱,乾隆三十年(1765)二修,嘉庆元年(1796)三修,咸丰五年四修(1855),民国九年(1920)五修,至今已近百年。自乾隆九年仙墟杨氏另建祠堂为裕后堂,但宗谱上的堂号仍为四知堂。
四知堂的堂号,出自东汉名士杨震的故事 。他到蒌莱郡上任,途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是由杨震推荐的秀才,他夜里怀揣十斤黄金拜见。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王密惭愧地走了。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祖先崇拜成为宗族结合的精神支柱。在这部《仙墟杨氏宗谱》中,我们见到了西汉丞相杨敞,他的玄孙号称关西孔子的杨震,以及杨震之子秉、孙赐、重孙彪等四世三公的传。还有被曹操杀害的杨修,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传和赞。
仙墟在何处?杨四洲先生说,仙墟村名早已不存在,他们现在的村子为和凤镇孙家巷行政村杨家自然村,夏村(家)、周家村、孙村(家)、塘下、杨家(仙墟)均为该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
为此,我们开始了关于仙墟和石街历史的考证。
首先说仙墟。杨四洲先生在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五,乡鄙条,在仪凤乡下,在苦墅保、洛泉社后,发现有个杨墟社。他认为,这个“杨墟社”很可能即是“仙墟”。在清《顺治溧水县志》卷五有仙墟村,它是仪凤乡的一个村庄。到清《乾隆溧水县志》卷三中也有仙墟村,在它之后排列有石街夏村、周家村、石街孙村、塘下村。
再说石街。在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五,乡鄙条,仪凤乡下,就有石街村。清《顺治溧水县志》中也记有石街村。清《乾隆溧水县志》卷三中出现了石街夏村、石街孙村的记载。清《光绪溧水县志》还记载了石街附近的寺庙二处:“洪庙,在石街东北,同治七年重建” “社坛庙,南七十里,在石街邨前” 。(其实,洪庙在清《乾隆溧水县志》中已见记载。)
所谓墟,即是乡村市集。溧水以墟命名的地名还有许多。著名者为柘塘的地墟,为濮氏聚居之所,濮氏写作“棣墟”。推想仙墟自命名起,已具有市集的作用。
而石街,杨四洲先生说:“石街在孙家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存。我儿时见过,全是长长的青石条铺成。地名可能是因为街上铺满了青石而得名”。为什么称街?说明在此做生意。这两个地名说明,在明、清之际,在仙墟,尤其是在石街出现了集市,并在石街出现了店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石街市,成了溧水重要的市镇之一。
清《光绪溧水县志》记载,当时溧水有市镇12处:洪蓝埠、蒲塘镇、孔镇、新桥镇、邰村镇、乌山镇、柘塘镇、官塘、水晶山窑、石湫坝、广严寺、夏家边。并无石街市之名。有趣的是,在清《光绪溧水县志》卷首的《溧水县全境图》中,我们发现了石街市的名字,它已进入溧水市镇的候选名单。1936年殷惟和主编的《江苏六十一县县志》,在溧水的村镇条中称:“石街市在西南,接高淳县界。”在1949年人民解放军所做的《溧水调查》中记载,境内有:“石街市……,诸市镇”。
在《仙墟孙氏宗谱》中,将“仙墟”和“石街”联称,即“富三公迁仙墟石街”,仙墟是专有名称,还是方位名称?有待进一步考察。
通过仙墟与石街市的考察,我们还原了孙家巷发展的历史,即早在明朝末年,就有了石街村和杨墟村,通过历史的演变,终于在清末民国初年发展成了石街市,成为溧水主要的市镇之一。解放后,石街市改名为孙家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