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查看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1-11-4 16:02 编辑
原著作者:吴大林
今天打开电脑,在溧水114网的“中山文史”栏中见到了《溧水客民文化》征稿启事,说由溧水区文旅局、区文联联合组织,溧水地方文化协会承办的《溧水客民文化》一书编撰工作现已启动,希望大家踊跃投稿。这引起我回忆起这些年来研究客民的过程,于是信手写下这篇文章。
我第一次接触客民,是在1972年年底。当时我刚从大学分配到溧水不久,还没有分配工作,在溧水县政工组协助工作。县里要恢复共青团组织,那时乡下没有电话,于是领导派我到白马公社的曹家桥去通知曹招群同志到县里开会。我乘公交车到了白马桥,然后步行,边问边走,到他家时,天色已晚,我便在他家住了一夜,在他家,我受到贵宾一般地热情款待。我第一次发现溧水竟然有操一口河南话的人群,他们对人极其真诚的态度也感染了我。
后来我参加了《溧水古今》的编辑工作,我多次提出,希望有人能就溧水的客民写点文章,但一直没人响应。大概1985年前后,我开始自己搜集有关客民的资料。我的邻居解永兰老师是我的启蒙人,她是共和公社解家棚子的人,跟我讲了许多有关客民的故事。溧水电影队在老剧场旁有个集体宿舍,那里也有许多客民,我有空就去坐在院子里与他们聊天。一提起客民,往往在周围会围起一群人,大家七嘴八舌,热闹得很,因此,我听到了许多有关客民的事情。而使我对客民有比较全面了解的,是溧水锡剧团的施春生先生,他把安徽宣城行署文化局编写的《皖南花鼓戏一百年》一书借给我看。我从书中所介绍的各地花鼓剧团和演员情况,明白了客民迁入溧水的原因,以及客民在苏浙皖的大致分布,也从中知道溧水出了一个花鼓戏的名演员陈兰英。
经过几年的努力,1988年,我在《溧水古今》第六辑发表了《谈谈溧水的客民》一文。当年10月15日至22日,我利用到河南汤阴参加全国岳飞研究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的机会到河南信阳地区、信阳市、信阳县以及光山、罗山、固始、商城、潢川等地考察溧水客民的祖居地,并走访当地政协、文化馆和地方志办公室,对客民的老家有了初步的认识。
1990年11月20日,在高淳石祚华先生陪同下,我到安徽宣城夜访花鼓戏演员陈兰英,并于1991年撰写了《记著名花鼓戏演员陈兰英》一文,刊于《溧水古今》第九辑。
1999年,我在主编《秦淮源头话溧水》一书时,专门为客民设了一篇,名为《人口迁移因招垦,寻根探源说客民》。
2017年,信阳市政协一行到溧水调查客民,溧水政协有关领导请我参加,我在白鹿岗与信阳的政协领导见了面。在简单的介绍了溧水的客民情况后,我将自己的《再谈溧水的客民》一文赠给信阳的朋友。
2019年,我在《溧水家谱见闻录》一书中设了专篇介绍客民的家谱,共收录了十七部客民的家谱。其中有客民家乡修的谱,也有溧水的客民自己修的谱。有草谱,也有印刷精美的家谱。反映了客民迁徙的艰难历史。
2020年,信阳市政协的朋友将他们编辑的《一担箩筐下江南》一书寄给了我,我的文章已收其中。2021年4月,我在溧水再次见到信阳市政协的朋友,并隆重地将江文宏先生推荐给他们。现在江文宏、潘惠明等先生正在组织关于客民情况的调查,并已有了初步成果。
客民的迁入,是溧水近代的一件大事,客民为溧水克服太平天国战争带来的阴影,为溧水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可惜过去出版的《溧水县志》对此语焉不详。随着溧水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客民研究刻不容缓,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