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金沙江 于 2021-11-25 15:53 编辑
【客民迁徙】 七碗米的故事 阮成根
我的祖籍是河南省光山县新集镇彭河村蓝河(今属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金兰山街道彭河居民委员会蓝河自然村)。我们石湫老虎头村以阮明远为始迁祖,二世为阮方午,三世为阮征载(我的高祖)。 我曾祖叫阮泰宏,是高祖阮征载次子,原先随高祖在句容生活,高祖阮征载因吸毒败光家产后,曾祖阮泰宏分得七碗米。为了生活,他带着曾祖母陈氏及长子阮永福(我祖父)到溧阳县投靠他的岳父。到溧阳后,生下了我的二叔祖阮永禄、三叔祖阮永寿。我曾祖母陈氏在世时常常跟我们讲述七碗米分家的故事。 高祖阮征载年轻时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拖家带口沿大别山迁徙到湖北黄安(今红安)落脚,两年后度日艰难,他们又回到河南老家。后来听说有本家迁居到江苏句容一带落脚,他就用箩筐挑着三个儿子阮泰宜、阮泰宏、阮泰定,逃荒下江南,经过千辛万苦,落脚在句容县天王寺的老唐村。他们安家后,由于高祖肯吃苦,日子过的挺不错的,于是置办了一百多亩田地,还参股购房产、建祠堂。可是后来高祖阮征载却染上了毒瘾,他把大部分田地都卖光了用来吸鸦片,从此家境一贫如洗。 大约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高祖阮征载在句容天王寺因吸毒返贫后,给他的三个儿子分家,我曾祖阮泰宏分得了七碗米,当时已生了长子阮永福,他带家眷投靠到溧阳县的岳父家(曾祖母陈氏,大概是在河南时订的娃娃亲,她家下江南时安家在溧阳县同官镇岗头上村),借住在溧阳县同官镇的西蒋村。曾祖阮泰宏勤俭持家,发奋操劳,依托溧阳县山区中竹料冬季需下山上船的契机,专门推着小车贩卖竹料,所得收入与山主分成,赚了不少钱。于是他便在横涧的大竹棵村购房购山,置办地产,并与亲家彭氏(我父亲阮观旸的外公,村中富户,对阮家有所帮衬)一道在村里安家。至此,曾祖阮泰宏及三个儿子(阮永福、阮永禄、阮永寿)定居在了溧阳县。大曾祖阮泰宜在句容天王安发家,有子阮永和,有孙子辈阮观昌(奍子)、阮观景、阮观昇、阮观昱等。三曾祖阮泰定妻子亡故后,一双儿女寄居在岳母家(溧阳县城边的一个大户人家),他们在十几岁时相继夭折,阮泰定后来便只身跟随我曾祖阮泰宏一起生活。 溧阳的大竹棵村是山涧小冲,田地分散,靠天收获,没有太大发展空间。阮氏全家的生活只能勉强维持。穷则思变,三曾祖阮泰定空闲时四处打听可以安身落脚之处,后来他来到了溧水,听河南老乡说西横山有不少空地抛荒多年(估计是太平军撂荒的),于是曾祖阮泰宏一家遂与天王寺大曾祖阮泰宜的养子阮观昌以及同样来自河南的一个本家阮观有,来到了西横山南面定居。他们垦荒种地,费尽周折。因住所在老虎山北面最高处,三曾祖阮泰定给村子起了个名字叫老虎头。最后我的曾祖阮泰宏花了400块大洋(其中向亲家彭家借了200块大洋),买断了老虎头70亩田产及周边山地。他的三个儿子分家抽签,最后,阮永福(我祖父)、阮永禄(二祖父)来到了溧水,阮永寿(三祖父)留在溧阳守旧宅,曾祖给三祖父阮永寿另加了老虎头的五亩田产。 我曾祖母陈氏(约1872—1959,88岁)人缘好,贤惠有加。大竹棵彭氏(彭洪坤的父亲)与元配生有三个女儿,第三个女儿长到八个月时被送到我曾祖母陈氏那儿寄养,她就是我的奶奶(1897—1962,66岁)。彭氏丧妻后续弦生1子(即彭洪坤)、生1女(第四女),这第四个女儿(我父亲叫她蛮小姑)才几岁,她妈妈(彭氏续弦)又病故,彭氏又将他的四女儿蛮小姑送给我的曾祖母陈氏抚养,蛮小姑长大出嫁后未生育子女,又回到曾祖母陈氏家,直至去世。彭氏(彭洪坤父亲)后娶第三房,另生有儿女。曾祖母还有一个亲侄子陈明让也跟着自己生活,陈明让穷困潦倒一生,后娶陈沿村周家寡妇,生了一个女儿陈年娣,可后来寡妇却跑到马鞍山另外嫁人了。陈年娣成年后嫁给了溧水的程来金。 我祖父阮永福(约1895—1932,38岁)有2子2女:长女(我大姑)出嫁溧阳西岕,未生育即亡。次女(我二姑)嫁本村傅文明,育有三个女儿(我的三个表姐)。长子阮观晞(阮成林父亲),1921年生,1970年病故。次子阮观旸,即我父亲。祖父阮永福病逝后的第二年,祖母彭氏带着我的父亲阮观旸(当时3岁)回到溧阳的娘家,送16岁大姑去溧阳完婚。祖母彭氏在溧阳西岕时,她的大姐介绍她与本村的蔡氏结婚,祖母婚后又生有1子1女,即我在溧阳的蔡姓叔叔和姑姑。 我二祖父阮永禄,字华庭,约生于1902年。二祖母陈氏是童养媳,也是我曾祖母的亲侄女,他们有5子1女(观旭、观昕、观昶、观昭、观曜)。二祖父有文化,做私塾先生,脑筋活络,为人正派,徒弟众多,维持本地治安,非官非匪,在当地颇有威望。当年新四军某部曾经在他家借宿过多次,二祖父均给予方便,并严格保密,也可能是出于自保。解放后因其参加过刀会组织,又没有资料证明其保护过新四军,还是被列为政府打击对象,他不想坐牢,便在外面东躲西藏,1956年病故,享年55岁。 我三祖父阮永寿,定居溧阳,约1905年生,1935年病故,寿仅31岁。有3子1女(观晌、观皓、观映,女儿即嫁给当涂县新市镇的姑妈)。后来三祖母招赘本村刘汉,育1子1女。伯父阮观晌于15岁时从溧阳来到溧水老虎头村,耕种当年分家时所得的五亩田地。 我父亲阮观旸生于1931年。在他二岁时我祖父病故,我祖母于1933年带着他改嫁到了溧阳县的蔡家(旧时称拖油瓶)。父亲11岁时(约1941年冬)与伯父阮观晌一道,返回溧水老虎头生活,与曾祖母陈氏及我伯父阮观晞(阮成林父亲)一家同住,他们一大家子人供我父亲上学,父亲小学毕业后考取溧水县中学的初中,可最后还是因家里太穷而辍学了。 我们阮家虽然清贫一世,但家规祖训却严格规范。父亲15岁时,二祖父阮永禄便常常教诲他,人要“三不能”,即:笔不能乱写,手不能乱伸,情不能乱种。违反者就不能算正人君子,必遭周围人家的防范和唾弃。这个家规其实至今也不算过时,值得我们小辈传承。 曾祖阮泰宏派下观字辈共有10个孙子,皆按年龄排行称呼,截止目前,尚有老五观晌、老七观旸(我父亲)和八婶、九婶在世,我衷心祝愿我的这些长辈们安享晚年,健康长寿。 曾祖阮泰宏派下曾孙为“成”字辈(总谱22世,老虎头第7世),长大成家后去世的有阮成栋(2017)、阮成彬(2007)和阮成忠(2012)。 阮氏家谱派行为(河南新县第16世至第47世,石湫老虎头第1世至32世): 远方征泰,永观成祥。景崇先志,福善荣昌。 传家忠孝,道庆民良。承宣宝定,德裕乃康。 我们的祖籍在河南信阳市的新县,曾祖阮泰宏,以七碗米分家,历尽艰辛,从句容县天王寺转到溧阳县,又从溧阳转到溧水县,在西横山下的老虎头扎下根来,世代传承。这些故事,我曾祖母陈氏在世时常挂在嘴上,她老人家对这些经历有时炫耀、有时还发些牢骚。我们这些阮家后人永远怀念她。 这段历史,是我在父亲阮观旸的口授下整理出来的,很粗糙,也很琐碎,就算是我们阮氏家族的变迁史吧。闲来无事,读后颇为辛酸,感慨良多: 首先,清末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火不断,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温饱不能保证,以至逃荒要饭,迁徙成风,实为生计所迫。有话说河南人三年不发财就要搬家。这也是底层民众当时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第二,那个年代各为生计奔波,青壮劳力体力严重透支,都难以长寿。我曾祖母陈氏能活到88岁,实属罕见。 第三,以前,医疗卫生很不发达,人的生存全靠天命,有时女人生孩子都是过鬼门关,婴儿成活率也难以保证。 现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为生活四处漂泊了,居所稳定了,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我衷心祝愿国家的明天更美好,阮家的子孙更兴旺。 时值父亲阮观旸八十八岁。 (本文由阮成根写于2018年元旦,由阮成诚提供,由江文宏重新整理)
|